桂林热线ccoo回望11月的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延续“金九银十”的热度,多家车企实现同环比增长,月销4万辆+,成头部新势力新门槛,其中佼佼者有理想、埃安以及零跑。
在头部之外,个别声量小的车企逐渐生存困难,曾经的新势力销冠哪吒汽车深陷降薪、裁员、拖欠供应商款项、停产、交不出车等负面风波。
本月,吉利开始终结“多生孩子好打架”策略,主动将旗下多个品牌进行合并,极氪和领克的合并被视为“车市年度影响力最大的动态”之一;
中升控股作为目前全国最大4S集团,也开始抛弃BBA、一口气拿下约40家“华为智选车店”,首家问界门店已经开业;
新势力车企方面,也在不断加码售后市场的权重,本月小鹏汽车推出官方改色膜服务、极氪推一小时快保业务、乐道上线元洗车服务。
可以预见的是,在销量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车企控盘新能源售后,独立售后的新能源业务也将更为艰难。
尽管如此,仍有新玩家入局。广州“一小时科技”宣布完成超亿元人名币B+轮融资,布局后市场连锁“一小时车服”。
据悉,其门店为店仓一体化模式,提供新能源“三电”维修人才培训与输出的B端服务,及快修保养、美容轻改等C端服务。
每月一期新能源月报,带您回顾市场动态与变化。本期月报分为3大部分,分别是:
NO.1 理想/蔚来环比下滑,小鹏/深蓝首破3万,比亚迪/零跑提前完成年度销量目标
NO.2 新能源汽车年产破千万辆,比亚迪份额超30%,特斯拉市占率约7%
NO.3 小鹏开放官方改色膜2990元起、极氪推一小时快保业务,新能源车企全面控盘售后?
NO.4 抛弃BBA、拿下约40家华为智选车店,全国最大4S集团全面拥抱新能源
NO.5 斥资1.5亿港元收购联大汽车资产,成为比亚迪香港唯一经销商,和谐汽车押注新能源
NO.7 三年亏损超180亿元、被曝大规模裁员、拖欠供应商货款4800万...哪吒汽车危机四伏
NO.1 理想/蔚来环比下滑,小鹏/深蓝首破3万,比亚迪/零跑提前完成年度销量目标
继“金九银十”后,国内汽车市场仍保持了旺销态势。恰逢“双十一”,在车企的双十一补贴和报废/置换补贴的刺激下,11月份车市消费依旧火热。
对于11月的销量,我们还是根据新势力品牌和汽车集团公布的数据分开来记录。
因此根据交付/销量数据,我们将新势力分为三个梯队,即“4万+梯队”、“3万+梯队”、“2万及以下梯队”。
11月交付/销量在4万辆+的新势力共有3家,分别是理想汽车、广汽埃安、零跑汽车。
理想汽车11月交付新车48740辆,同比增长18.8%,但环比下滑约5.3%。今年1-11月,理想汽车交付超44.19万辆,完成年度目标的92%。
时值年末,理想汽车仍然在全力以赴冲销量。11月29日上午,理想汽车官方发布年底促销政策:即日起至今年12月31日,购买理想汽车用户,可享受3年0息金融方案。
广汽埃安紧随其后,11月销量为42301辆,同比环比双增。其中,埃安RT上市首月销量超1.18万辆;昊铂11月销量为3161辆。
零跑汽车4月销量首次突破4万辆大关,交付40169辆,同比增长117%,环比增长5.2%。这是继10月销量反超问界后,零跑11月再次超过问界,稳居新势力销量前三。
今年1-11月,零跑累计交付25.12万辆,提前完成25万辆年度销量目标。零跑汽车表示,2025年将向50万辆年度销量目标发起挑战。
11月交付/销量在3万辆+的新势力也是3家,分别是赛力斯问界、深蓝汽车、小鹏汽车。
赛力斯问界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6842辆,同比增长54.58%,环比增长15.71%。今年以来问界系列产品矩阵持续扩容,问界新M5、新M7Pro、问界M9五座版相继上市,助推销量上涨。
2024年度问界新M7累计交付量突破18万辆,连续11个月蝉联中国新势力车型销量第一;问界M9上市11个月累计大定超18万辆,连续蝉联50万元级及以上中国市场豪华车型销冠。
紧随其后的是深蓝汽车和小鹏汽车,两家新势力11月单月交付量均是首次突破3万辆。
在深蓝S05、深蓝S07等热门新品的推动下,深蓝11月累计销量36036辆。今年1-11月份,深蓝汽车累计销量达到20.73万辆,完成年度目标的74%。
为了年终冲刺,刺激订单和销量持续增长,深蓝汽车推出新一轮限时购车政策。此前,深蓝汽车曾承诺11月30日(含)前锁单深蓝汽车任意车型的用户,若因为深蓝汽车原因未获得补贴的,深蓝汽车将给予全额补偿。
小鹏汽车11月创下月销量新高,交付新车30895辆,环比增长29.18%,同比增长54%。今年1-11 月,小鹏交付新车共15.3万台,完成年度目标的55%。
11月是小鹏汽车有史以来首次月销量突破3万台,这一成绩离不开小鹏MONA M03以及小鹏P7+两款新车的助力。
其中小鹏MONA M03 上市3 个月交付连续过万台,小鹏P7+发布23天交付已经超过7000台。
小鹏汽车表示,随着产能持续爬坡,后续交付有望持续加速。随着渠道变革和营销加大,叠加强势新车周期,销量有望月度持续提升。
月销2万+的分别是极氪汽车、蔚来汽车、小米汽车,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均是纯电新势力。
极氪汽车11月实现销量27011辆,同环比双双增长,这已经是极氪汽车连续第三个月销量超过2万台,是纯电新势力阵营中的佼佼者。
蔚来汽车11月份交付新车20575辆,这已经是蔚来汽车连续7个月销量超过2万台。虽然同比增长34.36%,但环比下降1.91%。
在11月份的销量结构中,乐道品牌首款车型乐道L60占据5082台。蔚来汽车表示,12月份,乐道L60将首次实现月交付破万。今年1-11月,蔚来累计交付新车19.08万辆,完成年度目标的83%。
小米汽车11月交付量突破2万辆,这连续第二个月实现这一佳绩,并促使全年目标上调至13万辆。
据悉,目前订购小米SU7的消费者需等待19至27周不等的时间提车,最长等待期接近半年。
即便面临这样的等待时间,小米SU7每周的销量仍能稳定在大约5000辆的水平,凸显出小米汽车的。若产能能够进一步提升,其销量有望实现更为显著的增长。
阿维塔11月销量再次破万,达到了11579辆,创下历史新高。今年1-11月份,阿维塔累计销量达到62539辆,虽然距离9万台的年销量目标仍然有一定距离,但从近两个月的表现来看,阿维塔品牌销量正在持续向好。
岚图汽车11月实现销量10856辆,连续三个月破万,这一势头证明岚图汽车现如今已经稳居万辆俱乐部。
智己汽车11月的销量为10007台,与2023年11月的销量8703台相比,实现了约14.98%的同比增长,环比则基本持平。
截至发稿,哪吒汽车并未发布最新销量。进入11月,哪吒汽车一直处在裁员、降薪、战略调整等负面消息的漩涡中,洗牌、调整,或许仍然是当下造车赛道的主旋律。
再来看传统汽车集团新能源销量榜单,11月传统汽车集团新能源销量同样增长强劲,上汽、吉利、长城,均实现了双位数的环比增长。
比亚迪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50.4万辆,环比增长0.69%,新能源渗透率100%。
继10月首次销量突破50万辆后,11月比亚迪继续领跑,连续第2个月突破50万辆。今年1-11月,比亚迪累计销量约375万辆,已经提前完成年度销量目标360万辆。
上汽集团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7.4万辆,环比增长约10.8%。目前上汽集团总销量并未公布,不能计算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4年1-11月,累计新能源销量107.8万辆。
吉利汽车11月新能源销量12.24万辆,环比增长12.63%,在总销量中新能源渗透率约49%,进一步增长(8月为41.6%,9月为45%,10月尾48%),说明集团新能源化步伐也正在加快。
奇瑞汽车集团11月新能源销量7.78万辆,环比增长9.1%,在总销量中新能源渗透率为27%。今年1-11月,奇瑞汽车新能源累计销量为48万辆。
长城汽车11月新能源销量3.59万辆,环比增长12.36%,在总销量中新能源渗透率为27%。今年1-11月,长城累计新能源销量28万辆。
对于11月多家车企销量创新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表示,报废更新与置换更新政策效果持续释放,稳定拉动车市;各车企也开始借助‘双11’宣传,多重有利因素加持,使得11月新能源车市季节性走强。
NO.2 新能源汽车年产破千万辆,比亚迪份额超30%,特斯拉市占率约7%
11月14日,国内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辆。据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预测,2024年全年销量有望达到1200万辆。
在达成1000万辆+年产量的同时,当下国内各新能源车品牌的市占率格局如何?
从各品牌交强险上险量口径,截至2024上半年,比亚迪国内市场市占率稳定在三分之一,特斯拉市占率约7%,五菱与理想市占率约5%。
以乘联会发布的2024年前10月各车企新能源车零售量口径,比亚迪市场份额同样达到约三分之一。
拥有极氪、领克等品牌的吉利汽车排在第二,1-10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份额占7.6%,相较去年同比翻倍。
特斯拉中国2024年1-10月零售销量占到国内市场份额6%;上汽通用五菱占5.7%;理想汽车市占率为4.7%。
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赛力斯汽车2024年1-10月零售量市场份额排名已升至国内第7,同比增长近500%。
NO .3 小鹏开放官方改色膜2990元起、极氪推一小时快保业务,新能源车企全面控盘售后?
先是11月11日,小鹏MONA 03正式开放官方改色服务,售价2990元起;紧接着11月14日,极氪推出“1小时极享快保”服务;到了11月18日,乐道洗车服务正式上线。
不难看出,上述新能源车企布局售后项目,主要集中在洗美贴膜、基础保养类。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今年小米SU7上市,直接抢走了三膜、轮胎、保养等基础业务。
站在行业角度,新势力车企发力卷售后,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在价格战的冲击下,新车销售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只能靠售后业务来弥补。
2023年开始的价格战延续至今,在降价车型上也越来越集中于新能源车型,这不仅意味着新能源车进一步蚕食燃油车市场,也意味着新能源车企间的竞争关系会更激烈。
目前主流的新能源车企,能够实现盈利的寥寥无几,在新车不赚钱的情况下,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车企开始控盘售后业务。
在新车交付阶段,新势力车企就通过附加“三电终身质保”等各类售后权益或增值服务,将车主资源牢牢锁定在服务体系内;
今年则是全面控盘售后业务,除了开设直营+授权服务中心外,在细分的洗车美容、贴膜等服务场景领域内也开始了布局。
由于新能源车高度数字化、电子化、智能化的特点,新能源车企有能力将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业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且售后业务的盈利性更强,当然不会被车企放过。
可以预见的是,“新车销售不赚钱,售后业务来填补”,这一理念很可能被更多新能源车企接受并践行,导致独立售后的新能源业务更为艰难。
相关阅读:《小米、小鹏、极氪...开始全面控盘售后业务,4S店、汽服店都赚不到钱?》
NO.4 抛弃BBA、拿下约40家华为智选车店,全国最大4S集团全面拥抱新能源
一直以来,中升在新能源业务布局上表现出较为谨慎的态度。在传统豪车市场份额被国产新能源品牌快速抢占的大背景下,中升控股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业务重心,转向新能源汽车的代理及售后服务。
11月7日,有微博博主表示,中升控股将全面拥抱新能源,拿了华为智选车授权50家门店,分两期进行翻店更新,首批变更包括宝马、奔驰、奥迪等品牌。
11月11日,靴子落地。中升控股正式发布公告,宣布“与赛力斯签订了初步协商协议,同意就合作分销其旗下的新能源汽车进行进一步磋商”。
11月18日,中升大连问界用户中心开业。另有网友爆料,东莞、烟台等地的中升4S店,正在翻牌成华为智选车的问界品牌。
作为国内最大的汽车经销商,中升控股旗下拥有420多家门店,代理了奔驰、雷克萨斯、丰田等多家知名品牌,豪华品牌4S店的数量占比超过60%。
中升控股表示,自2022年以來,其经销店数并未明显增减,这是因为仅增加经销店不再有助于中升品牌汽车服务战略的增长,现阶段中升控股将结合中心城市战略持续对经销店的品牌和城市分布进行优化。
半年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升控股关停了6家门店,多为边缘品牌或非中心城市的门店。
作为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企业,中升控股每一次重大的商业决策都备受关注。此次拿下头部新能源汽车品牌问界的授权,其示范效应对行业的转型至关重要。
11月27日,有消息称新丰泰集团宣布已获得方程豹、腾势、问界、小米等多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授权。
可以预见,类似中升控股、新丰泰这样的龙头经销商切换了赛道,其他经销商的转型动作或许也会加快。
相关阅读:《全国最大4S集团抛弃BBA,拿下约40家“华为智选车店”,全面拥抱新能源,要做4S转型风向标?》
NO.5 斥资1.5亿港元收购联大汽车资产,成为比亚迪香港唯一经销商,和谐汽车押注新能源
据“和谐汽车”官微11月5日消息,和谐汽车日前与联大汽车正式签订资产转让协议,斥资1.5亿港元收购联大汽车比亚迪所有店面资产。
和谐汽车表示,此次收购的联大汽车原有6家比亚迪经销网点,与和谐汽车已有7家比亚迪经销网点,之后都将由和谐汽车负责统一运营。
换句话说,通过收购联大汽车资产,和谐汽和成为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香港市场的唯一经销商。
目前和谐汽车在国内运营14个豪华及超豪华品牌。2023年,和谐汽车与比亚迪、腾势等新能源汽车品牌战略合作,同年还在香港开设3家比亚迪展示厅和一家售后中心。
但随着豪华及超豪华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普遍呈现下滑趋势,和谐汽车也在遭遇大环境施压。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和谐汽车营收为74.66亿元,同比下滑7.93%,净亏损7627.6万元,同比下滑137.91%。
今年8月,和谐汽车宣布全员降薪,其中董事长和副董事长薪资打五折,高层、中层级别分别降薪35%、25%,其他员工降薪15%。
无论是全员降薪行动,还是加大对新能源车业务的投入,既是和谐汽车应对当前市场困境的一种策略,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在面对结构性变革时的一面镜子。
前文提到的中升控股、新丰泰等汽车经销商集团,如今也正在积极拥抱新能源品牌。但最终能否成功转型,值得持续关注。
11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官宣,旗下极氪和领克两大汽车品牌开始进行业务整合。交易完成后,极氪将持有领克51%股份,领克其余49%股份继续由吉利汽车旗下全资子公司持有。
据吉利知情人士透露,极氪合并领克,是因为在当下竞争环境下,过去内部的赛马机制已不再适应,现在控股集团要资源集约化,协同发力,集中力量做大,而领克并入极氪一事,大约在一年前已经开始酝酿施行。
无独有偶,汽车服务世界关注到,包括上汽、比亚迪、吉利以及多个合资车企,最近都传出了合并消息。
稍早前,比亚迪将腾势汽车的持股比例从90%提升至100%,原持股10%的奔驰彻底退出,腾势正式从“中外合资”变成了“自主独资”,接着比亚迪又全资控股了西沃客车;
10月上旬,上汽大众正式宣布与斯柯达“联营”,斯柯达全系车型入驻大众品牌经销商展厅。消息称近500家大众品牌经销商申请同时代理斯柯达品牌,其中330多家已经完成了授权签订;
10月28日,上汽乘用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上汽乘用车荣威飞凡,梦想融合,承诺加乘”海报,宣告飞凡重回上汽乘用车,据说此次合并不仅仅局限于渠道合并,而是对双品牌的定位和产品线进行重新梳理;
也是10月底,长城汽车旗下欧拉品牌发布了一则“欧拉App迁移公告”,宣布欧拉APP 12月底正式停运,后续其相关服务功能将迁移到长城APP。另有消息称,欧拉还将与长城旗下其他品牌共用销售和售后渠道;
多品牌战略曾经是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行业竞争格局,由于品牌之间的重叠和冲突,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下半场,车企整合的主要目的在于消除同业竞争 “内耗”,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以更快的速度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相关阅读:《多家头部车企带头进行“品牌合并或4S店兼营”,最大4S集团也打算并购,4S店新一轮跑路潮要来了?》
NO.7 三年亏损超180亿元、被曝大规模裁员、拖欠供应商货款4800万...哪吒汽车危机四伏
日前,有消息称哪吒汽车CEO张勇已离职,哪吒汽车回应称“并未离职,公司目前经营一切正常”。
尽管回应一切正常,但三季度以来,哪吒汽车一直处在裁员、降薪、战略调整等负面消息的漩涡中。
10月底,曾有消息称,哪吒汽车开始实施面向全部研发人员的降薪计划,10月29日起各部门员工陆续收到降薪通知。
10月30日,哪吒汽车方面回复记者时称,哪吒汽车正式启动公司全员股权激励计划,将拿出5%的股份(估值约20亿元),作为股权激励分配给全体员工,同时内部宣布了工资及绩效考核的新方案。
到了11月7日,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A股上市公司埃夫特以合同纠纷为由诉至法院,涉案金额达4819.5万元,欠款涉及车间设备项目。
同日,哪吒汽车又被爆料称启动大规模裁员,虽然官方予以否认,但承认正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原因主要是降本考虑。
深陷欠薪、降薪、裁员、拖欠供应商款项等风波的背后,是哪吒汽车不断下滑的销量。
在2022年以15万辆的交付量问鼎新势力销冠后,2023年哪吒汽车交付量同比下降16.16%,2024年前9个月的累计销量为8.59万辆,同比下降12.1%,仅完成年度销量目标30万辆的28%。
自10月以来,哪吒汽车一直未披露月销量数据。据有关媒体报道,哪吒汽车目前正竭力寻求外部资源,以尽快实现供应链的稳定运营。
相关阅读:《三年亏损超180亿元、被曝大规模裁员、拖欠供应商货款4800万...危机四伏的哪吒汽车会是下一个威马吗?》
起因是一位上海车主曝光了自己新能源车的维修报价单:一辆落地25万的新能源车,更换电池竟然高达12万。
50万的奔驰EQC更换电池需22.6万;18万的比亚迪刀片电池换一组要14万;27万的特斯拉更换电池也得16万……
为什么换电池这么贵?主要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成本,占到整车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
根据中保研数据,从2022年11月至2023年9月,国内新能源电池的零整比均值徘徊在48.5%到50%之间,最新数据为48.74%,相当于车身价格的一半。
换电对车主有两大优势,一是能保证电池容量,二是电池管理和维护成本由换电站(车企)承担。
虽然新车换一次电好像电池变旧了,但车主不用再为电池容量衰减烦恼,也不用担心高额的电池更换成本。
截至目前,包括一汽、长安、广汽、吉利、奇瑞、江汽、路特斯等在内的七家车企,已经与蔚来展开换电战略合作。
近日,广州“一小时科技”宣布完成超亿元人名币B+轮融资,除手机快修连锁业务之外,其后市场连锁“一小时车服”也获得大量关注。
据悉,其门店为店仓一体化模式,提供新能源“三电”维修人才培训与输出的B端服务,及快修保养、美容轻改等C端服务。
“一小时”宣布要打造围绕“智能手机、智能终端、智能汽车”后市场服务的“人车家全生态”,业界也在观望其跨行业整合资源的能力。新能源维保是肉眼可见的蓝海市场,但受限于配件渠道,维修资质等问题,汽后市场也尚在等待“破局者”的出现。
近日,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发布了2024年汽车售后服务客户满意度《CAACS卡思调查》。结果显示,特斯拉、广汽埃安、比亚迪排名前三。其中,广汽埃安成为新能源车主满意度中国第一品牌。
据了解,此次调查覆盖了全国25个省份、45个城市,共有1.2万多用户参与了对授权服务店的调查,涵盖了线上服务、个性化服务、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以及充换电服务等细项。
“用户体验”是多维的,既包括购车时的愉悦感,也涵盖汽车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售后服务。而在产品日益同质化当下,提供更优的售后服务成为车企新的核心竞争力。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