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油说吧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公司发展也面临行业市场需求导向变化、行业竞争加剧、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等挑战。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的基本面、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交通强国、制造强国等重大战略,统筹推动国企改革、释放改革红利。综合研判,中国中车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在2021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推进CR450高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等研发应用。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网络效应和运营效率;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道升级扩容,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布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完善集疏运系统,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
在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道、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交通关键装备先进安全,交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交通装备先进适用、完备可控,加强新型载运工具研发,实现3万吨级重载列车、时速250公里级高速轮轨货运列车等方面的重大突破;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智能化、轻量化、环保型交通装备及成套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智能高铁等新兴装备设施。
在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35 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有力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综合交通立体网,到203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万公里左右。国家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7万公里(含部分城际铁路)、普速铁路13万公里(含部分市域铁路);形成由“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高速铁路衔接的高速铁路网,由若干条纵横普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普速铁路衔接的普速铁路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点城市群率先建成城际铁路网,其他城市群城际铁路逐步成网;研究推进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浮通道布局和试验线路建设。将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长江中游、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地区、哈长、辽中南、北部湾和关中平原8个组群,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山西中部、天山北坡、兰西、宁夏沿黄、拉萨和喀什9个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强度,构建6条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组成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在2021年12月9日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先进交通装备应用,推广先进适用运输装备,开展CR450高速度等级中国标准动车组、谱系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研发应用,推广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装备;推进水下机器人、深潜水装备等新型装备研发;推进智能仓储配送设施设备发展;巩固提升高铁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在轨道交通等技术装备领域创建中国标准、中国品牌。要夯实创新发展基础,推动交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交通运输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研发轴承、基础技术平台及软硬件系统等关键部件,推动实现自主可控和产业化;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研究储备,开展高速磁悬浮技术研究论证。要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全面推动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形成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铁路局官网及《国铁集团2021年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89亿元,其中国家铁路6,616亿元;投产新线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超过4万公里。客货运量持续增长,2021年,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6.1亿人次,同比增长18.5%;完成货物发送量47.2亿吨,同比增长5.9%。其中,国铁集团完成旅客发送量25.33亿人次,同比增长16.9%;完成货物发送量37.26亿吨,同比增长4.0%。据中国城轨协会2022年1月发布的统计快报,截至2021年底,全国(不含港澳台)累计有5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年当年新增洛阳、嘉兴、绍兴、文山州、芜湖5个城轨交通运营城市。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公里,新增运营线条,新开既有线年,国家将全面完成铁路投资任务,高质量推进川藏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投产新线公里以上(其中普速铁路1,900公里左右);预计国铁集团完成旅客发送量30.38亿人次、同比增长20%,货物发送量38.04亿吨、同比增长2.1%。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共批复佛山、青岛、无锡3个城市的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涉及项目线亿元。
中国中车持续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与动态、行业发展趋势,研判市场需求。按照以销定产的模式满足既有市场的需求,确保主要产品按时交付和安全运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一带一路”、国家铁路网建设、城际和市域(市郊)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输结构调整等战略机遇,持续强化创新驱动,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持续创新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环保、可靠的轨道交通装备和全寿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多赢共赢。
“十四五”战略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践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质量强国战略,打造创新驱动的“五化”(即数字化、高端化、多极化、国际化、协同化)业务发展体系,高效合规的“五力”(即战略引领力、组织变革力、价值创造力、品牌影响力、风险防控力)经营管理体系,坚强有力的“五大保证”(即政治保证、思想保证、组织保证、人才保证、纪律保证)党建引领体系,建设发展前景好、经营绩效优、社会形象美、幸福指数高、党建引领强的新中车,建成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突出全球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控制力,树立全要素市场经营理念,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稳固全球行业规模第一位。深化与国铁集团等大客户的跟随合作战略,主动适应高速化、重载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持续增强干线铁路市场响应、产品开发和品质保证能力,为我国铁路运输安全和装备创新升级提供强力支撑。构建协同一体化售后服务体系,深化配件中心建设,形成一体化售后服务解决方案,深入开展产品维护、检修技术研究,大力拓展维保业务,做强做优检修业务。增强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搭建产品全生命周期技术和成本框架体系,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大数据平台,加快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
深入研究、统筹谋划智慧城轨八大体系顶层设计,推广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列车示范应用,积极发展有轨电车、磁浮、单轨、APM 等新制式中小运量城轨装备,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大力发展适应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轨道交通系统融合发展的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装备,满足我国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多样化需求。发挥公司整体优势,加强规划设计咨询、机电集成与总包、建设工程总包与咨询、运营服务与咨询、投融资支撑等体系搭建,逐步形成轨道交通行业全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加快核心系统和关键部件的系列化、谱系化、标准化、模块化,提升核心竞争力,拓展全球市场,打造单项冠军、隐形冠军。通过自主创新与重组并购,加快补齐通信信号业务短板。突出专业化、规模化、成长性和高质量发展,围绕交通、能源、工业领域,按照“资源协同、高端定位、分类管理、优进劣退”原则,拓展和培育战略新兴业务。强化创新驱动,激发主体活力,整合关键资源,推动协同发展,形成拳头产品,努力把风电装备、新材料等业务打造为行业地位突出、经济效益良好、支撑作用明显的支柱业务,成为公司重要的业务增长极。加强产业研究,聚合创新要素,构筑核心能力,增强活力动力,培育发展矿用车、数字化、多式联运、冷链等业务,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突出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协同效应和风险防控,以中车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聚焦服务主业实业,创新商业模式,优化要素配置,规范内部运作,稳健发展现代服务业务。按照市场化、标准化和共建共享共赢原则,规范发展物资集采与供应链服务,资金集中服务,信息化建设及资产管理、运维服务,前瞻性、共性和基础性技术研究服务,建设工程总包等内部支撑业务。坚持脱虚向实,推进产融结合、以融促产、以融育产,聚合内外资源,防范重大风险,提升专业能力,稳健发展金融服务、金融租赁、PPP 特许经营等平台业务,全面提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带动公司轨道交通装备业务和战略性新兴业务发展。
构建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组织架构和管控体系,夯实国际化基础建设,促进信息、营销、制造资源协同共享。按照“整机带动部件、制造带动服务、轨道交通带动战略新兴、总包带动产业链”原则,发挥优势企业牵引带动作用,不断扩大海外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建立健全市场营销网络,
灵活掌握国际化商业规则,丰富市场开拓方式,充分利用海外机构资源能力,建立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以轨道交通装备主机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和全产业链“走出去”。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市场竞争,持续拓展风电装备、新材料等业务领域国际市场空间。加强目标市场产品和技术开发,拓展商业模式,实现境外PPP和机电总包业务规范化运作。
2021年,是中车实施“十四五”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公司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激发创新改革两大动力,着力打造“强基、赋能、攀高”三大引擎,加快构建六大机制,深入推进八项重点任务。面对异常严峻的经营形势,公司全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强化运营管控,积极提质增效,克服疫情对行业的深化影响,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实现业绩基本稳定。
2022年,公司仍然面临较为复杂的经营形势,公司将坚持稳效益创价值,落实十四五发展战略,主要经营思路和目标是∶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七个新突破”,把握“两个关键”,激发“三大动力”,抓好“八方面重点工作”,保持经营业绩的稳定,努力开创经营发展各项工作新局面。
当前国内铁路运输改革持续深化,国铁集团及各铁路局公司制改革完成,客户对铁路装备需求结构性变化加快,对铁路装备自主化检修的范围和比重不断扩大,动车组检修规程进一步规范。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用户需求正在从单一的车辆向产品全寿命周期服务一体化转变;招标方式逐步从单一的车辆采购向工程总包、PPP模式转变,轨道交通产业链价值结构发生变化;轨道交通装备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向谱系化、轻量化、高速重载化和绿色智能化等方向发展更加迫切。这些变化可能导致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公司实现战略和经营目标带来风险。
应对措施∶及时收集与公司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及行业规划信息,做好政策和趋势研究,积极应对政策和产业规划可能出现的变化。加强新产品开发,开拓新业务模式,积极为客户创造价值。夯实内部管理,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努力提高经营效率,增强抵御政策风险的能力。
在国内市场方面∶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干线铁路建设、铁路运营权全面放开,社会资本投资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意愿明显增强,国资、民资、外资企业纷纷进军轨道交通领域,跨界竞争成为常态,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国内铁路客货运输在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方面不断优化,市场需求可能出现结构性调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可能对公司生产经营组织、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产品交付周期产生阶段性影响,部分大宗原材料价格处于持续上涨态势,公司利润目标将继续承压。在国际市场方面∶全球轨道交通行业正在深度整合,行业巨头洗牌加速、重组整合频繁,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行业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国际市场不确定不可控因素增加,全球轨道交通行业2022年需求预计依旧呈下降趋势。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可能引发产品成本增加、订单获取难度加大,公司“国际化”战略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应对措施∶积极对接主要客户,搜集国家经济、政治、行业等信息,做好市场趋势的研究;通过坚持创新引领、延伸产业链、提供系统化服务方案等方式,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拓展新的商业模式;持续推动产品成本优化工作,加强对标管理,深挖降本项点,推进降本增效目标实现;精心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公司全球管理架构、跨国管控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提升跨国经营能力;搭建业务平台,持续推行“五本模式”,加快推进五要素合一的国际化经营,以核心出口企业和平台公司为依托,全面加大海外市场开拓的广度和深度,完善全球产业布局;加强组织动员,启动应急响应预案,投入资源全力应对疫情,做好与上下游客户的沟通,降低对公司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
铁路市场主要客户全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铁路安全,对轨道交通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公司不断完善的产品谱系及持续深化的技术创新带来更大挑战。公司为轨道交通装备企业,产品多数与社会公众的利益相关。随着大量动车组的投入使用,公司产品质量和运用安全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产品的质量问题可能会导致社会公众的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如出现重大安全和质量问题可能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业的发展造成冲击。
应对措施∶统筹谋划,加强产品实物质量控制。以中车Q质量标准为核心,强化设计环节质量安全防范,细化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稳定产品实现过程质量保证能力,确保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推动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供应链质量风险管理,确保质量安全隐患在产品实现源头得到有效控制。持续开展产品源头质量问题整治,推进质量安全责任制建设,健全安全质量问题应急保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来源:中车股份2021年年度报告期内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