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高高心寥寥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也应运而生。根据中消协的统计,截至2022年11月14日,主流互联网平台中带有“测评”标签的账号总量共有1万5117个。按测评账号粉丝量计,粉丝量大于1万的共有7308个,占到近一半的比例。
然而,根据《“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消协在对12个互联网平台共计350个“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
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其中缺乏测评标准的主观性测评较多;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类的模式,难保公正性;37.2%的消费者反映通过观看“第三方测评”所购买的商品出现过质量问题;35.7%的“第三方测评”存在涉嫌虚假测评类问题。
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第三方测评”了解程度较高,尤其是中青年群体;近八成消费者会在购物前观看“第三方测评”作品;数码家电等具有明确规格型号及参数标准的产品测评作品可信度较高;相对电商类平台上的“第三方测评”,社交属性强的互联网平台上的“第三方测评”问题更多。
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认为,现在消费品极大丰富,消费者可选的东西非常多,而这些可选择的东西又有大量的提供商,即便是创新产品,也很快会有类似产品上市。
这些产品有什么差别?只是价格差异,还是产品本身技术含量、品质上有很大差距?这些都是消费者关注的问题。
另外,消费者在生活中也想寻找各种各样的体验,比如路边新开的咖啡馆口碑如何?到底去品尝哪家的产品?在众多选择之下,消费者不可能挨个尝试。如果有人试过了,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当然是一件好事,可以降低选择的难度。因此,这样的测评非常受欢迎。
赖阳表示,因为第三方测评的主体有些是机构,还有很多是消费达人,或者某个领域的兴趣爱好者,他们自己尝试相关产品后发布测评,发布群体非常广泛。商家会关注到有影响力的测评机构或者个人。为了吸引消费者关注,商家希望通过商业合作的方式,让测评者优先推荐自己的产品。
因此,很多商家会主动寻找测评达人或者机构合作对接。也有一些测评本身可能就是商家设置的,打着第三方测评旗号的合作伙伴。他每次测评,都按照有利于这个商家的指标,得出对商家有利的结论,从而促进商品的宣传。
中消协《报告》显示,整个“第三方测评”市场处于发展前期阶段,准入门槛低,市场参与主体呈现零散特征,具备法人背景的账号仅占比23.4%。
对测评机构进行规范。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很多测评机构对外的呈现方式仅仅是“平台账号”。这些账号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检测资质?测评师是否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和能力认证?这些都不能模糊。
平台在对一些从事测评业务的账号进行“加V”和资质审核时,一定要注意仔细核实并对此负责。“加V”也意味着平台的官方盖章,消费者往往也会冲着这一标签选择信任。而对于没有相关资质却从事测评业务的账号,也有必要及时提醒或关闭。
测评过程应当严格依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采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并严格杜绝将商家的利益掺杂其中。一旦发现不符合程序、含有利益勾兑的测评,监管部门和平台就要根据其违规违法程度,做出警告、禁言、封号、罚款等不同等级的处罚。
另外,还要完善认证制度、完善政府抽查监督制度,创新诉讼制度等,让“第三方测评”和平台为其违规行为付出沉重代价。
就平台而言,在内容审核上,对那些只做单个品牌推荐且没有太多实际使用评价,要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的规定,要求其显著标明“广告”,以免误导消费者。对夸张评价的账号,则要按照广告法予以处罚。
就“第三方测评”而言,要积极探索信息披露制度,公布与品牌方利益关系;要探索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和测评公证等办法,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