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吟邵磊过去的数年中,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断激化,尝试定义中美竞争关系的声音在很早就开始出现。特朗普时代,就有人开始将中美关系称作“新冷战”。到了最近中美关系因为一系列事件再度急剧恶化的时候,有关中美正在进行“新冷战”的声音也愈发激烈。
首先,“新冷战”概念过于简单化,将中美关系简单地比作“新冷战”,忽略了世界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冷战时期,世界被分为两个阵营,而现在世界是更加多元化和复杂的。尽管中美之间存在政治和安全上的紧张关系,但两国的经济联系依然十分密切。双方的贸易额和投资规模都非常庞大,互相依存度也很高。
而且,和美苏之间的冷战明显不同的是,美苏冷战几乎完全是基于意识形态的,中美之间的摩擦却并非源于意识形态,而是关乎贸易、技术、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利益竞争,双方处于利益交杂状态,并不是“冷战”两个字能够概括的。
不过“新冷战”这套话术显然有利于西方对中国的丑化宣传,也有利于拜登政府对外转移矛盾,所以这套说法被延续了下来,并不断夸大。
以提出“国家软实力”闻名全球的哈佛大学教授奈伊就反驳了中美新冷战的说法,并提出了新的理论。
奈伊认为,“新冷战”的说法是具有误导性的,一些分析人士将当前的美中关系比作冷战,原因是它也正变成一场长期战略竞争。但最根源的问题就是,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几乎没有贸易或对话,也没有在气候变化或流行病等问题上的生态相依关系。
美国现在同中国的情况与美苏几乎相反。美国的任何遏制战略都将受到一个事实的限制,即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数量远超美国。
他警告美国学界,这种新冷战的遏制战略是危险的,它可能会适得其反,让美国依照冷战思维行事,从而导致“不小心走上这条路”,使中美之间真的爆发冷战。他认为与当前进行恰当历史类比的时间点不是1945年,而是1914年。当时所有大国预计会发生短暂的第三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却迎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奈伊因而建议西方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妖魔化中国,为中美关系制定一个“竞争性共存”的框架。从长期看,在一个传统上、经济上和生态上相互依存的时代,如果中国变得更好,这将是西方管控大国关系战略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比起新冷战,他更愿意将中美关系形容成“纸牌游戏”,而美国现在手中是一手好牌,但如果打得不好,一手好牌也会输。
作为旧精英派权威学者的代表,奈伊能得出这种结论其实并不让人意外。他是个喜欢系统性分析全球状况的国际关系学者,能提出通过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力和道德诱惑等方式来影响别国,而达成战略目的的“软实力”理论这种颇具远见的观点,就是很好的证明。
而奈伊除了“软实力”之外,另一项重要的学术成果是“复杂互相依存”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今世界国家间的联系已经变得非常复杂,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单纯的安全和经济联系。
可以说,奈伊撰写的这篇文章含金量非常高,给美国带来了很重要的启发。鉴于其“软实力”理论已经为美国在全球战略中带来了巨大利益,美国分析界还是多听他的意见比较好。
但是类似奈伊这种旧精英派学者,现在在美国的地位其实非常尴尬。一方面是他们在过去的历史中为美国争霸和冷战后霸权维护作出过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人的理论开始脱离民粹社会和极端化政府的需求。
随着美国精英时代的结束,旧精英派政客的代表人物拜登,都已经加入了民粹竞争,这些精英派学者理论自然也失去了市场。而学者的学术理论往往是终身化的,不容易像政客一样轻易改变,自然就成了说而无用的存在。
在俄乌冲突和中美竞争中,我们往往能发现,类似奈伊、基辛格这种政治经验老到、学术成就丰硕、提出的意见实用性强的老牌学者,往往只能在舆论中扮演边缘角色,在国家决策中更是失去了以往的地位。在俄乌冲突中,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者基辛格也不止一次呼吁停战谈判,但是从未得到过回应。
有意思的是,现在反而是中国践行的理论更为贴近这些理性思考的老学者,中国近年来相当重视国家之间的复杂依存,对美国的批评也一直都是就事论事,只例举真相,很少妖魔化美国。同时,“竞争性共存”理论也非常贴近中国对美国的理想化政策,中国从很早就开始对美国执行类似的政策,只要美国愿意,完全可以借助奈伊的观点与中国达成稳定关系。
但是对现在的美国的来说,通过妖魔化中国、制造“”,从而把国内的一切政治问题和矛盾对外转移,仍然是政客的主要手段。政客不愿意承认错误,不愿意走一条共荣发展的路,而更愿意把一切责任推到中国头上了事。这样政客就不用承担“无能”的谩骂和失去选票的风险了。
所以即便有理性声音,我们更多也只能参考。奈伊作为一个为美国利益出谋划策了一辈子的人,其立场也是站在美国角度的,我们不可能期待这种人真的在乎中国利益。对他来说,使中美关系稳定,让中美竞争发展,也是有利于美国而已,美国分析界不愿意听他的警告,最终受损的也会是美国。
虽然网络上很多声音都认为,美国连军事带资金,总共只在乌克兰身上花了一千多亿美元,就能不断削弱俄罗斯和欧洲,和伊拉克一仗数千亿、阿富汗上万亿的“烧钱”相比,实在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这些声音其实忽视了美国对乌克兰的投入,其实是极其长期的投入。在本世纪初,乌克兰政权内部出现问题的时候,美国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对乌克兰的布局,2004年乌克兰发生的“橙色革命”就有美国的影子在。
而后2013年末开始的“广场革命”,更是有美国直接干涉,时任副总统的拜登还在2014年“广场革命”纪念日亲自前往乌克兰,为新上任的亲美政府加油助威。在2019年的波罗申科选举舞弊疑云中,美国又是主要推手,当时既无政治经验,又和寡头联系紧密的泽连斯基,突然“向美国提交”波罗申科的“选举舞弊证据”,而后在证据没有坐实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上台。
同时2014年具有政治欺骗性质的《明斯克协议》,虽然是德法做中间人,乌克兰一方却是由美国人点头的,而后八年战争中间期,美国也参与了对内战的援助和对乌克兰的武装。
就是如此跨越近20年的投入,美国都没能在开战后如愿拖垮俄罗斯,其投资很难称得上是划算。
而且这些投资还不是美国投入的全部,在未来,美国还可能会为乌克兰投入更多金钱。根据美国国家情报办公室3月8日向国会提交年度威胁评估报告,其认为,俄罗斯准备在乌克兰长期作战,甚至可能持续数年。
而且这一报告的相关证词也出现了重要变化,短期内拖垮俄罗斯的意图被确认失败。美国国家情报办公室主管海恩斯在证词中说,俄乌冲突已经成为一场“双方都没有明确军事优势的消耗战”,唯一的问题就是俄罗斯会继续拖下去。
报告中还明确提出,随着战争拖延,俄罗斯会越来越依赖其核力量、网络力量和太空力量。这句话说的比较隐晦,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核大战和全面战争爆发的概率正在不断变大。
纵使美国多么想削弱俄罗斯和欧洲,不管俄乌冲突的投入是不是划算,美国都无法忽视这种风险。
而且不止俄罗斯手中有核力量,正在打碎牙往肚子里吞的欧盟也有法国这个战略核威慑力量在,再加上美国的盟友英国,一旦战争爆发,至少会有四支核力量参与,这已经是对国际社会的重要威胁。
美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俄乌战略,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美国不可能根据现状改变自己的俄乌战略,让冲突继续向失控的方向发展,全面战争就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来临。
俄乌战场在美国的政治态度和舆论导向中现在已经出现明显的恶化趋势。上个月俄军在取得前线的一定优势后,曾经一度放缓了对乌克兰的轰炸,把注意力放在前线的几场包围战上,专注消耗乌军有生力量。
但是美国为首的西方舆论后续跟进报道的内容仍然是俄军战败论,将前线的围城消耗战描述成俄罗斯“拖延时间”的手段,将俄军停止导弹轰炸描述成俄军“库存耗尽”,导弹“无法生产”,进而鼓舞其民众信心。
在上个月月底的时候,梅德韦杰夫上个月在俄罗斯《国防》月刊上刊文讽刺西方的这种言论“可笑”,并表示“事实会让他们震惊”。俄罗斯不但在扩大生产导弹,还在不断对导弹进行改进完善。
于是在3月9日,俄罗斯发动了新一轮空袭,动用了大量巡飞弹和巡航导弹袭击了乌克兰多个地区,包括黑海港口敖德萨和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导致多个地区断电。
这次轰炸的规模目前还没有媒体进行准确描述,但是据哈尔科夫州州长说,在这一轮袭击中,仅该市和该地区就遭受了15次袭击。另据乌克兰各地市民报告说,尼古拉耶夫、扎波罗热、切尔尼戈夫、文尼察、基辅等十多个地区都发生了爆炸。
这是俄罗斯时隔25天以后再次发动大规模袭击,俄军上次大规模导弹袭击还是2月10日。
这次袭击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回应西方对俄军导弹耗尽的舆论,也可能是为了在俄军的攻势中打击西方与乌克兰的信心,但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战争局势,在不断变得更加紧张。
根据俄军打击造成的结果来看,这是一次不亚于之前百枚导弹规模的打击行动,而且在多轮打击乌克兰的行动中,俄军已经摸出经验,开始越来越熟练地在袭击中使用假诱饵,吸引乌军防空导弹,确保自身导弹命中率。
这使得前段时间刚刚得到修复的乌克兰基础设施再度遭到重创,战争也从前线的残酷消耗重新被引到平民头上,其所伴生的危险也在不断增加。
而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然没有任何结束战争的意思,只有对俄罗斯轰炸的谴责,西方各国仍然会增加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直到他们认为战争应该结束。但在西方的狂热化判断中,等到他们认为战争应该结束时,可能已经是世界大战开打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