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之启明星智能无人驾驶时代正加速到来。今年9月1日,上海金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正式启动,这也是浦东第一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正式开放。与此同时,上海在智能网联汽车立法上也加快了步伐。昨天下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6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若干规定》,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
“通过前瞻性立法,‘未来车’得以驶上‘法治道’。”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表示,这部智能网联汽车浦东新区法规,对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作用,增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之所以立这部法,是抢抓产业发展先机的需要,这将推动上海汽车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说。
上海是全国汽车产业的重镇,目前浦东拥有三大整车厂、120家零部件企业、3600亿的产值,汽车产业发展土壤深厚,尤其是在智能网联领域,基于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领域领先优势,形成了从感知、决策、通信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良好的产业生态。
而目前,美国、欧盟的自动驾驶正从道路测试转向商业化部署,并逐步解除法律法规对自动驾驶车辆的限制。今年6月23日,深圳市人大表决通过国内首部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
“汽车智能化的竞争窗口期已经开启,通过立法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汤文侃表示,如果没有法律保障,对企业来讲就是不确定的,而一旦出台相关法规,就能有效提振行业信心,吸引龙头企业,包括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都有意愿加大在沪布局,进一步增强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市推进小组将指导浦东新区、临港管委会加快制定实施细则,对《规定》作出可操作、可落地的细化和解读,明确智能网联汽车从有驾驶人过渡到无驾驶人的升级路径和申请要求,让企业有章可循,让测试机构有规可依,让管理部门有法可守。
此次立法明确了创新应用的基本原则,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应当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遵循从低风险场景到高风险场景、从简单类型到复杂类型的原则,确保安全有序、风险可控。
无人驾驶车符合什么条件可以上路行驶?《规定》明确,开展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的企业,应当申请安全性自我声明的确认,并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领车辆号牌,取得车辆号牌的,可以上道路行驶。经交通部门审核同意的,方可从事道路运输示范运营活动。
同时立法明确了适用范围,适用于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划定的路段、区域开展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商业化运营等创新应用活动以及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规定》明确市和浦东新区相关部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按照各自职责,对安全性自我声明进行确认,并明确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由浦东新区科技经济部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一口受理、一口出件”,以最大限度地便利企业。
汤文侃说,推动浦东新区和临港管委会根据场景需求、风险评估与道路情况,划定上海首批无人驾驶开放道路,并分批逐步拓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创新应用范围,丰富测试示范场。
“数据安全”是这部法审议中的焦点之一。当下,智能网联汽车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采集器,它会采集我们的个人信息、车辆信息、还会采集城市的信息。而现在的数据安全防护基本上形同虚设,不仅会造成个人数据的滥用,更有可能危及国家、社会的安全。
为保障数据安全,《规定》明确,开展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的企业,应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制度,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涉及国家安全、个人信息等数据泄露、损毁、丢失等情况时,有关企业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严格规范数据跨境传输行为,加强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及车路协同云控平台建设, 严格保护高精度地图数据安全。
此前在人工智能立法时就有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即在设计自动驾驶系统时,如果在紧急情况下不得不发生碰撞,系统应选择保护车上的人,还是保护路人?
此次立法明确了交通违法行为、交通事故的应急处置要求。《规定》明确,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 企业应当立即暂停车辆运行、开启危险警示装置,报警并视情派员现场处置;事故发生后两小时内,应当将事故发生前至少90秒的视频信息上传至指定的数据平台。相关事故过程信息和事故分析报告应当及时报送浦东新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并保存至少一年,以确保可追溯、可追责。
立法还明确了事故责任认定规则,根据《规定》,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并造成损害,依法应由智能网联汽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的,由该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所属的企业先行赔偿,并可以依法向负有责任的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者、汽车制造者、设备提供方等进行追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