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今天是:
网站首页汽车评测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汽车报价汽车资讯汽车导购汽车品牌智能汽车汽车维修
相关文章
 为推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
 圆满落幕 吉利2023智能汽车技…
 中海达获5家机构调研:公司车…
 高鸿股份积极布局智能网联应…
 新能源汽车、汽车出口和中国…
 车型大全 搜狐汽车车型大全
 音频|都是网络上的明星车 两…
 中国豪华车市场要变天!李想…
 世界耳机品牌排行榜 耳机品牌…
 塑造女性用车安全新高度欧拉…
 全景天幕变身烫头神器?欧拉…
 夏日真香出行!欧拉闪电猫为…
 时尚座驾岂止颜值 欧拉闪电猫…
 火热夏天和我的欧拉闪电猫开…
 塔塔官宣在英国投建电动汽车…
 无限极美容复合多糖研究取得…
 个人卖车不用愁北京争途来解…
 《变形金刚2》剧照曝光 汽车…
 在汽车强国路上创新前行的“…
 丰田考斯特(8座)最新报价及参…
 丰田海狮7座报价 海狮7座现车…
 23款丰田红杉实车价格优惠配…
 丰田考斯特创世版报价9座现车…
 丰田海狮车7座价格 海狮车图…
 一周最坪山丨事关新能源汽车…
 四川成都:“一人一策”精准…
 绿色、责任、创新东风商用车…
 专场招聘 技能培训……江苏这…
 扬州举行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
 搭载最新座舱/焕新娱乐系统…
 全新梅赛德斯-奔驰GLE SUV焕…
 极狐阿尔法T5要来了配华为智…
 直接开进写字楼这款新式通勤…
 七大功能升级 AITO问界推出O…
 双向奔赴 汽车之家与高德地图…
 北京丰田考斯特4s店电话汽车…
 特斯拉升级引荐奖励 可抵扣3…
 日产在日本召回超 48 万辆电…
 汽车之家能源空间站海口店联…
 新能源汽车产业迈步高质量发…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第2页
 政策利好 车企加码——中国新…
 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
 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
 电子菜谱在乌海市悄然兴起
 点餐系统行业发展态势 点餐系…
 “智慧菜单”有望成为现实 皖…
 人工智能捕捉食客偏好预测餐…
 八张图带你读懂未来“互联网…
 大众的9个车标老司机只知道6…
专题栏目
网络
您现在的位置: 汽车评测网 >> 智能汽车 >> 正文
高级搜索
为推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建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7/19 19:59:13 | 【字体:

  雾里看花演员表4月25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今年市政协重点提案“推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议题开展协商议政。

  会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我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通报。2022年全市汽车产量139万辆,产值3497亿元。赵勤等9名市政协常委和委员,以及1名企业家代表分别从加快“双智”协同、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周天磊、张丽琴等市政协委员分别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停车场及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现场互动交流。

  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要充分发挥“中国车谷”的优势作用。为此建议:

  加快完善产业链布局。制定全产业链招商图谱,联合东风、吉利等整车企业共同进行靶向招商,不断完善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产业链建设;加大关键缺失点补链力度,产业链上游重点培育激光雷达、芯片、V2X通信等智能网联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积极谋划氢能源产业链布局,支持武汉经开区成立氢能产业研究院,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推动氢能上下游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区域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支持华砺智行、法雷奥等企业发挥智能制造优势,支持武汉东博智慧新能源、武汉高科新能源等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发挥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

  加快应用场景建设。加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设,推进道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识等传统道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城市客运以及环卫、物流、机场通勤等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通过多场景、多批次的产品应用加快氢能技术迭代。

  加快完善地方标准。基于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经验,加快研究制定地方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准入等标准规范。推动成立湖北省智能网联汽车标委会,探索全省产业标准化工作。

  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加强武汉经开区与襄阳、十堰等地合作,共建汉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带,推动测试牌照互认、道路场景共享、产业生态共建,实现“两区带动一市,一市带动一集群”。

  建议以扶持助东风转型。加大对东风的政策支持及服务力度,助力东风转型发展,打造总部位于武汉的一线新能源车企。

  以策略助企业集聚。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一支强大的市场化、专业化招商队伍,通过市场化考核激励机制吸引新能源汽车圈优秀人才,打进圈子,保证制定的政策切实可落地,以跟踪督办的方式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发挥以商引商的鲶鱼效应,盘活发展全局,助力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以统筹助区域布局。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做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在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武汉已经有较多积累,比如电池领域的中创新航、武汉蔚能,智能软件头部企业小米、腾讯,通信产业链企业中国信科、中兴通讯,集成电路企业联发科、新思科技等。但这些产业并不完全集中在一个区域,武汉可在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后,统筹全市发展布局,研究出台全市一体化、全领域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政策。除对经开区持续发力外,东湖高新区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实力强劲,其创新元素和区域环境更吸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人才,也应是被鼓励的产业集群之一。

  建议健全政策机制。明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加强统筹协调、鼓励跨界融合,稳步推进具有商业前景的应用突破,研究制订系列标准规范。推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联动创新,助推武汉智能网联、新能源相关企业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智能管理系统突破性外延,实现车路协同技术和交通管理系统深入融合,探索路端智能服务不同等级智能车的新管理与服务范式。梳理现行规章制度和标准,加快推动实现本市相关立法。

  加强场景应用。以实际场景应用推动相关技术落地。面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网安基地、长江新区等重点区域建设需求,选取需求迫切、效果显著的若干特色场景,扩大试点规模,推出一批特色示范应用项目。支持在机场、港口、园区等路况良好的城市道路开展自动驾驶接驳出行、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环卫清扫等场景应用示范,循序渐进推进高速、快速路开展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充换电、氢燃料商用车应用。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车城网设施规模部署与深度融合,推动车城网(车路协同专网)和交管、交通等多网融合,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智能车辆和道路、交通设施、交通控制等支撑系统的深度融合。

  建议深度调整全市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扭转汽车产业发展颓势。充分发挥武鄂黄黄协同创新优势,支持光谷建设“新一代智能终端产业园”。智能汽车是赛道足够宽、潜力足够大的产业,是能够支撑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发展的重大产业,武汉要在人才资源丰富、创新氛围浓厚、协同发展势头良好、条件充分的地方,多区域布局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特别是要支持光谷以“武鄂黄黄”为依托建设“新一代智能终端产业园”,支持光谷与小米、百度等造车企业紧密对接,投资重大整车项目,为武汉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一股创新力量。

  支持光谷车谷双谷联动,构建“光芯屏端网”产业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推动光谷和车谷强强联手,支持东风集团等汽车整车企业借力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实现智能化升级,鼓励中国信科、长江存储等光电子信息企业牵手本土汽车企业,大力拓展汽车电子业务,实现两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

  构建高位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格局。从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高度,切实把汽车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向工信部申报设立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创新示范试验区”,尽快设立下一代汽车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尽快组建市场化的平台公司负责试验区建设运用,捍卫“中国车都”的响亮招牌。

  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壮大双智产业。一是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业园建设。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产业园打造成集招商引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器以及双智体验展示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二是促进双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双智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技术攻关、落地应用与产业培育。联合“产学研用”头部企业和机构,在汉共同投资设立国家未来数字城市联合创新中心,形成先进的创新成果转换机制。三是推进双智产业与数字经济联动发展。将双智产业纳入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统筹谋划、优先实施与双智产业相关的重点信息化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双智企业。

  优化政策环境,积极推进示范应用与模式创新。鼓励市场化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探索由企业主导实施毫米波雷达、路侧单元、边缘计算设备等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和风险。

  氢能是零排放、零污染、绿色友好的能源,是引领未来能源变革实现电、热、气互联互通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绿色储能、绿色交通等新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建议:

  在省内都市圈节点城市以中长途、中重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示范应用为重点,推动“武汉—襄阳—十堰—宜昌—武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圈;结合天河机场、花湖机场航空货运枢纽、武汉新港等重点物流枢纽基地建设,推进氢能车辆在物流车、牵引车、叉车等领域的应用。

  培育龙头企业,建成氢能产业集群。发挥东风公司整车企业的引领带头作用,在商用车及特种车领域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北省第一家成立“氢燃料电池电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要有效整合技术资源,攻克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带动行业资源整合,为全省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提供技术支持平台。

  加大引进氢能产业高端人才以及国际专家的工作力度,加大氢能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鼓励职业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等。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中,电堆及核心零部件(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等)技术处于最核心的位置,要出台政策鼓励我市企业在电堆、催化剂、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建议优化充电桩布局,针对不具备私人充电桩安装条件的老旧居民小区,由社区和物业公司共同筹划集中设置充电停车位,或引导充电服务企业在小区周边建设充电站,方便新能源车主居家充电;在大型写字楼、购物中心、酒店等充电需求集中区域,结合大数据分析创新商业模式,鼓励充电服务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充电,提升消费者充电体验。

  推进车险降费,通过共享数据逐步降低新能源车车险保费,引导新能源车保费费率逐步与传统燃油车接轨。推动保险公司之间相互共享新能源车的使用数据,扩大数据覆盖范围;推动保险公司与车企共享新能源车基本行车和维修保养等数据,补充保险精算定价所需数据。

  加快梯次储能建设,通过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建设,实现新能源车电池的二次利用,提高新能源车保值率。加紧编制出台新能源车电池技术标准,在电池标准化、性能监测、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引导车企、电池制造商和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车的回收利用,缓解金属锂等资源的价格上涨趋势;加速以新能源车电池二次利用的梯次储能建设,为风、光、电等场景储能,解决新能源车残值率与传统燃油车差异较大的问题。

  建议加强顶层规划,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协同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的归口单位的统一管理和规划,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协同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建设创新链和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市汽车科教研发资源优势,引导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开展深层次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全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度,早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和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突出武汉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应体现自身的区位特点,针对武汉市夏季高温多雨——气候多变、中部交通大枢纽——交通复杂度高、道路桥隧互联——通行条件复杂等特点,聚焦解决智能网联测试中所特有的特殊问题,打造针对性强、有影响力的中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并积极探索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的商业与运作新模式,输出智能网联汽车的武汉标准。

  2023年,我市新能源汽车预计新增15万辆,我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累计达35万辆。为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良性发展,就我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规划引导,合理规划公用电桩数量,提高覆盖率。合理规划公用桩数量,依据年度我市新能源车销量和保有量的增长,按照桩站先行、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合理设置车、桩比,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科学发展。

  加强充电桩企业行业规范,提升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搭建并完善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互联平台、加快新技术示范及应用,进一步整合、夯实武汉新能源汽车充电平台功能,方便消费者及时查找、使用充电桩并结算费用。要制定明确处罚措施,规范公用充电桩运营管理,采取人工辅助、智能化技术等手段,解决燃油车占位、占位不充和超时占位等问题。

  制定私人充电桩安装管理办法,明确管理体制和相关方职责。加大对老旧小区及无固定车位小区的提升改造力度,按“一表一车位”模式进行配套供电设施增容改造,确保满足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用电需求。

  推进居民区整体智能有序充电管理及个人已建充电桩有偿共享。鼓励充电运营企业接受业主委托,对私人充电桩进行统一的建设、运营与维护等有偿服务。建设私桩共享平台,鼓励“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引导无固定车位的车主共享小区充电资源,让有意分享的私桩车主为他人提供便利的同时收取相应费用。

  新能源车入驻商圈,供求两端齐发力。汽车消费风向的转变,也裹挟着新能源汽车销售网点不断扩增。2018年以来,我市新能源汽车销售网点加速布局,网点数量从2018年的不到10个迅速增长到2022年的167个,新能源汽车网点数量已占全部网点数量的27.8%。以特斯拉、蔚来、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率先入驻流量较为集中的高端商圈商业综合体,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品牌效仿。

  2023华中国际车展,新能源汽车约占展量的四成。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消费正在蓬勃发展。这一点在华中国际车展上得到了强有力的印证,这个自2002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20届的汉派大型国际车展,是汽车品牌重要的销售阵地,也是武汉汽车消费市场的“晴雨表”。据车展主办方统计,2019年至2022年,展会新能源汽车参展品牌数量从2个增加到21个,占总参展品牌的27%,参展面积也从970平方米增加到5800平方米,直至2023年第21届华中国际车展,新能源汽车参展数约占据整体品牌的40%,展览面积高达1/4。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之强关联的汽车电池、电机、充电桩等行业也愈发繁荣,而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的智能网联、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等产业也在加速升级。

  4月25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今年市政协重点提案“推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议题开展协商议政。

  会上,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对我市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通报。2022年全市汽车产量139万辆,产值3497亿元。赵勤等9名市政协常委和委员,以及1名企业家代表分别从加快“双智”协同、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周天磊、张丽琴等市政协委员分别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停车场及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现场互动交流。

  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要充分发挥“中国车谷”的优势作用。为此建议:

  加快完善产业链布局。制定全产业链招商图谱,联合东风、吉利等整车企业共同进行靶向招商,不断完善武汉经开区智能网联产业链建设;加大关键缺失点补链力度,产业链上游重点培育激光雷达、芯片、V2X通信等智能网联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积极谋划氢能源产业链布局,支持武汉经开区成立氢能产业研究院,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推动氢能上下游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区域零部件企业配套能力,支持华砺智行、法雷奥等企业发挥智能制造优势,支持武汉东博智慧新能源、武汉高科新能源等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项目发挥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

  加快应用场景建设。加快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设,推进道路交通信号灯、交通标识等传统道路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城市客运以及环卫、物流、机场通勤等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通过多场景、多批次的产品应用加快氢能技术迭代。

  加快完善地方标准。基于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经验,加快研究制定地方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准入等标准规范。推动成立湖北省智能网联汽车标委会,探索全省产业标准化工作。

  加强区域产业合作。加强武汉经开区与襄阳、十堰等地合作,共建汉江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带,推动测试牌照互认、道路场景共享、产业生态共建,实现“两区带动一市,一市带动一集群”。

  建议以扶持助东风转型。加大对东风的政策支持及服务力度,助力东风转型发展,打造总部位于武汉的一线新能源车企。

  以策略助企业集聚。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一支强大的市场化、专业化招商队伍,通过市场化考核激励机制吸引新能源汽车圈优秀人才,打进圈子,保证制定的政策切实可落地,以跟踪督办的方式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发挥以商引商的鲶鱼效应,盘活发展全局,助力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以统筹助区域布局。打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做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在新能源汽车配套领域,武汉已经有较多积累,比如电池领域的中创新航、武汉蔚能,智能软件头部企业小米、腾讯,通信产业链企业中国信科、中兴通讯,集成电路企业联发科、新思科技等。但这些产业并不完全集中在一个区域,武汉可在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后,统筹全市发展布局,研究出台全市一体化、全领域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政策。除对经开区持续发力外,东湖高新区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实力强劲,其创新元素和区域环境更吸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人才,也应是被鼓励的产业集群之一。

  建议健全政策机制。明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加强统筹协调、鼓励跨界融合,稳步推进具有商业前景的应用突破,研究制订系列标准规范。推进行业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联动创新,助推武汉智能网联、新能源相关企业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智能管理系统突破性外延,实现车路协同技术和交通管理系统深入融合,探索路端智能服务不同等级智能车的新管理与服务范式。梳理现行规章制度和标准,加快推动实现本市相关立法。

  加强场景应用。以实际场景应用推动相关技术落地。面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网安基地、长江新区等重点区域建设需求,选取需求迫切、效果显著的若干特色场景,扩大试点规模,推出一批特色示范应用项目。支持在机场、港口、园区等路况良好的城市道路开展自动驾驶接驳出行、智能物流配送、智能环卫清扫等场景应用示范,循序渐进推进高速、快速路开展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充换电、氢燃料商用车应用。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车城网设施规模部署与深度融合,推动车城网(车路协同专网)和交管、交通等多网融合,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智能车辆和道路、交通设施、交通控制等支撑系统的深度融合。

  建议深度调整全市汽车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扭转汽车产业发展颓势。充分发挥武鄂黄黄协同创新优势,支持光谷建设“新一代智能终端产业园”。智能汽车是赛道足够宽、潜力足够大的产业,是能够支撑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发展的重大产业,武汉要在人才资源丰富、创新氛围浓厚、协同发展势头良好、条件充分的地方,多区域布局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特别是要支持光谷以“武鄂黄黄”为依托建设“新一代智能终端产业园”,支持光谷与小米、百度等造车企业紧密对接,投资重大整车项目,为武汉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一股创新力量。

  支持光谷车谷双谷联动,构建“光芯屏端网”产业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推动光谷和车谷强强联手,支持东风集团等汽车整车企业借力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实现智能化升级,鼓励中国信科、长江存储等光电子信息企业牵手本土汽车企业,大力拓展汽车电子业务,实现两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

  构建高位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格局。从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高度,切实把汽车产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尽快向工信部申报设立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创新示范试验区”,尽快设立下一代汽车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尽快组建市场化的平台公司负责试验区建设运用,捍卫“中国车都”的响亮招牌。

  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壮大双智产业。一是加快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业园建设。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将产业园打造成集招商引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器以及双智体验展示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二是促进双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双智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技术攻关、落地应用与产业培育。联合“产学研用”头部企业和机构,在汉共同投资设立国家未来数字城市联合创新中心,形成先进的创新成果转换机制。三是推进双智产业与数字经济联动发展。将双智产业纳入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统筹谋划、优先实施与双智产业相关的重点信息化项目,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双智企业。

  优化政策环境,积极推进示范应用与模式创新。鼓励市场化投资建设运营模式。探索由企业主导实施毫米波雷达、路侧单元、边缘计算设备等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和风险。

  氢能是零排放、零污染、绿色友好的能源,是引领未来能源变革实现电、热、气互联互通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绿色储能、绿色交通等新能源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建议:

  在省内都市圈节点城市以中长途、中重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示范应用为重点,推动“武汉—襄阳—十堰—宜昌—武汉”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圈;结合天河机场、花湖机场航空货运枢纽、武汉新港等重点物流枢纽基地建设,推进氢能车辆在物流车、牵引车、叉车等领域的应用。

  培育龙头企业,建成氢能产业集群。发挥东风公司整车企业的引领带头作用,在商用车及特种车领域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北省第一家成立“氢燃料电池电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要有效整合技术资源,攻克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带动行业资源整合,为全省氢燃料电池动力汽车提供技术支持平台。

  加大引进氢能产业高端人才以及国际专家的工作力度,加大氢能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鼓励职业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等。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中,电堆及核心零部件(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等)技术处于最核心的位置,要出台政策鼓励我市企业在电堆、催化剂、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建议优化充电桩布局,针对不具备私人充电桩安装条件的老旧居民小区,由社区和物业公司共同筹划集中设置充电停车位,或引导充电服务企业在小区周边建设充电站,方便新能源车主居家充电;在大型写字楼、购物中心、酒店等充电需求集中区域,结合大数据分析创新商业模式,鼓励充电服务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充电,提升消费者充电体验。

  推进车险降费,通过共享数据逐步降低新能源车车险保费,引导新能源车保费费率逐步与传统燃油车接轨。推动保险公司之间相互共享新能源车的使用数据,扩大数据覆盖范围;推动保险公司与车企共享新能源车基本行车和维修保养等数据,补充保险精算定价所需数据。

  加快梯次储能建设,通过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建设,实现新能源车电池的二次利用,提高新能源车保值率。加紧编制出台新能源车电池技术标准,在电池标准化、性能监测、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引导车企、电池制造商和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车的回收利用,缓解金属锂等资源的价格上涨趋势;加速以新能源车电池二次利用的梯次储能建设,为风、光、电等场景储能,解决新能源车残值率与传统燃油车差异较大的问题。

  建议加强顶层规划,完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协同融合发展机制。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的归口单位的统一管理和规划,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协同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城市建设创新链和产业链,充分发挥我市汽车科教研发资源优势,引导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开展深层次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全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度,早日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和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突出武汉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武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应体现自身的区位特点,针对武汉市夏季高温多雨——气候多变、中部交通大枢纽——交通复杂度高、道路桥隧互联——通行条件复杂等特点,聚焦解决智能网联测试中所特有的特殊问题,打造针对性强、有影响力的中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并积极探索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的商业与运作新模式,输出智能网联汽车的武汉标准。

  2023年,我市新能源汽车预计新增15万辆,我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累计达35万辆。为促进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良性发展,就我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规划引导,合理规划公用电桩数量,提高覆盖率。合理规划公用桩数量,依据年度我市新能源车销量和保有量的增长,按照桩站先行、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合理设置车、桩比,推进充电基础设施科学发展。

  加强充电桩企业行业规范,提升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搭建并完善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互联平台、加快新技术示范及应用,进一步整合、夯实武汉新能源汽车充电平台功能,方便消费者及时查找、使用充电桩并结算费用。要制定明确处罚措施,规范公用充电桩运营管理,采取人工辅助、智能化技术等手段,解决燃油车占位、占位不充和超时占位等问题。

  制定私人充电桩安装管理办法,明确管理体制和相关方职责。加大对老旧小区及无固定车位小区的提升改造力度,按“一表一车位”模式进行配套供电设施增容改造,确保满足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用电需求。

  推进居民区整体智能有序充电管理及个人已建充电桩有偿共享。鼓励充电运营企业接受业主委托,对私人充电桩进行统一的建设、运营与维护等有偿服务。建设私桩共享平台,鼓励“临近车位共享”“多车一桩”,引导无固定车位的车主共享小区充电资源,让有意分享的私桩车主为他人提供便利的同时收取相应费用。

  新能源车入驻商圈,供求两端齐发力。汽车消费风向的转变,也裹挟着新能源汽车销售网点不断扩增。2018年以来,我市新能源汽车销售网点加速布局,网点数量从2018年的不到10个迅速增长到2022年的167个,新能源汽车网点数量已占全部网点数量的27.8%。以特斯拉、蔚来、小鹏为代表的新势力率先入驻流量较为集中的高端商圈商业综合体,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新能源品牌效仿。

  2023华中国际车展,新能源汽车约占展量的四成。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消费正在蓬勃发展。这一点在华中国际车展上得到了强有力的印证,这个自2002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20届的汉派大型国际车展,是汽车品牌重要的销售阵地,也是武汉汽车消费市场的“晴雨表”。据车展主办方统计,2019年至2022年,展会新能源汽车参展品牌数量从2个增加到21个,占总参展品牌的27%,参展面积也从970平方米增加到5800平方米,直至2023年第21届华中国际车展,新能源汽车参展数约占据整体品牌的40%,展览面积高达1/4。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之强关联的汽车电池、电机、充电桩等行业也愈发繁荣,而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的智能网联、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等产业也在加速升级。

  长 江 日 报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智能汽车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智能汽车:

  • 下一个智能汽车: 没有了
  •  
     栏目文章
    普通智能汽车 为推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建言 (07-19)
    普通智能汽车 圆满落幕 吉利2023智能汽车技术论坛—智能座舱… (07-19)
    普通智能汽车 中海达获5家机构调研:公司车载端软硬件产品已… (07-19)
    普通智能汽车 高鸿股份积极布局智能网联应用 落子国唐汽车 (07-19)
    普通智能汽车 电子菜谱在乌海市悄然兴起 (07-19)
    普通智能汽车 点餐系统行业发展态势 点餐系统行业发展趋势 (07-19)
    普通智能汽车 “智慧菜单”有望成为现实 皖物联网企欲建“战… (07-19)
    普通智能汽车 人工智能捕捉食客偏好预测餐饮趋势 未来菜单将… (07-19)
    普通智能汽车 八张图带你读懂未来“互联网+”的六大趋势:O… (07-19)
    普通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下半场:智能驾驶将颠覆“春秋战国”… (07-18)
    普通智能汽车 山东科技大学物联网工程系开展AGV小车实训 (07-18)
    普通智能汽车 7月6日亮相银河 L6要开创“AI 智能轿车新纪元… (07-18)
    普通智能汽车 预算7万买智能纯电小车 零跑T03和小蚂蚁怎么选… (07-18)
    普通智能汽车 即将来临的智能网联汽车时代 (07-18)
    普通智能汽车 汽车汽车怎么画简笔画 (07-18)
    普通智能汽车 每小时下线台新车五菱未来蓝图要怎么画? (07-18)
    普通智能汽车 未来汽车画-太平洋汽车 (07-18)
    普通智能汽车 创意点亮未来 少儿绘画描绘长城汽车新形象 (07-18)
    普通智能汽车 丰田车的全部标志简笔画 (07-18)
    普通智能汽车 李伟:长安汽车智能化方面的一些探索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