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渔场130606最近,“开电动轮椅上下班”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年轻人乘坐电动轮椅频频出现在校园、食堂、商场。有消费者体验后分享感受:坐着舒适,不仅能电动行驶,还能放平当床用,用来通勤真香!
该现象引起不少网友热议:有些人觉得坐电动轮椅方便又舒服,只要安全监管到位就可以了;也有网友表示电动轮椅出行影响道路畅通,占用公共资源,不值得鼓励。
“青春没有售价,轮椅直达拉萨”“家人们谁懂啊,坐电动轮椅通勤太香了”……近来,在短视频社交平台,年轻人坐着电动轮椅出行的视频刷爆网络。
视频中,年轻人操控着电动轮椅,成群结队地穿梭于马路、景区、商场甚至写字楼间。
画面中的电动轮椅移动起来灵活自如,到了工位上有的轮椅不仅能实现自动折叠,还能一键放倒成为移动式沙发。
不过不少账号发布的视频,用的是同样的文案和差不多的场景,几乎都是“家住某某的女士,离单位只有两公里,决定开电动轮椅上下班……”
在评论区,有网友表示,电动轮椅不限号、不用戴头盔、不用上牌照,可行、可坐、可躺,真正符合“人体工学”。
但是,也有网友认为电动轮椅是给出行不方便的人使用的,健康人使用会占用公共空间,造成交通堵塞。
潮新闻记者搜索电动轮椅,页面中显示最多的是标有轻便、可折叠字样的单人电动轮椅,其次还有双人、越野式电动轮椅等。
产品按照功能和续航公里数的不同,价格普遍在1500元到4000元之间,有些高端产品价格在1.5万元以上。
在产品主页,不少消费者抛出“大学生能用吗?”“上下班通勤可以使用吗?”这样的疑问。
潮新闻记者咨询客服获悉,得益于最近爆火的短视频,咨询电动轮椅通勤出行问题的人显著增多。
电动轮椅行驶速度分5个档位,为1.2公里至6公里每小时,5档速度可以任意调节,但最快那一档速度也基本跟人快走差不多。
当记者继续追问,电动轮椅是否可以上路时?答案并不统一。有的客服回复说可以上路,好多人买去就是用来上下班;有的客服不置可否,只是一直强调电动轮椅出行速度慢,有的则直接给了否定答案。
深耕老年人代步车领域的斯途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信谊告诉潮新闻记者,最近他确实也刷到很多电动轮椅出行的相关短视频,但就最近半个月来看,到店里咨询电动轮椅的人群依然以老年人为主,或者是年轻人买来给腿脚不便的家人使用,想买来通勤的客户很少。
同时,他也不建议大家将电动轮椅作为交通工具通勤,“电动轮椅本身定位就是养老助残,一来速度比较慢,二来它过沟过槛的能力有限,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无障碍改造有待提升,很多地方出行还是不太方便。”
电动轮椅使用感受到底如何?汽车测评博主小志前段时间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条视频,视频中小志体验的电动轮椅不仅能爬坡、能漂移,甚至还有“流浪地球2同款”,非常酷炫,体验感不错。
但对于开电动轮椅通勤这一现象,他说自己是因为前段时间腰背受伤,走路时间久身体吃不消,才考虑入手一台电动轮椅代步。
他认为,对于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来说,电动轮椅是很好的辅具,但对于康健的年轻人来说,开电动轮椅出行意义并不大,“一台好的电动轮椅价格并不低,其次它的速度比较慢,如果为了‘飙车’将轮椅进行改装的话,还是比较危险的。”
杭州市交通运输学会副秘书长金凯认为,开电动轮椅旅游、上班、出行颠覆了大众的认知,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关注,一方面是部分城市电动车限行政策下,市民想出的无奈之举;
另一方面是年轻人有追求时尚和猎奇的心理,但这也只可能是一小部分人的偶尔为之,电动轮椅不会成为大众代步工具。
对于很多视频中出现雷同的场景和文案,中国老年电动代步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欢表示,这不乏是商家炒作营销的一种手段。
开电动轮椅上路到底违规违法吗?潮新闻记者从湖州市交警获悉,电动轮椅按规定属于医疗器械而不属于非机动车,它一般适用于室内、庭院等环境的短途代步,是不能够开上路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电动轮椅并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禁止上道路行驶,且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上路的话,需要到交管部门登记。
针对网上火爆的开电动轮椅出行,甚至改装车“赛轮椅”的行为,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今年2月份,在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一路口就发生了一起电动轮椅与轿车相撞的道路交通事故。
一位老大爷在没有家属的陪同下,开着电动轮椅在马路上行驶并闯黄灯,过路口时正好处于一辆正在转弯轿车的视野盲区,轿车径直撞向了轮椅,大爷连人带轮椅被轿车顶出两米,脸部朝下重重摔向地面。
总之,任何新兴事物都需理性看待,不能盲目跟风。同时,电动轮椅出行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也亟待全社会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完善道路配套设施,更好满足市民日常通勤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