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穆隆近况2007年岁末,中国重汽在香港联交所成功IPO,在新年伊始筹集了近百亿发展资金,受到同行艳羡之余,同年产销重卡10万辆,重夺中国中重卡第一的位置,并成功跻身全球前五大重卡制造商行列。相比之下,中国重汽的2008年,却是荣耀和争议交织的一年。
2008年,中国重汽首先面临的是国Ⅲ排放标准的考验:能否在国Ⅲ大限来临前拿出符合标准的发动机,成为一道生死关。
在2008年7月1日,针对商用车的国Ⅲ排放标准全面实施之前,国内使用广泛、符合国Ⅲ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是电控高压共轨发动机。由于部分零部件需要向日本电装和德国博世采购,而前者的产能有限,博世又与潍柴签署了排他性协议,因此,与潍柴动力分家之后,发动机成了中国重汽最大的软肋。
其时,业内人士不少抱着“等看笑话”的心态,认为中国重汽将不能安然度过此劫。然而,站在风口浪尖的马纯济,再次显现出他过人的决策力和执行力,让人们瞠目结舌。
2008年7月1日后,重卡行业开始实施国Ⅲ标准,很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不计后果,形成了大量的、看不见的库存——把国Ⅱ卡车硬性地派给改装厂和经销商,让他们想办法卖车。然而,马纯济认为,这种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我们坚决不这样做。”
在新标准制定之前,国内主要发动机厂家就开始研制柴油机。当时大多数企业倾向于选择的是高压共轨技术。然而,高压共轨技术最关键的燃油喷射系统技术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除了进口之外,能够在国内进行开发的只有博世(Bosch)、德尔福(Delphi)和电装(Denso)等巨头。而中国发动机企业因为技术弱势,在与跨国零部件企业合作中话语权相对较弱,谈判中亦处于劣势。而这是马纯济不情愿看到的。于是,中国重汽开始了发动机的自主研发。
面对电控泵喷嘴、电控单体泵、电控直列泵和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等国际上众多的技术方案,中国重汽应如何抉择?
据悉,早在2005年7、8月间,中国重汽高层和技术人员就赴欧美考察高标准排放发动机技术,归国后,决策层经过反复研究,最后选择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研究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另一方面发挥优势,希望通过“电控直列泵+EGR”的实践路线来达到国Ⅲ排放标准。随后,重汽当年就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研发,仅一年多时间就拿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控EGR发动机,经过在自产车上配置试用和自测,各项指标都达到国Ⅲ标准。
EGR发动机的“横空出世”,不仅破除了国Ⅲ关键技术被跨国公司垄断的“魔咒”,还让竞争对手们措手不及,重汽凭借EGR的先机优势迅速抢占市场。2008年中国重汽下半年销售量中,EGR比例高达80%,在重卡行业销量下降30%的情况下,重汽销量仅下降11%,短期内取得巨大成功。
但是,让重汽管理层没有料到的是,电控EGR发动机的问世引来了潮水般的指责,同行中众口一词地认定其是假国Ⅲ标准,是对客户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忽悠”。面对指责,马纯济却依然神清气定,不但没有出面反击,反而更专注地埋首做功课——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时至今日,EGR阵痛期已过,公司产品亦已重新得到市场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