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神图录上述“蹩脚”对话发生在比亚迪车内,据观察者网发布的视频,为了使用比亚迪车机系统中的语音识别功能,有部分海外消费者开始学习中文。
在国内版本车型上,比亚迪的车机语音控制唤醒词为“你好,小迪”,但由于“口音”问题,视频中的海外用户多次尝试唤醒车机无果后,最终在同车人的帮助下,正确地掌握了发音。
同时,视频中显示,已有部分海外比亚迪用户熟练掌握了中文,并成功通过语音控制实现“打开车窗”“横屏”“打开设置”“打开天窗”等功能。
对此,有网友表示:“想不到啊,当年玩游戏全是英文界面,现在也该外国人头疼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有网友调侃道:“让老外感受一下原装进口。”
但也有网友提出质疑称:“比亚迪出口的车居然不设置其他激活口令?不搞本土化?”“系统没有英文包?”
事实上,比亚迪的海外版本车型均已通过本土化升级,ATTO 3在日本市场推出后,《Car Watch》车评人盐谷公邦就曾表示,ATTO 3智能语音识别的本土化“相当有诚意”。盐谷公邦以“Hi,BYD”激活语音系统后,尝试以不同于手册样本的日语词汇向系统下达“关闭遮阳板”等指令,发现系统均能作出正确反应。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旗下多款车型已成功出口海外市场。去年9月份,比亚迪在欧洲市场推出ATTO 3(对应国内车型:元PLUS)、汉EV和唐三款车型。其中,ATTO 3的预售价格为3.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7.8万元);比亚迪汉和唐的预售价格为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2.7万元),高于奥迪Q7在欧洲市场的起售价,与宝马X5的价格基本一致。
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约5.6万辆,“出海”足迹遍布全球超40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海外版图的扩展,比亚迪也在加紧布局海外产能。据证券时报报道,去年9月,比亚迪首个海外工厂正式在泰国落地,预计于2024年开始运营,年产能达15万辆;今年1月,有知情人士透露,比亚迪计划在越南建厂生产汽车零部件,拟投资超过2.5亿美元;不久前,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比亚迪正在探索在欧洲建立自己的工厂。
其实,比亚迪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出海的缩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我国汽车出口延续良好态势,汽车企业出口30.1万辆,同比增长30.1%,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8.3万辆,同比增长48.2%。2022年全年,我国汽车企业出口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我国自主品牌出口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机遇期,以新能源为主的自主品牌出口与燃油车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崔东树认为。
前不久,欧盟27国环境部长达成共识,通过了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轻型商用车零排放协议》。此举意味着,到2035年,所有在欧盟范围销售新的汽油和柴油驱动汽车、轻型商用车、HEV混合动力车,以及在中国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之一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也将在被禁止的行列。
在此背景下,欧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表达了担忧。“让我提醒大家,中国在2022年向国际市场推出了80款电动车,这些都是质量很好的车辆,欧洲必须要和中国竞争,不能将电动车市场拱手让给中国(品牌)。”弗兰斯·蒂默曼斯说。
但对于中国汽车品牌而言,汽车出海既是一个新机遇,同时也是新挑战。有观点认为,相比于单纯的汽车出口,从研发生产到品牌营销、用户运营,再到销售、售后等商业模式全生态体系“走出去”的道路,是值得其他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借鉴的出海经验。
“新时期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这对企业品牌来说,意味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竞争力出现,中国汽车产业也正在由国内为主向全球发展转变。”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明表示,要把全球不同市场的要求和不同国家消费者的看法平衡好,只有这样中国汽车才能走出去并实现稳步持续的发展。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预增近3倍!比亚迪股价一度涨超7%,今年销量欲冲刺200万辆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尹海涛:任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最终都不可能走向成功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尹海涛:任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最终都不可能走向成功
全国人大代表、荣华控股企业集团董事长崔荣华:建立协同机制破解民企融资难、特殊情况对法人缓用“限消令”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盘活大学高端人才资源,为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赋能
公司治理观察③ 一年超500位独董递辞呈,多数辞职理由披露“简单粗暴” 年报披露季是离职高峰
深读政府工作报告丨专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政府积极加杠杆是经济走出疫情阶段的非常措施,控风险才是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