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kk44442021年,新能源汽车新车渗透率突破10%拐点;2022年,渗透率更是达到了25.6%,销量同比增长近一倍,攀升至688.7万辆。
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10年市场培育,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期。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品丰富度不断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也在不断增强。
2023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补贴完全退出的第一年,整个市场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三个明显的趋势:
第一,新能源战役进入到下半场,新能源竞争已经升级为“智能新能源”竞争,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正在进一步拉升产品竞争力。可以说,打赢电动化战役只是获得一张入场券,打赢智能化战役才能看到终局。
第二,不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不论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争相抢占新能源高地的态度已经十分坚决,正在通过多品类、多级别新能源车型快速布局,市场竞争呈现出越来越卷的态势。
第三,从车企层面来看,技术布局要有前瞻性,至少领先“半个身位”,才能形成纵向战斗力。如果不能成功突围,就会进入到恶性内卷的循环当中,如何寻找突破方向成为自主品牌战略发展里的重中之重。
基于三个趋势,可以看到,“智能新能源”时代竞争的本质是体系化能力竞争,包括了前瞻战略能力、核心技术实力,以及成本控制实力等综合维度。
技术永远是汽车产业最核心的课题。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在一场访谈中谈到,“汽车产业以技术为基础是永远的,我们做一代就得想下一代,甚至更长远。”
电动化、智能化,这十年间,汽车产业面临的两次巨大变革都是由技术驱动的。如果说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能源之战,是纯电、混动、氢能的多种路线之争,最终指向的是更具价格优势、安全可靠的产品打造。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就应该是智能化能力的直面碰撞,核心赛点就是智能驾驶能力的进化。
今年年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L2级智能驾驶乘用车新车市场的渗透率达到23.5%,2022年上半年渗透率上升至32.4%,预计2025年L2级及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到 80%。
《电动汽车观察家》根据上险量数据统计,2023年1月,共有88家车企销售新能源车,包含299款车型,其中56家车企、159款车型标配、可选配L2级智能驾驶功能,新能源车销量中智能汽车占比为58.9%。可以看到,搭载L2级智能驾驶的车型占比,以及销量渗透率都在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到“智能新能源”时代,智能驾驶功能已经越来越成为核心卖点。
那么,“智能新能源”时代破局关键到底在哪?行业普遍认为,决定智能驾驶量产的胜负手在于两点:第一,规模化的数据获取,第二,高效率的数据利用。这背后就是大数据、大算力的竞争。
随着大算力芯片、激光雷达量产上车,2022年被称为是高阶智能驾驶量产元年。拥有相当用户基数的车企,在规模化数据获取上具备先天优势,目前,大家在思考的,正是如何高效利用数据的问题。可以说,谁能占据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在“智能新能源”时代领先半个身位。
过量的研发将为智能化的战略部署带来底气,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必定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成本,但是所带来的战略回报,也将是空前的。
在燃油车时代,汽车的核心技术是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智能新能源车时代,以技术为基础的核心逻辑没有变,但核心技术点变为三电系统、智驾系统、线控底盘,更进一步来讲,就是电池、芯片、算法和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硬核技术。
对于核心技术的全栈式布局已经成为有实力车企的共同选择。不论是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还是长城汽车、比亚迪,都在将重研发投入砸在这些领域。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长城汽车布局了大禹电池、咖啡智驾、柠檬平台等核心技术,并且围绕线控底盘核心技术申请专利100余项。
在2022年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榜单上,长城汽车专利公开量达6042份,同比增长62.86%,蝉联中国民营车企第一;专利授权量达4652份,同比增长42.87%,位居在华车企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长城汽车专利公开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966份、1650份,分别同比增长51.11%和80.53%,均蝉联在华车企第一。
长城汽车在技术研发投入上,有一个不成文的口号——过度投入研发。可以预见,技术投入越深,将具有越深的护城河,随着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技术投入的优势将更大地显现出来。
经历了前两年的缺芯少电,整个新能源汽车赛道的玩家都开始意识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再加之今年开年以来,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也让大家看到,垂直整合布局在成本控制上的潜力。
供应链安全的核心在于不被卡脖子,有更大的成本控制空间。长城汽车是比较早意识到这一点的车企,并着手打造“森林式”的生态模式。
在燃油车时代,长城汽车就非常重视供应链体系的培育,这个战略优势也保留到了新能源车时代。长城汽车是最早两家布局动力电池产能的车企之一,也是国内最早成立智能驾驶部门的车企。两个布局都有所成:蜂巢能源已成长为国内知名动力电池企业,毫末智行则孵化成为国内自动驾驶赛道明星企业。
当前,“智能新能源”赛道竞争已经进入到白炽化阶段。初期阶段,大家比拼的是车端算力资源的投入,以及感知硬件的配置。而现阶段,大算力比拼已经不局限于车端,开始进入到了云端,即智算中心的搭建。
智能驾驶发展进入到跃升的关键阶段,数据获取效率、处理效率是算法进化的关键,海量的产品数据、超大规模的数据训练、大模型的应用等,都对算力提出了更庞大的需求,这些都离不开智算中心的支撑。
目前,长城汽车已经成为国内几家为数不多率先量产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车企,并抢先布局了智算中心“雪湖·绿洲”。
“雪湖·绿洲”由毫末智行与字节跳动旗下云服务平台火山引擎联合打造,每秒浮点运算达67 亿亿次,存储带宽每秒2T,通信带宽每秒800G。
小鹏汽车此前发布的智算中心扶摇算力为600PFLOPS,即每秒浮点运算60亿亿次。当时,小鹏称之为算力最强的自动驾驶智算中心。对比算力来看,“雪湖·绿洲”已经超越扶摇,成为国内自动驾驶行业最大的智算中心。
进入2023年,超算中心会成为自动驾驶企业的入门配置,预计会有更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建设,长城汽车属于率先摸索的企业。
在智算中心的支撑下,截至年初,长城汽车HPilot智能驾驶系统已经经过了6次OTA升级,迭代到3.0版本。三代HPilot产品搭载至魏牌、坦克、欧拉、长城炮等近20款车型,辅助驾驶用户行驶里程突破2500万公里。据透露,其搭载城市NOH的车型也将在2023年上市。
同时,长城汽车还将大算力芯片和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列为2025战略重点发展方向,入股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芯动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布局集成电路、大算力芯片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来看,进入智能新能源时代,芯片需求量大幅提升,一辆燃油车需要的芯片在几百颗,而一辆智能新能源车的芯片需求量要达到1000-2000颗,因此,芯片的自研已经成为车企降本的一个重点方向。
另一方面来看,如果说动力电池是汽车的心脏,那么大算力芯片就是汽车的大脑,它的性能好坏决定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功能开发及优化效率。从底层将技术打通,有利于车企更好地开发各项智能化功能。
因此,车企虽不必将所有的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电池、芯片,以及智能驾驶方案的能力还是非常有必要自研自控的。
正如魏建军所说,在“智能新能源”时代,“产品迭代的速度代表一定竞争力,指着某一个供应商,一旦这个车有一些变动,都会卡住”。
总的来看,打赢“智能新能源”战役,正对车企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核心逻辑在于要通过技术领先,实现成本领先,既要稳得住当下,也要看得见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