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上我的恶魔老公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程度加剧会给经济社会带来不少风险和挑战,但也可能会推动形成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机遇和潜力。
人才红利增量可观。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和“机器代人”的持续发展,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在逐渐弱化,而对质量的需求却在不断强化。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几代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断提升,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他们的劳动素养高,能成为人才红利。
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人口负增长反而能推动人才红利的发展,未来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可以由质量弥补,中国劳动力群体素质将持续改善。近十年来,中国每年培养约160万名工程师,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和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数。目前,中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为美国的2倍。
9月8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承压下挫,均跌破7.3元,双双创下2010年6月汇改以来的新低。
近期人民币汇率走弱,仍是国内经济弱预期和海外阶段性压力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其主因依然是内部因素。
国内方面,货币政策需继续放松,各项稳经济政策已逐步落地,但政策的效果仍需时间验证;稳汇率最主要取决于稳增长、稳预期,后续人民币企稳甚至转为升值的关键影响因素仍在于国内经济基本面的修复幅度和持续性,尤其是内需的修复;央行在汇率方面的工具储备相对丰富,适时启用将对市场进行预期管理,后续对人民币形成支撑作用。
往后看,预计财政政策将在推升中国经济持续回升中扮演“挑大梁”的作用。预计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基本完成压力不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完成度或较去年略有好转,支出预算完成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政府性基金收、支压力仍大,叠加推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后续增量财政政策有出台必要性、迫切性。政策行相关准财政工具或为后续增量财政主要发力领域。
直觉上,居民收入决定了其住房等购买力。但反直觉的是,历史上商品房销售的回升大都是在居民收入的低迷时期,当期收入并非制约购房的决定性变量。无论是刚性还是改善性需求,都属于居民的长期行为,其决策取决于对长期利率及预期收入的判断。
在A股市场现金分红的意义非常重要,它一方面表明企业有盈利能力,有现金可以分,另一方面说明企业有社会责任感,通过现金分红来回馈投资者。因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上市公司不进行现金分红,而是在账上趴着,基本上是无法享受到上市公司经营的成果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是回馈投资者最好的方式。特别是A股市场更加很明显,而有一些上市公司有盈利,但是长期不分红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证监会通过具体的规定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对于长期不现金分红的公司进行问责,这些是有利于提振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信心,也督促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将企业做大做强,然后鼓励大股东通过现金分红的方式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绑定在一起,这有利于推动A股市场建立好的生态,也推动A股上市公司质量的整体提升。
放眼全球,消费股一直都被资本市场视为可以穿越牛熊周期的投资品种,并成就了很多投资大师的成功。回顾今年的消费股,其表现着实不尽人意。自去年年底开始,人们对于今年消费的强势复苏就寄予厚望,不过从数据的反馈来看,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热情着实低迷,反映出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信心仍未完全恢复,“疤痕效应”影响依旧存在。如此表现,自然难以支撑资本市场消费股的上行,这也是今年以来大消费板块跌跌不休的主要原因。
就资本市场来说,当前虽然仍处在磨底阶段,但政策底已然明确,市场底亦是渐行渐近。考虑到经历了大半年的下跌,当前大消费板块的估值分位已经来到了具备足够的安全边际,综合来看,眼下很可能是买入消费股的绝佳时机。
短期看,对中国汽车出口影响应较为有限。主因有二:1)一般来说,按照欧盟反补贴调查程序,从调查启动到加征关税会有一定时滞。2)中国对电动汽车的直接补贴已在2023年初退出,叠加中欧汽车企业合作日渐加深,如果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同样可能遭遇欧洲内部的反对,所以此次调查的结果仍有不确定性。
中长期看,如果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应会对中国汽车出口带来冲击、但相对可控。其中:1)2023年前7个月,我国对欧盟对不同国家电动汽车出口均价差异较大,即使加征部分反补贴关税,在部分国家我国电动汽车价格优势可能仍然存在。2)结构看,即使欧盟加征反补贴关税,参照历史经验,对合资和外资品牌加征关税税率偏低。3)产业链看,欧盟汽车产业链的优势在于传统燃油车,电动汽车、智能汽车起步偏晚,相比之下中国电动汽车技术优势明显,近年欧洲汽车巨头持续加大跟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合作,比如大众和小鹏汽车合作,也能部分规避欧盟贸易政策对我国汽车出口的负面影响。
我们曾多次指出,实际当前市场对加息终点的博弈已存在钝化,未来美债利率的核心将聚焦于“中性利率”,中性利率也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美联储的“降息终点”。
我们认为在对美国疫后通胀中枢的抬升逐步形成一致预期后(但未来通胀结构可能逐步由服务业向商品通胀切换),未来美国经济和中性利率的走势将核心取决于:财政对经济的广义支撑逐步退坡后(2024美国新财年将至,大选年背景下两党博弈可能加剧,“宽财政”周期可能出现小幅退坡:企业端如制造业投资补贴;居民端如学生贷款豁免、超额储蓄等),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产业周期能否接力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
在所谓的未来产业争夺中,欧洲目前不占上风。例如,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基本上已呈现出中美是领头羊,欧洲是跟随者的态势。
整个欧洲在传统行业诸如机械制造、汽车生产和医药化工等领域固然优势显著,但在全球信息化、智能化与低碳化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学习转向力、市场敏感性及自我调整性不足,与这一天然禀赋方面劣势息息相关。
客观地说,欧洲企业的确日益面临来自中国竞争对手的压力,近年来尤其在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产品中,中国对欧出口不断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