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爱理对为数不少的汽车业参与者来说,未来的主题不再是盈与亏、输与赢,生与死、“活下去”的考验从未如此犀利与残酷。
新冠疫情持续蔓延,不安定的乌云越积越厚,对正处百年变革关键期的汽车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减薪裁员、关停工厂成为新常态。根据预测,今年全球汽车销量将同比下滑20%;丰田汽车预计,2020财年利润下滑80%;未来三年,雷诺将裁员1.5万人,日产裁员2万人,戴姆勒裁员2万人……也就是半年前,没有人会预言跨国车企破产,但时间来到2020年中,再魔幻的事都不会让人感到惊奇。
整个车市弥漫着惶恐的味道。在经历5月短暂的回暖之后,北京疫情反复,车市前景再度晦暗不明。举步维艰的特殊时刻还将持续多久?很大程度上不再由车市本身,甚至不完全是中国因素能够主导。全球化时代,很多事情比如疫情防控,并不取决于做得最好的国家,而是最差的那个国家。现实就是这么无奈。
短期内很难有更好的期望,部分经济增长动能将永久丧失。对为数不少的汽车业参与者来说,未来的主题不再是盈与亏、输与赢,生与死、“活下去”的考验从未如此犀利与残酷。
2020年半程已过,疫情荡开的涟漪还在持续扩大。截至7月7日,新冠疫情全球累计确诊超过1100万,社交距离、经济停摆、失业飙升,诸多行业继续在痛苦中煎熬。新冠爆发前,全球经济本已疲态尽显。无论是美欧发达经济体,还是中国、巴西等新兴市场,2019年经济增速均都创下多年来新低。新冠爆发后,已处于衰退边缘的世界经济彻底落入深渊。
更深的裂痕来自于国际秩序的崩塌。自川普政府上台以来,其外交政策取向,经历了一个从非常态美国的经济思维,向常态美国的权力思维转变。“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同时,更伴随着甩脱大国责任的“退群”行为。近年来,美国已相继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气候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核协议等。“退群”不止是单方面的任性,也意味着现存国际秩序的倒坍。对美国的任性之举,德国总理默克尔评价,倘若美国不愿承担全球性大国责任,欧洲需重估欧美关系。
疫情就像是一针催化剂,撕裂原有的友谊,激化固有的矛盾。在所有变量因素中,中美关系到底向何处去,牵动着世界上所有人的目光。
看看美国在对华问题上有多极端,就能知道政客嘴里的谎言有多荒谬。贸易战也好,科技战也好,中美冲突实质是两国间结构性矛盾。以集成电路为例,2018年,美国供应了全球46%的集成电路产品,但只消费了22%;同年,中国供应了全球5%的集成电路,却消费了34%。汽车同样如此,通用汽车全球最大市场在中国,特斯拉未来最大市场也是中国。很显然,美国有技术优势,中国有市场优势,这在过去达成了一定平衡。
但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接近美国,2019年,中国GDP总量达到了美国的67%,按照修昔底德陷阱假说,老大总会用各种方法——从贸易到科技到无所不用其极——迟滞老二靠近的步伐。事实上,无论做出怎样的让步,除非彻底缴械投降,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已成为既定国策。
全球化退潮已无可避免。川普已多次明确这一点:未来美国将独立于全球供应链之外,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我们永远不应该依赖外国为我们自己提供的生存手段。这场危机凸显了强大的国界和繁荣制造业的重要性。”换句话来说,中美脱钩已不是以中方意志为转移的事情。
从中美贸易战到东西方角力,从新冠疫情到后疫情时代,文明的冲突将表现得更加明显。冷战后时期,最重要的差别不是意识形态、政治或经济,而是文化的区别;后疫情时代,分属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政治力量合作难度加大,甚至会在交界处产生冲突。以中美冲突为例,二者的缠斗将十分持久,难以解决。
新冠疫情正演变成本世纪以来最大的全球危机,它将永久性地改变过去的国际体系、力量平衡与世界秩序,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化之路就此终结,各国的孤立主义重新夺回话语权。这种情况显然并不符合长远发展,但一个时代即将落幕,新的时代还未开始,新秩序的出现不会那么容易,必然伴随着激烈的冲突与阵痛。
在历经半年的经济大停摆后,全球经济重启短期内仍然看不到头。萎缩已成为所有经济体的共同特征。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纷纷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然而,即使是两位数跌幅,预测仍然没有见底。IMF提醒,这是一场线年这场是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也是有记录以来涉及范围最广、最具破坏性的一次。
为了避免跌入下滑漩涡,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正采取史诗级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大水漫灌”来对冲疫情。救市效果究竟如何,能否达到既定目标,现在还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全球范围内的新发病例还远未进入平稳阶段,未来疫情对全球化、全球经济造成的伤害有可能比现在更糟糕。
不确定性比天上的繁星更多,但无论是IMF还是世界银行,众口一词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将是2020年里惟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作为全球第一个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国家,中国各地当下复工复产气氛热烈。虽然北京疫情出现反复,但经济没有停摆。中国主要经济指标也呈现全面回升势头。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今年90%国家的GDP将出现负增长,但中国情况会有所不同。进入二季度后,中国经济已逐步恢复活力。综合现在的政策和已有的经济恢复情况,今年中国经济可以稳稳当当朝2%到3%以上的目标走。在实现“六稳”、“六保”的前提下,明年中国经济有可能实现更强劲的增长,大幅反弹至8%以上水平。
汽车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社零总额占比高,带动效应强。2019年,中国汽车类商品零售额3.9万亿元,占社零总额比重达9.6%。汽车及相关产业的税收、就业均占全国的1/10左右,1个汽车产业岗位至少可带动相关产业7个就业岗位。从全球范围来看,稳汽车基盘、促民生消费,可能是当下最有效的做法。
实际上,中国经济晴雨冷暖,影响面已不局限于国内。作为全球化最坚定的推手,中国经济向好给其他经济体带来强烈希望。德国工业联合会认为,中国作为全球范围迅速增长的重要市场,当前经济积极走势给德国企业带来了希望。目前,约30%的德国机械制造业企业认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今年仍能完成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目标。5月份中国汽车销售实现两位数增长,对德国汽车工业意义重大。在推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中国汽车业将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无论是基于现阶段千丝万缕的产供销联系,还是面向未来的市场预期,中国作为全球汽车产业中心的趋势不会改变。特别是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关键期,拥有广泛产业呼应以及全球关联的中国汽车业更被寄予厚望,高度牵动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复苏。
按照中汽协数据,今年5月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4.5%,这是近22个月以来中国车市第一次同比正增长。增长鼓舞人心,但后续能否持续?经历北京疫情反复,现在来看并不乐观。
或许用“晦暗不明”来形容眼下的汽车市场较为贴切。新冠疫情使本就处在震荡调整通道的中国车市遭受重创,得到初步控制后,本该温和回升的中国乘用车市场前景忽然又变得晦暗不明。从主机厂到供应商、经销商,与汽车关联行业都正处在一个极为特殊的艰难时刻。
综合多方反馈,多位车企老总对全年车市的判断基本归结于:全年走势负增长,市场整体增速会在-10%到-13%之间,市场前景出现重大的不确定性。在1-5月份乘用车市场-25.4%下滑后,下半年预期能走出一个持平或微增,大概百分之一左右的增幅。
风口来了猪都能飞上天,潮水退去裸泳者彻底暴露。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中国汽车业风向彻底转变,从大干快上争先“新造车”,到流水无情无奈退出,转变之快,也就是一两年时间。而同样残酷的是,无论奋力挣扎还是暂缓续命,都很难改变弱势品牌边缘化甚至彻底出局的大趋势。
同样让人焦灼的另一个趋势是,中国品牌汽车在车市占比依然处于下滑态势。1-5月,中国品牌累计销售226.4万辆,同比下降32.5%;市场份额占比37.1%,同比下降2.8%。
短期来看,中国品牌市场份额的下降与合资品牌疫情期间加强促销力度有直接关系;但长期看,受制于市场形势与合资品牌价格下探的常态化,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持续小幅下降将成大概率事件。
品牌力不足,是中国品牌节节后退的根本原因。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产销量均位于世界前列,但与汽车强国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而从“大”到“强”的过程中,提升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中国品牌的必经之路。
实际上,从设计甚至产品技术角度比较,包括长安、吉利、BEIJING、荣威等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差距在大幅拉近,甚至部分车型在技术、品质等方面已经超越了合资品牌。对自主品牌来说,当下最重要的一点是:活下去,以时间换空间。对中国品牌来说,过去十年最大的战绩是,跳出了10万元以下价格天花板,如今在20万元区间能够与合资品牌一战。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汽车用10年“弯道超车”的策略走在了全球新能源化转型的前列。中国已连续5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具备了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些都为中国汽车的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培育了全球优质的土壤。也就是在今年下半年,随着长安、ARCFOX、荣威R等一大批定位高端的电动品牌/车型在陆续上市,中国汽车以品牌向上的斗志再度发起又一轮进攻。
不仅是产品精进、品牌跃进,除了技术层面主动升级外,中国品牌汽车公司的另一个突围方向是:加速转型,围绕“新四化”全面发力。很显然,如今的汽车市场、消费模式与10年前相比天差地别。从车联到共享,从自动驾驶到人工智能,汽车搭载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功能,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与此同时,消费主流也更加年轻化,他们对汽车的了解、定位、需求都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汽车进入普及期后,消费者的诸多新的个性化需求仍然有待进一步挖掘并满足。抓住这些变化,也就能在这场危机发掘新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