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柯希尔的梦魇是在车祸发生前,为避免发生车祸的配置,我们常见的如ABS防抱死系统,ESP车身稳定系统等。
(Electronic Stablity Program)通常是支援ABS及ASR(驱动防滑系统,又称牵引力控制系统)的功能。它通过对从各传感器传来的车辆行驶状态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向ABS、ASR发出纠偏指令,来帮助车辆维持动态平衡。ESP可以使车辆在各种状况下保持最佳的稳定性,在转向过度或转向不足的情形下效果更加明显。
由于ESP是博世发明的技术,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步,很多厂商也逐渐开始生产与博世ESP相同功能的汽车零部件。因此,对于ESP不同的车型,往往有不同的名称,如BMW称其为DSC,丰田、雷克萨斯称其为VSC,而VOLVO 汽车称其为DSTC。
虽然奔驰没能获得首款搭载ABS系统车型的殊荣,但是作为如今不可或缺的主动式安全配置之一,ESP的首次装备则出现在了奔驰W140 S级轿车上。但实际上,现在一些平民化的小车上并没有装备ESP。
(Wheel-Speed Based TPMS,简称WSB),这种系统是通过汽车ABS系统的轮速传感器来比较轮胎之间的转速差别,以达到监测胎压的目的。ABS通过轮速传感器来确定车轮是否抱死,从而决定是否启动防抱死系统。当轮胎压力降低时,车辆的重量会使轮胎直径变小,这就会导致车速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可用于触发警报系统来向司机发出警告。
主动式胎压监测首次出现并不是在豪华轿车上,而是在追求速度与激情的超级跑车上。1986年,保时捷的旗舰超跑959发布,其除了拥有惊人的性能之外,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还首次搭载了主动式胎压监测功能。保时捷959将四个车轮的气门嘴上都装有气压传感器,当传感器接收到不正常变量时,就会发出报警,仪表盘上的警示灯就会亮起。
是车祸发生后为避免受到更大的伤亡对乘驾人员进行保护的一种配置,最常见如安全带,安全气囊等配置。
100多年前,欧美国家的马车座位上就已经有了安全带,以防止乘客从马车上被颠下来。1902年5月20日,美国纽约举行汽车竞赛。参赛选手沃尔特贝克工程师担心在激烈的车赛中翻车受伤,于是他想要寻求一种能保护自己的方式。一天,他发现学步童车中的布条能系捆儿童的身体以防止摔出车外,由此受到启发,也在他“鱼雷牌”的赛车上钉上了几根绳带,参赛时把自己和同伴马达技工紧紧系好。
安全气囊是上世纪50年代有的。1953年,德国人瓦尔特林德尔和美国人约翰黑德里克为他们的发明“一个可充气的折叠容器,该容器能在发生危险时自动地充气”申请了专利。可是由于实现难度太大,最终不得不放弃。
其实这些安全配置的作用是为了降低驾乘人员发生车祸的几率,行车安全除了配备这些无形盔甲,也需要团友们养成良好的行车安全习惯和安全意识,这样一来比任何安全配置都要更为靠谱儿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