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汉网上一期感知芯视界推出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之路——江苏篇(上),下面我们继续展开江苏省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三地传感器产业发展概况。
纵观南京在“智能传感器”上的优势和发展,离不开前期“物联网”的发展和布局。2010年南京介入“物联网”发展,当时国家将“物联网”正式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继无锡、上海、北京等地之后,南京也加入建设之列;当年6月,南京发布了《南京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并组建南京物联网产业联盟。
其后续发展之中,诞生了多个全国的传感器龙头企业。2017年12月,《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表中,将“智能传感器”纳入南京发力点之一。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紧扣创新名城建设,南京将人工智能列入全市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大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地标。AI基础层中涉及到的智能传感器方面,南京引进和培育了部分重点企业和研究机构,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
江苏MEMS智能传感器研究院做为南京市首批签约并成功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由中德合作的科学家团队占大股,并联合德国国家微系统传感器硏究院、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德尔森集团公司共同出资设立。
建于一九五八年,五十五所主要从事微电子、光电子、真空电子、微机电系统、封装五大专业技术领域的各种器件、电路、部件和整机系统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据介绍,江苏光谱探测与智能感知研究院是一家依托国家级创新平台“华东地质创新中心”,联合麒麟科创园管委会和修连存专家团队共同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主要从事光谱探测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
是以研制高可靠MEMS类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IMU)、智能传感器,及工业互联网系统工程为主导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江苏省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南京市MEMS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市MEMS智能装置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实验室共建传感器技术联合实验室等。
南京沃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生产压力传感器,是国内重量级的压力传感器厂家,拥有扩散硅压力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公司在南京和鞍山设有工厂,总部在南京九龙湖国际总部基地,外贸团队在东北重工业基地的中心沈阳。
是我国研制、生产和销售霍尔元器件以及霍尔传感器的主要骨干企业。公司是在原南京半导体器件总厂的基础上并壮大起来的一家股份制企业。目前已成为装备发展部、各大军工集团定点的军用霍尔元器件、霍尔传感器的科研生产单位。
矽典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专注于高性能无线射频技术及相关芯片产品的研发,可广泛应用于毫米波传感器、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无线领域,致力于加速高端射频芯片技术的产品化。
武汉飞恩微电子有限公司将投资10亿元在浦口区园区子公司(南京飞恩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华东总部,组建MEMS芯片设计团队、新建封装展示线、标定测试工厂和销售服务中心,将建设万级洁净室、研发实验室、半自动生产线、自动化产线和联合办公室等。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年纳税不少于7000万元人民币。
智能网联汽车方面,重点企业有开沃汽车、中智行、多伦科技、智行科技、T3出行、百度亚信等;
南京科教资源雄厚,拥有50多所大学、70多万科技人才、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00多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
人才是所有创新要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在创新名城建设中,南京突出人才驱动,打造创新性人才制度体系、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出具优势的南京政策,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强磁场”。
截至2020年10月,目前南京累计集聚科技顶尖专家148名、培育创新型企业家344名、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2862名,8名诺奖图灵奖得主、115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南京也在积极建设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的体系。江北新区先后出台了集成电路人才试验区、人才安居等一系列支持政策,联合南京大学等7所高校成立“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南京)人才培养联盟”,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创新学院,累计吸引集成电路相关从业人员2万余人。
2018年以来,南京已连续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三个“100条”。第一个“100条”,主要围绕优化再造企业办事流程,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上下功夫;第二个新“100条”,围绕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确定的重点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2021年版100条”更加突出“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强。
今年5月,《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2021)》发布,南京在全国32个重点城市中总体指数排名第二位。该调查评估开展三年来,南京均位居全国第二位。公共资源交易“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两项指标,成为营商环境全国标杆。
无锡是中国物联网的启航之城,无锡高新区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的核心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把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新区,2009年8月“感知中国中心”的落户赋予了无锡高新区物联网先发优势。
智能传感器产业,是无锡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相比于中国的其他区域,无锡目前已形成了国内外较为完整的传感器产业体系,在研发、制造、后续产业应用与组件支撑上,汇聚了国内顶级科研团队与诸多龙头企业,而在通讯传输和前端应用上也汇聚了包括中科院、三大运营商等30余家中字头相关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云应用上,也是门类齐全、产业龙头荟萃。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智能传感器产业相关领域的骨干,大都集中在无锡高新区。
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国务院于2009年批复成立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作为国内物联网产业高地,物联网产业链不断成熟,智能传感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针对国内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围绕MEMS传感器公共技术平台,组建无锡市传感器产业基金,做大做强无锡传感器产业。拥有中芯国际、华润上华、长电科技等重点企业,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EMS研究中心、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等研究机构。
又称为微纳园,始建于2009年,位于无锡高新区,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全国首家以“物联网”为主题的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目前已成为全国首家智能传感器专业园区、首个国家级物联网区域品牌试点园区。
园区立足于“传感器及智能硬件”类企业的实际发展轨迹,分批建设研发办公、中试生产、总部大楼等复合型载体,充分满足了此类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硬性需求”;
与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等多家在园企业联合打造“SIP公共技术平台”、“MEMS公共技术平台”、“物联网检测认证平台”、“智能传感器综合孵化及MEMS咨询服务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充分满足了企业的“软性需求”。
目前,该园区已经引进了陈大鹏、郭俊、程福光等一批传感器领军人才,集聚了智能传感器工程中心、艾特曼电子、昆仑海岸、艾立德、微奇科技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研发机构和企业,并与广微积电、大立科技、苏州敏芯、无锡芯奥微等国内领先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据了解,2020年园区内高企数突破百家,产值达百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近20%。据统计,2020年微纳园净增高企31家,在园高企数达101家。
传感器产业领军人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EMS中心主任缪建民在微纳园成立研发子公司后,两次参加物联网传感器峰会,在园区牵线搭桥下,获得了无锡金投出资金额4000万元。
2015年在微纳园成立,主要生产亚微米半导体制版光刻设备、IC基板及高端PCB用激光直接成效设备、制版及PCB行业用度量检测设备。
由微纳园、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无锡华润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等共同建设,以核心技术、产业集聚、人才集聚、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及应用示范为目标。
由中科院微电子所和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深南电路等九家单位共同设立,拥有一条完整的12英寸兼容8英寸的硅通孔工艺和晶圆级封装工艺加工试验线,可提供“系统封装设计方针-工艺开发-快速打样-试产-小批量-量产转移”的全套服务。
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家环境光学工程技术中心江苏分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监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大气分中心的依托单位,自成立以来主要从事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集成应用,为环保、气象和科学研究部门提供相关资讯、产品和技术服务。
无锡一直以“工商名城”著称,无锡对人才的渴求既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凸显了无锡对发展机遇的“敏感”。作为率先引进海外人才归国创业的城市,无锡人才政策开拓创新,持续升级。
截至目前,无锡已累计培育江苏省“双创计划”610人、“双创团队”58个,近三年培育“太湖人才计划”1015人,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91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4.8万人,1.71万留学归国人才、45.1万高技能人才在内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并吸引了17位诺奖得主、50多位中外院士到此创新创业。
目前,“太湖人才计划”、优秀大学生“锡引”计划、“锡引惠才”12条等,形成了覆盖诺奖得主、中外院士到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全维度、宽领域、多层次人才政策体系,对各类人才给予创业、生活、居住、出行等全方位保障。
在政策保障方面,无锡在江苏率先兑现1亿元的人才顶级支持政策,开展“创投无锡”太湖人才金融路演,成立太湖人才天使基金、成长基金,“人才贷”“人才投”总额位居江苏第一。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20年度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无锡处于第一方阵。
从2019年起,无锡接连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0至4.0版方案,在惠企降本减负、政策落地、人才支持等方面共出台了200余项改革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获得用水用气、开办企业、获得信贷、包容普惠创新4项指标上,无锡被评为全国标杆城市, “无难事、悉心办”成为无锡营商环境新标签。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近几年来,徐州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将其视作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增长极之一。传感器是徐州重点发力方向之一。
2018年10月徐州市宣布联合武岳峰资本,推出总规模30亿元人民币的传感器产业投资基金。力争到2020年形成设计、制造、封测、系统集成全产业链条,突破一批传感器、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引育高层次人才500名,形成100亿元产业规模。
多年来,徐州市在致力于半导体产业细分领域主攻材料与设备两大链条,特别是在与大院大所对接合作上成效明显。
比如,9月14日正式开园的江苏润微科技产业园,正是上海新微集团、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润城集团共同合作建设运营管理,是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与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园区,园区主要发展集成电路、汽车精工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
据了解,驭芯传感器及光纤激光器项目,由上海新微集团、上海微电子所投资兴建,总投资55亿元,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极大地完善半导体产业链,推动半导体材料与设备产业做大做强。
由润城集团、矽睿科技合资建设,主要生产各类速度传感器,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传统汽车领域。
芯思杰是从事半导体光电子材料设计、光探测器芯片、光传感器芯片及器件封装和批量化生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核心产品得到了国内近98%以上客户的验证和使用。芯思杰徐州基地项目一期投资8亿元,建设高频率光芯片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及封装1.25G-100G速率光芯片、生产光纤传感器等。
徐州淮海电子传感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注册资本1600万元。其前身是“徐州淮海电子传感工程研究所”,该公司成立于1984年。产品除满足国内水利、水电工程设备需要外,还远销加纳、中非、伊拉克、越南、埃塞俄比亚、巴西、印度等国。市场反馈的满意度达98%,深受客户好评和信赖。
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规模宏大、产品品种与系列齐全、极具竞争力、影响力和国家战略地位的千亿级龙头企业。目前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全球行业第3位、中国机械工业百强第4位、世界品牌500强第409位,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张响亮名片。
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直属的国有特大型能源企业,集团总部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省徐州市。产业涉及煤炭、电力、煤化工和能源服务外包、矿业工程、煤矿装备等能源及关联领域,建立了新疆、内蒙、陕甘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能源基地,是中国大企业500强,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500强、煤炭企业全球综合竞争力30强。
徐工和徐矿在传感器应用方面的优势是丰富的工业场景,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土壤和种子”,传感器公司更像是“肥料”,催化制造业的价值提升。
徐州是科教名城。据报道,全日制学校、在校大学生、专职院士、大学生创业园、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均位居江苏省第二位。整体教育实力在江苏省内仅次于省会南京。
就徐州市官方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的,徐州人才资源总量130万人。徐州是拥有7所本科院校、拥有14所高等院校的三线城市。
据悉,从今年起到2023年,徐州市每年将引进领军人才500名、专门人才5000名、大学毕业生50000名。其中,领军人才界定为在徐州市创业或由徐州市企业引进的,拥有自主创新成果、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支持政策方面,领军人才共有13条,从非政府采购补贴、提供创业空间、知识产权专业服务补贴和外国专家工薪补贴等方面强化了对人才的系统扶持。
2018年,徐州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通过三年的努力,徐州市在全省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中跃升至第7位,两年前移6个位次;受邀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论坛,获得“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称号。
2021年,4月7日,徐州出台《2021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明确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十大举措,全面围绕6个方面27项重点工作细化140条攻坚任务,明确24家牵头单位、40家责任单位,确保目标具化到位、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下一期,感知芯视界将推出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之路——江苏篇(下),聚焦江苏省常州、南通、淮安三地传感产业情况,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