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太阳的陨落 txt在象征着卫蓝十年最高荣誉“卫蓝十大杰出人物”的奖项面前,有两位特别的女士。她们不是获奖人,但她们有一个更温暖的名字叫做“卫蓝家人”。
坚韧源于热爱,执着始于初心!他将蓝图变为现实,他为产品精益求精。他是北汽工匠精神的代表,更是卫蓝极致追求的典范。
一脸温和的笑容,一副方框眼镜,一个双肩背包,走到哪里,这个淳朴的山东汉子都对人特别和气,他就是“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汽新能源首席技师张洪超。11月11日,张洪超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身在新疆,心系北汽新能源!在祖国南疆祝北汽新能源10周年生日快乐!续创辉煌!”作为卫蓝十大杰出人物,他没能出现在颁奖大会现场,因为彼时他正身处南疆,将自己在新能源汽车装调领域的经验分享给新疆和田技师学校的少数民族职业教师们。
“干一行,爱一行”是张洪超的工作信条。1993年,20岁的张洪超选择汽车维修保障作为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刚开始工作时文化基础太薄弱了,周末我就跑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买书看,一点儿一点儿积累经验。”回忆起学习的日子,张洪超满脸赤诚,“平时干活的时候,师傅讲的知识有限。我只能自己多看书、多看故障案例”。
偶然和必然是一对双生子。2008年,张洪超对电动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日后加入北汽新能源埋下了伏笔。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2010年3月18日,汽车维修技艺精湛的张洪超婉拒了老板的挽留,正式加入北汽新能源。
一开始只有三四十个人,设备也尚未进场,作为工人拥有大把的时间。“我是那种闲不住的人,总是处于想找活干的状态”,张洪超说。“新能源汽车是用电机代替了发动机,我就学习电路原理图的基础,学习CAD和画图,尽快掌握新能源汽车电路方面的知识。”线束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非常重要,张洪超就反复试验,一遍遍确认状态。回忆起那段时光,张洪超记忆犹新,“当时老师经常对我说,除了反复调试,你得学习思考。”那段时间的张洪超几乎每天都在思索工作中的难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睡不好觉,做梦都想这个事情,琢磨怎么把故障解决了。”
2011年,北汽新能源交付北京市示范运行的50辆Q60FB电动运营车需要在3天内整体换装新设备。然而,如果按正常工艺拆卸仪表台进行PTC更换,两个人一天才能完成一辆车的更换任务。人手是有限的,完成时间又不能更改,怎么办?张洪超想出了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穿针引线”。他选用指头粗的塑料管包住高压线,将管线从仪表台的缝隙中穿过去,然后再把塑料管拽出来。经过验证,可行!就这样,“灵机一动”的想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仅按时完成了换装,还为公司节省了将近70万元。人们常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的确,哪有所谓的“灵机一动”,只是有对车内线路走向和部件的烂熟于心。
2012年5月,作为普通工人的张洪超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时间沉淀了他的创新经验,更记录了奋斗历程。2014年,工作室升级为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2017年又获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带领团队开展的“装调设备的自主研发”等创新技术研发项目,使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作为首席技师,他主导了北汽新能源EV系列、EX系列、EU系列等样车车型的电驱动系统、混合动力系统、高压系统、电辅助系统的装配调试工作,提出并完成各个车型整改方案共计600余项。
每天都面对全新的车型,每天都试制不同的部件,每天都将工程师的“图纸变现实”,作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的重要环节,试制装调是个既平凡又关键的岗位。日常工作中,张洪超是一位平和朴实、按计划从事试制工作的蓝领工人,而面对试制车辆的设计缺陷和装配故障时,他就是一个专治“疑难杂症”、“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试制专家。
在张洪超的记忆里,C30车型是一件特殊的作品。“有的半轴不合适,我们就手工用锉刀锉开,能动、能开是当时的第一目的。”张洪超感慨当年打造这件作品时的艰辛。第一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没有现成的新能源技术支持,只能在传统燃油车底盘之上进行改进,很多附件和线束难以匹配。就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在张洪超的带动下,试制团队用纯手工的方式逐步修复、处理精度等细节,精雕细琢初代新能源汽车产品的“一榫一卯”。
记得有一次,一辆试制车VCU整车控制器出现故障灯常亮的问题。经过反复检查、多方讨论,仍然束手无策,十几个专业工程师急得团团转,都觉得自己的设计没有问题,对线束的检查也没有问题。看着大家的沮丧和抓狂,张洪超在一旁听完没作声,直接把VCU拆回了家。晚上,同事发现张洪超竟然要来了VCU设备的全部线路图和原理图,拿着放大镜熬夜找故障。VCU上有成千上万个电路针脚,设计工艺非常复杂,张洪超最终用了2天时间,用负极检测方案反推故障原因,确定故障是2个针脚焊接失误导致。症结找到了,张洪超开出了对症的方子——用一把小锉刀解决问题。
病痛好治而症结难找,想要解决疑难杂症,必须有过硬的技术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而张洪超正是这样一个人。
不仅如此,在新能源汽车迭代升级过程中,常会留下一批成本高昂的闲置电池。张洪超专门研制了针对闲置电池的可移动充放电设备,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电池自燃等安全事故,还能使电池得到及时养护。他还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4门玻璃升降检验器,使装车速度大幅提高,为公司省下了外购设备成本。
张洪超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公司技能带头人,同事吴俊表示不意外:“别人周末休息时,他总是泡在书店里钻研,这样的人不成功,谁能成功呢?”
北汽新能源试制部部长庞新福分享道,张洪超乐于与大家分享实践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已为北汽新能源培养汽车装调 高级工人21名、 中级工人23名、技师2名——比如在他的引领下,徒弟梁超已从试制车装调组的组员,成长为策略开发部的标定工程师。
在张洪超心中,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是成功,所有人共同的提升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作为在北汽新能源成立工作室的普通一线员工,他常用白炽灯比喻自己心中的工匠精神——“我希望能够成为一盏白炽灯,哪怕只能照亮身边的几平米,也是对生命价值的诠释和升华。”
2019年11月3日,在经历了6个多小时的飞行时间,张洪超来到了位于新疆和田的技师学校。这里的教室刚刚建好,就迎来了援疆支教的张洪超和北京汽车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在遥远的和田,新能源汽车还属于“罕见”类型,为了更好地做好帮扶师资培训工作,自带车辆、自带课件、自带讲稿,风沙挡不住热情,张洪超第一时间到达支教的第一线。很多学员的汉语水平不高,张洪超就放慢语速教理论,一遍一遍讲解零部件知识,课后将课件与学员分享。学员没经历过电动车故障排除,他就一遍一遍演示拆装和维修,身体力行讲实操,让学员对电动车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两周的时间转瞬即逝,临走前,学员说的一句话让张洪超心里不是滋味,“我们刚入门了你们就要走了”。对张洪超来说,这只是开始,他心中已经告诉自己“我还会再来”。
在北汽新能源成立十周年的大会上,张洪超被评为“卫蓝十大杰出人物”,当问起没能在现场领奖是否遗憾时,他说,“援疆没有遗憾。能支持他们早日脱贫,没啥好遗憾的。”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张洪超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编写了《电动汽车总装技术》《电动汽车检查与维护》等一系列新能源汽车的专业教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能源汽车人才。张洪超创新工作室策划举办“聚·识”杯技能竞赛,从比赛方案的整体策划到比赛作品的图纸设计,从装配材料的挑选到连接件的自制完成,每一个环节张洪超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以赛代练,共同提升。不仅如此,2019年,张洪超已经连续两次组织校招生岗前技能培训,30名年轻的工程师在正式步入岗位前对工艺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张洪超回忆,当学徒时师傅曾叮嘱他做一个“半瓶子”的人,现在想来师傅是让他保持一种“半瓶状态”。“不要满足已有的成绩,要不断把新的内容装进来,因为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张洪超说。
最后,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再次致敬十年来为公司发展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员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