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前夫别耍酷大会上,再度对自动驾驶表示“不看好”,他认为:“一辆车的辅助驾驶卖三五千差不多了,再高就没人买了”。汽车市场今年前五个月销量头二位的龙头企业,这两家“龙头”的不同的观念,正是当前市场对自动驾驶前景态度“两极”的缩影。那么,自动驾驶能否成为车企“制胜”未来的关键技术,又有多少消费者愿意在市场上为自动驾驶“买单”?
“几年后,只需语音说一个目的地,就可以躺后排睡觉,坐等到达了!”这是一位网友对自动驾驶的美好期待。在马斯克公开表示愿意向其他汽车制造商授权其核心技术Autopilot和FSD(全自动驾驶)后,网友的憧憬似乎离现实又更近了。
不过,高阶自动驾驶的技术门槛,决定了其研发与普及成本不会低:订阅的FSD要6万多元,蔚来车主的NOP每个月要价380元;搭载较高级辅助驾驶功能的车型,大多售价也超过20万元。特斯拉开放FSD技术的目的也恰恰在于降低成本——扩大使用率正是“降本”的有效方法。马斯克还补充:FSD的模型规模和数据积累如果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爆发式增长。
其实,开放技术这事,也曾做过,在最初开放汽车专利后,车企百花齐放,对业内与本身的好处都是显然易见的,如果特斯拉真能开源代码,那势必将加速自动驾驶普及。
马斯克摇旗呐喊之时,的“唱反调”就尤为醒目。3月底的投资者会议上,王传福称“自动驾驶是忽悠”的言论引发热议。在本月初的股东大会上,王传福再度表达了类似看法:“真正的智能化想象空间在汽车生态,自动驾驶只是其中一个小场景。”
王传福的谨慎来自多方面考虑,除了技术开发难度高,他还提及了市场风险:一个自动驾驶的车祸就可能让这款车甚至整个品牌卖不动。连地平线公司创始人兼CEO余凯也曾公开表示,自动驾驶完全没有容错率,国内可能十年后都无法真正实现。
值得留意的是,近年来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行业的投资也在收紧,相较2020年前的风光,如今自动驾驶相关公开融资金额和融资次数大幅缩减,商业化进展也不算理想。太平洋证券研报指出,结合目前资本收紧以及二级市场投资收益的表现,投资人更看重企业及时变现的能力,希望做Robotaxi的公司尽快实现盈利。
无论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的谨慎,还是车企的“激进”开放 ,其实均指向对自动驾驶落地普及难度的忧心。“降温是正常的,新技术不可能一路发展直上云天。”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中国区总裁李胤认为,降温是产业的理性回归。
余凯认为,自动驾驶要渐进式推开,以长期主义发展。他指出,“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将成为中国自动驾驶大规模落地的必然路径,无人驾驶将率先在车路云协同的专用道路实现。记者留意到,当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主驾无人的全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已经落地,政策创新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从销量来看,智能辅助驾驶等功能确实尚未构成决定消费者买车选择的核心因素。据此前特斯拉的公开数据,实际订阅FSD的人数仍低于马斯克的目标,全球订阅率尚不足15%。而未重点开发自动驾驶的比亚迪,以越级的定价以及电池、混动等核心技术,一直位居销量榜单首位;反观将免费权益从充电换成智能辅助驾驶的小鹏,并没有如愿获得销量提升。
马斯克开放FSD的背后,是其实现更安全道路环境、更强大人工智能的梦想。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造车,而是在动力、芯片等各个业务方面的自主布局。对于以造车为“主业”的众多新能源车企来说,在智能化的下半场如何突围?
道理是殊途同归的,两个车圈“龙头”产品发展战略上的经验说明,自动驾驶的前景也许美好,但高阶自动驾驶上要看财力和技术;对于刚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新车企,与其一窝蜂以高阶自动驾驶为噱头,不如潜心挖掘更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渠道和技术,打好骨架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