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皇传让满城老司机们恨得咬牙切齿,让新顾客们一边稀罕一边胆战心惊地试坐。萝卜taxi头顶摄像头,在武汉街头开出“一车当关,万车避让”的气势。
犹记上次大规模听到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的消息,还是ceo李彦宏开上了北京五环,让北京交警面面相觑,送出一张罚单。然后马不停蹄督促有关部门赶紧出台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的条规。时隔7年,百度的“萝卜车”们已经跑遍了大街小巷。
但无论如何,大规模无人驾驶时代已至。对诸位交互设计师而言,大展拳脚的机会也来临。
最早的最早,据说第一辆无人地面车辆是1904年,由西班牙发明家Leonardo Torres-Quevedo制造的无线电遥控三轮车,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帮军队运送和引爆火药。
那个时候人们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构想,哎,就是无线电技术。此后很多科学家也用无线电来各种研发。
最知名的,就是1925年,美国前陆军电子工程师Francis P. Houdina展示了一辆无线电控制的汽车,还给它取了个霸气侧漏的名字——“American Wonder”,美国奇迹。
不过说是“无人”驾驶,其实就是在这辆车后面跟着第二辆车,里面有人拿着遥控器借助无线电信号来操控它启动、转向、刹车和按喇叭,从百老汇风光开到第五大道。画面类似大型遥控玩具汽车。
所以在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名为Futurama的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展示了通过电磁场引导自动驾驶汽车的愿景。
但是显然,当时的技术让人们的眼光局限于制造一条“电子化超级高速公路”,而不是造一辆能自己跑的车。造路的成本可比造车贵多了。
直到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77年日本国家实验室研发出利用摄像头检测前方标记进行导航;1986年卡耐基梅隆大学通过改装雪佛兰利用激光雷达、计算机视觉,实现第一代具有如今所说“智能计算平台”的无人驾驶汽车。
再到1992年,我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发出中国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也是国产自动驾驶车的鼻祖。
时间拨动到现在,诸多互联网新贵企业崛起,无人驾驶技术虽然一直在发展,但也经历着种种先决条件的不足。而生成式AI的发展,最终给智能汽车带来了更加具体的想象力。
自从2022年ChatGPT发布后,具有通用性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出现,众多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者突然意识到:它们不该认为自动驾驶依赖更多的是高精地图、V2X等技术,而是要让智能驾驶系统像人一样进行“思考”。
无人驾驶在今年迎来一个井喷式大爆发。跑过去一撮撮“萝卜”,又跑过来一串串甲壳虫。
各大厂商绞尽脑汁,势要在这新鲜上市的金坨坨上嘶下来一口。一摸下巴一琢磨,哎,既然是无人驾驶,岂不是只要跟交通工具有关的都能用。
说实话在当下小鹏能有这个决心投资研发飞车汽车,蛮挺有勇气。毕竟咱们的道路条件还很难让飞行汽车的使用普遍化,那么多高楼大厦,又没规划空中航线,顶多算是一件巨大型的奢侈品和概念车使用(如果研发的好能用于抢险救援的话还真不错)。但可以想象,在未来,或许是并不久远的未来,飞行汽车也终会迎来属于它的舞台。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中国无人驾驶市场规模在2023年约为3301亿元,同比增长14.1%,预计2024年将达到3832亿元。
这么大的基本盘在这杵着,企业,不可能不啃这口蛋糕。而这,也正是大家求职的新机遇。
由上,基本可见其涉及的岗位为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和用户研究分析师,从智舱体验设计组到地图事业部都在招人。
不过说是交互视觉都可以,但细看招聘要求,会发现它要的还是HMI、人机交互和用户体验设计相关人才。
所以这也是我开头所言,此为交互设计师的职业发展新机遇。它偏向做用户体验设计,车内外界面的设计还有优化,注重考察的是设计师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懂设计,还要懂用户和运营。
比如百度智舱体验设计组的视觉设计师,要求你不仅具备视觉设计工作能力,还可以独立完成设计趋势和行业竞品的调研任务,参与用户研究与测试,准确归因提出有效迭代方案。后面这部分工作,如果你只是一个单纯会做UI、VI的人,不太能胜任。
因此,在选择研究生专业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瞄准HCI、用户体验、交互设计或者AI+设计方向进行申请。
比如人机交互世界第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早在2019年就宣布和Argo AI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自动驾驶研究中心。这项研究将涉及许多技术主题,包括智能传感器融合、3D场景理解、城市场景模拟,基于地图的感知、模仿和强化学习、行为预测以及软件验证。
HCI强校除了卡梅,还有康奈尔、华盛顿、佐治亚理工、加州伯克利、UCL、布里斯托、欧盟EIT等等可选。
传统的用户研究和用户体验设计专业我就不多讲了。基本上绝大多数综合院校和艺术美院都有开设这类专业。不过值得注意是,这些学校所教授的课程方向其实是不同的。
比如金匠它就有个专业叫“用户体验工程”,兼具艺术/批判性与科学设计色彩。名字中带“工程”二字,就与纯“设计”略作区别。
学校的实验室会给大家提供如眼动追踪、心跳电波测试、VR/AR,动作捕捉、还有很多能够测试人身体变化有关数据的仪器,甚至是模拟汽车,给学生用于测试。在追求用户测试数据方面,这个学校很严谨。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实验室里的“模拟汽车”,Kyra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