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莹37分。陈旭永远记得第一次车间组织职工业务测试,在所有参加考试的探伤工中,他年龄最小、学历最高、分数最低。那段时间,他情绪低落,一度想到离职。
2017年刚刚入职徐州工务段时,他觉得凭自己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头衔,肯定在机关做白领。当他被分配到探伤车间担任一名普通钢轨探伤工的时候,一下子就懵了。他在学校学的是机械制造,跟钢轨探伤八竿子打不着,面对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一天要在野外步行几十公里的工作环境,心里凉了半截,开始对这份工作抵触,产生了辞职跳槽的念头。
车间领导得知陈旭的情况后,专门安排他去企业“铺路石”精神的发源地三张茂工区,聆听老一代劳动模范、该工区老职工周忠宝讲当年扎根山区养护铁路,工区被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自己也成长为劳动模范的故事。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有提升自己的硬实力才能实现人生价值。随着领导一次次谈心,听着老模范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成才的故事,他为自己感到惭愧,逐渐打消了跳槽的念头。
为了雪耻“最低分”,陈旭暗暗发誓要跟上“铁工匠”。他和高级技师杨建生师傅学技术、练硬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以优异成绩获得江苏省技术能手和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称号,也成为探伤车间探伤一工区工长、预备党员。
陈旭对钢轨探伤工作从排斥到热爱,从“门外汉”到“大行家”,走出了一条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扎根基层、创新实干的成才之路。该段党委注重传承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用典型示范效应激发队伍活力,助推人才成长,多次刷新高铁轨道养护质量的全国纪录,用工匠精神扛起确保高铁运输安全的责任使命。
曾获得国家级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的职工思想“析谈访”工作机制在该段已实施多年,他们在每个班组安排一名亲和力强的党员担任职工思想预警员,关注班组职工的微信、微博、朋友圈、抖音号等社交平台账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了解掌握职工工作状态和思想情绪,像听诊器一样掌握职工思想变化。车间党支部定期分析职工思想状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
车间每季召开“民主恳谈会”,收集掌握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实际困难,能够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每年为一线余个。段党委制定全段职工家庭走访三年行动计划,组织支委成员、班组长分工负责,2020年完成党员职工家访746户,计划用三年时间对全段所有职工家庭走访一遍。
徐州东高铁线桥车间副主任韩世周,从事高铁轨道线年来,一直把老一辈“铺路石”精神的创立者作为学习的榜样,一丝不苟把高铁轨道安全质量,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样去呵护。他坚持学习不放松,在《高速铁路轨道线路维修规则》书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学习笔记。近10年来,他几乎走遍了长三角每一条新建高铁,参加运营前的轨道养修作业。这种努力,也使他从一名普通铁路养路工,成长为高级工人技师、班组长、车间副主任。
他们以“大师工作室”为平台,以参观段史陈列室、光荣榜为引领,引导青工以先进典型为榜样,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标杆,让青工切身感受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通过跟踪培养、结对帮扶、岗位锻炼,促其尽快成长成才。
高铁车间职工李致远是伴随着中国高铁一起成长起来的技能人才。他说,“让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刚参加工作不久,段党委组织我们到三张茂工区,参观‘铺路石’荣誉室,听老工长讲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作为一名高级工人技师,他苦练打磨技术,靠一股钻劲,他把打磨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内,相当于靠手感在显微镜下为钢轨做微创外科手术。
这个段在青年人才培养上,积极搭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等交流平台,采取定期与青工一对一思想交流、召开座谈会、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引导青工用自身硬实力的提升打造职业发展“登山梯”。(崔昭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