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生涯之拐点10月13日,秋光潋滟,一辆“复兴号”智能动车组缓缓驶出郑州东站。车厢里,郑小燕深情望着窗外,胸口的党章擦的铮亮,在阳光下熠熠闪耀。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今天,她豪情满怀奔赴首都北京。
70后的郑小燕,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电务维修技术中心副主任。入行31年来,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一步一个脚印,从刚开始只有高中学历的铁路女工,逐步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中国高铁列控系统的专家。
6月20日,京广高铁京武段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取得圆满成功,这背后饱含了郑小燕和同事们的辛劳付出。
高铁时速由310公里提升至350公里,可不像平常大家开车多踩“油门”那么简单,这涉及到数以万计的信号设备信息修改和数据核对,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出现错误将会严重影响高铁的安全正点运行。
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高,如何多快好省地打赢这场硬仗,这一切的压力都落到了郑小燕身上。
期间,她连续2个多月扎在现场,先后20余次参加列控系统软件的升级和改造施工,按照拟定列车运行图,模拟列车正常进站、停靠、上下客等运行场景,并进行列控数据功能验证,消除了一系列因软件信息不同步而导致的列车紧急停车、减速等安全隐患。
同时,她与相邻的中国铁路武汉局、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协同完成无线闭塞中心(RBC)数据修改和软件升级。她编制CTCS-3级列控系统RBC(无线余个,为高铁列车到达、停靠、发车等提供了详细参数数据,保证了高标运营任务的期到必成。
这些年,郑小燕永远在坚守一条铁律,就是联锁关系和列控数据必须保证100%正确!
一次信号设备施工作业中,在核对郑州东站应答器报文数据时,她发现厂家提供的列车进路报文信息与现场实际信息存在偏差,存在影响列车提速、降速和停靠的安全隐患。
按照以往新线验收的惯例,报文数据的核对都是拿着设计出的数据表,和厂家做出来的报文进行比对就行了,但郑小燕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郑州东站有32条股道,设备和线路较为复杂,要做到联锁关系和列控数据100%正确,必须专门“定制”。
为此,她向主管部门汇报,提出了自己编制报文和试验表的建议,并与16个厂家进行技术交流。
亲自编制报文和试验表,再进行试验,无疑增加了大量繁琐的任务,但她不这么认为,高铁有些标准是毫米级的,必须一点也不能差,一处也不能错。
靠着亲自手工编制的报文和试验表,在她的带领下,郑小燕团队先后完成郑徐高铁列控试验等任务,试验设备、项目数万个,发现并解决问题127件,为新线高质量开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搞了这么多条高铁,接管方自己编写报文,您可是全路第一个!”。通过这次验收,一名厂家的负责人对郑小燕也竖起了大拇指。
2016年9月10日,郑徐顺利开通运营,鉴于其中的出色表现,她也获得国铁集团的通令嘉奖。
十八大以来,中国高铁事业飞速发展,河南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作为第一代高铁建设者,郑小燕意识到,高铁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的高精尖人才作为坚强的支撑。
她发挥业务骨干的专业优势,当好“领头雁”,持续精进技术、孵化团队、培育新人,为高铁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课堂上她总能紧扣现场实际需求,积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场实践中去,形成了一系列专业成果。
她参与编写出版的《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工程检测规程》《高速铁路信号工程施工技术及工艺标准》等书籍,填补了我国高铁信号工程施工技术工艺标准和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工程检测技术领域空白。
其中,她参与研制的高铁列控车载设备检测系统,获2017年铁路科学技术进步奖、2018年铁道科技二等奖。
这些年,不论多忙,郑小燕都会挤出时间给专业技术干部上课。她连续6年在全国铁路列控任职资格培训班上任教,为全国高铁列控系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080人次。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郑小燕始终满怀信心,将中国高铁的科技创新践行在自己的工作中,积极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献计献策,奋力擦亮中国高铁的名片。(供稿:黄亚庆 摄影 王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