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妻慈蓝伶回首从成立至今35年的发展之路,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在成长中不断积累,在积累中持续创新,在创新中赢得收获。
秉持着独立、公正、第三方的初心和定位,中汽中心在产品测试评价领域树立了业内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从填补国内整车测试评价体系空白,到不断完善、创新、与国际测评体系接轨、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测评规程,中汽中心旗下的多个核心测评项目为推动我国汽车安全技术水平的进步、全行业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帮助企业产品精准满足消费者需求等方面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如今,这些核心测评项目不仅得到国内外行业机构和企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在消费端也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成为引导大众树立理性、绿色汽车消费观的一把“标尺”。
3月6日,中汽中心将旗下多个“名牌”测评项目——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ECAP(中国生态汽车评价规程)、EV-TEST(中国电动汽车评价规程)、CCRT(中国汽车消费者满意度研究及评价规程)进行了有效整合,由此中汽测评中心正式成立。在中汽中心成立35周年之际,旗下核心测评项目的整合,意味着未来,中汽测评中心将以持续创新和更加完善的测评实力和体系,聚合力打好测试评价“组合拳”,使中汽中心的“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与此同时,不断强化的测试评价体系能力将更精准、更有效地服务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
从14年前,在国内首开先河推出C-NCAP,到2015年正式发布国际首创的C-ECAP;从2016年创建并发布实施的具备国际引领的EV-TEST,再到2018年发布的CCRT实现国内首创,中汽中心旗下的不断衍生和完善的核心测评项目,在持续创新中收获累累。而这些收获不仅是中汽中心的,更是全行业的。
截至目前,中汽中心共开展597款车型(其中C-NCAP 463款、C-ECAP 49款、EV-TEST 28款、CCRT 57款)的测评工作,涵盖消费者关注的90%以上的热点车型,测评数据支撑了20项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
4月27日新修订的《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CCRT管理规则(2018年版)》发布实施。5月15日《C-NCAP管理规则(2021年版)》征求意见稿发布。
14年间,C-NCAP经历了数次改版,不断升级的管理规则对我国汽车安全技术水平的进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多年以来C-NCAP一直默默守护大家的安全出行,现在车上常见的正面气囊、儿童座椅ISOFIX、副驾驶安全带提醒等众多安全配置都是在C-NCAP持续努力推动下成为了标配。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测评规程引领主流车型都能达到C-NCAP五星标准。我们也将一直秉持测试评价的场景要符合本国实际,不断完善C-NCAP评价规则。”测评中心负责人方茂东说。
针对业界关注的C-NCAP修订,方茂东表示,修订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优化运营管理流程,进一步强化C-NCAP的独立性和透明度;此次修订主要围绕“大安全”定位进行指标体系优化调整,删除不符合定位的测试项目;持续引领和推动汽车安全技术升级。
“2021年版则是C-NCAP的一次大改版,修订的原则依然是基于中国交通事故实际选取测试场景。例如被动安全方面结合中国交通事故中中等重叠度碰撞较多的特点,将使用“车-车对撞”代替原2018年版的“车-桩碰撞”来评价乘员保护性能;又比如将对电动汽车使用侧面柱碰这种严苛的场景来评价碰撞后的乘员保护和电池保护。此外,还将引入灯光安全测试,以减轻在照明不佳情况下的事故率,这已经领先了欧洲的Euro-NCAP。”中汽测评管理中心技术管理部部长周博雅说。
致力于健康、节能、环境、资源循环利用的C-ECAP经过4年多的运行,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引领并推动着汽车行业绿色发展理念,并作为自愿性产品认证项目在国家认监委备案。
全球首个电动汽车测评规程EV-TEST的实施,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EV-TEST致力于产销量和保有量连续多年占据全球第一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续航、能耗、安全性、充电和操纵性等用户关注的各方面性能都得到有效提升。这也是全球首个电动汽车测评规程。
正式运行两年多的CCRT基于真实用车人主观的综合性能测试规程,其独立性、专业性、公正性都在逐渐得到行业和消费者的认可。
“充分发挥整合后的组合拳作用,进一步规范汽车测评管理,通过标准引领,打造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汽车测评项目,这是中汽测评的发展愿景。我们有信心将中汽测评打造成中汽中心继往开来再出发的标杆项目。”方茂东说。
据悉,未来在测评规范的制定方面,中汽测评将持续推进“中国标准中国化”,并建立具备广泛共识度的“适度超前”标准,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测评标准。对此,方茂东表示,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只是产品的最低门槛,而不符合中国实际的“跨越式”标准超前,也不符合技术发展的自然规律。中汽测评将测评规范适度超前于国家标准,并逐步分阶段提升,而且在适当的时机再转化为国家标准,这种先行先试对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测评规程升级将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根据测评规程的实施效果,参考行业的技术储备和消费者需求情况,本着企业‘努努力、跳一跳、够得着’的思路,大概每三年修订升级一次,测试规范升级前一年会提前征询意见并在行业公示,给行业企业留出适度的技术准备时间。”周博雅说。
“适度超前”的测试规范不仅能从客观上促进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很多时候还肩负着填补行业标准空白的任务。
对此,周博雅表示,为了填补而填补没有意义,没有市场需求或者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所谓“填补空白”是不切实际的“标准超前”。以消费端的需求来引导汽车产品和测评规范的创新和进步,才是理想状态。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测评规范要符合中国国情,满足中国消费需求是关键。目前,中汽测评中心已经针对现行测评项目着手进行调整和修订,比如一些测评项目采用的国家标准中引用了欧美标准的测试方法,与我国道路交通实际情景有显著差异的测试项目,在测试方法上进行“中国化”的“填补空白”式的创新;另外,我国针对消费者关心的热点和用车的痛点,通过分析和科学论证,打造了一些领先国际的、具备中国特色的测试项目和创新测试方法,将更多的中国标准打造成世界领先的测评规范。
“CCRT率先根据中国汽车行驶工况和开着空调来测试评价车辆油耗和排放;EV-TEST鉴于我国标准中缺少电动汽车冬季寒冷气候下续驶里程测试、高温天气开空调的续驶里程测试,但这些又是消费者质疑和关注的痛点,独创了相应的测试评价项目,测评结果也得到了行业和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这个测试项目已被国家标准——GB/T18386修订时采用。通过这两个例子,既看出了我们在打造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测评规范和标准方面的创新成果,更是看出了中汽测评在新时代将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周博雅说。
整合后的中汽测评,将继续以更权威、更公正、更开放、更高效、资源优势和整体实力更集中的全新面貌,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履行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责,更要充分地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行业、企业和消费者服务,同时为提升中国汽车国际话语权贡献力量。
成立后的中汽测评中心在运营模式上将有哪些变化?对此,方茂东表示,初步建立起了“四个统一”的测评运营模式,包括统一选车、统一采购、统一测试和统一发布,与行业建立一站式交流和服务平台。“采取这样的统一运营模式,可以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的方式,切实减轻汽车企业对接多个管理中心的负担。与此同时,测评中心也建立了一系列内部资源优化和外部形象统一的制度体系。”方茂东说,“未来中汽测评将以更开放的姿态开展工作,一方面,将加强与行业其他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和共建,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将加强与公众的互动,进一步确保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公开、透明、权威。”
除了测评运营模式的统一之外,目前中汽测评中心还完成了C-NCAP、CCRT等测评规程的统一修订工作。方茂东透露,修订工作主要是根据不同测评项目的差异化定位,统一了测评项目之间的干涉指标以及精简部分测试项目,一次性解决了汽车油耗、车内空气质量、噪声等指标测评方法不协同和重复测量的问题,切实减轻各方负担。
采访中,方茂东也坦言,中汽测评中心成立后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测评整合后要与原有的测评体系平稳对接。“要在极短时间顺利地完成选车买车模式优化、试验流程再造、测评规程技术内容整合和运营模式宣贯,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战斗力的检验。目前来看我们是保质保量完成了这些工作,确保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测评中心的各项工作迅速切换到正常状态。”他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测评项目管理制度,持续做好各项测评指标技术工作,充分听取国内外行业企业意见,优化测评技术指标体系,更好地发挥行业技术引领作用。”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成熟,与相关领域的测评规程和标准持续创新与完善是相辅相成的,目前包括C-NCAP、CCRT在内的多个测评项目建立起来的系统、科学的测试评价体系和标准已经实现国际引领,中国汽车的国际话语权也因此而逐步提升。据了解,中汽中心构建的C-NCAP目前是“Global-NCAP”(全球NCAP)组织中9个正式成员之一,也是代表中国参与NCAP国际事务的惟一授权机构,目前正在紧张筹备在中国举办的世界NCAP大会;CCRT和EV-TEST从消费者调研或主观评价、客观试验两个方面搭建的汽车性能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也得到跨国车企的关注和参与,发挥着积极引导车企提升用户满意度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