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仙传日前,特斯拉被曝分享用户隐私信息的消息再次被业内高度关注。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第一次面临隐私泄露危机。荷兰数据保护局(DPA)此前曾就特斯拉的“哨兵模式”是否构成侵犯用户隐私进行过调查。除了特斯拉,其他智能电动汽车品牌也曾被曝出过用户隐私信息泄露的情况。
其实,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不管是手机还是汽车,为了系统或产品功能优化,都存在数据收集的行为。车企为了升级优化辅助驾驶算法,就要收集各类道路数据;汽车产品要做到足够的智能和安全,也要收集周围及用户的画面数据。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收集数据确实可以推动汽车向智能化发展。
如果智能电动汽车收集的用户数据没有保护屏障,可以随意被窃取,那么用户将面临巨大的财产甚至生命安全受威胁的潜在风险。如果任由这种风险不断扩大,那么智能电动车带来的科技驾乘体验就将大打折扣。
不过,对智能电动汽车的用户数据保护并非易事。据相关研究机构估算,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每天产生的数据量最高可达10TB,数据类型包括车辆行驶数据、车身数据、操控数据、视频数据、图像数据、坐标数据等数十类。而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车外数据采集、车内数据采集以及远程数据传输交换等,具有“数量大、种类多”的特点。
除此之外,目前在智能电动汽车的数据获取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方面责任和规范要求不明确,数据的商业用途约束要求不清晰,对数据泄露的防范不足,对数据违法的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智能电动汽车用户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点。而如何规避这些风险点,则需企业和相关主管部门共同推动解决。
首先,在企业层面,智能电动汽车企业对于可能存在的隐私风险应具有告知义务,并且在收集、使用、转移、删除数据时应给予用户自由选择权。在技术上,车企应研究如何实现车辆信息的加密、解密,并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与国内外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监管法规保持一致。
其次,在制度层面,相关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制定汽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要求,加大处罚力度,使企业对个人信息保护有敬畏之心。同时,智能电动汽车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商业用途需经国家相关部门备案管理。只有满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要求的智能电动汽车产品才能进入汽车公告目录。
不过,相关制度设计应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预留空间,使制度在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
总之,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的产生与使用,完善智能电动汽车的用户隐私保护,才能让智能电动技术的普及给人们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带来的便利,从而推动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