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脱胎「2024 年是芯片行业的拐点,在未来的一个月多时间里,大家就会看到拐点的出现!」,9 月 9 日一早,
卢伟冰当然不只是语出惊人,他认为 2024 年将成为芯片行业「拐点」的关键之一是行业第一梯队的两家芯片厂商,即高通与联发科都坚定地选择了「双超大核」,并且即将一较高下。
按照目前的情况,高通和联发科都已经官宣将于 10 月发布下一代旗舰手机芯片高通发布骁龙 8 Gen 4,联发科发布天玑 9400,并且随后手机品牌马上就将发布首发机型。比如卢伟冰透露小米即将首发「旗舰新平台」,不出意外就是骁龙 8 Gen 4。
无独有偶。在卢伟冰之后,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也在微博提前透露,下个月即将发布的一加旗舰新品将搭载的「最新一代旗舰芯片」,其实也是骁龙 8 Gen 4。另一边,vivo X200 系列也将很快首发天玑 9400。
但下一代旗舰手机芯片,真的担得起「芯片行业的拐点」吗?我们还是要从这两款「可能划时代」的芯片说起。
就目前而言,联发科还未公布天玑 9400 更具体的发布时间,但高通已经明确官宣将在 10 月 21 日起举办 2024 骁龙峰会,预计当天就会正式发布骁龙 8 Gen 4。
而这一代骁龙 8 Gen 4,最大的升级可能就是 PC 级新架构的引入。在 7 月底 ChinaJoy 前夕举办的骁龙游戏技术赏上,高通技术公司手机、计算和 XR 事业群总经理 Alex Katouzian 就官宣了,高通 OryonCPU即将登陆骁龙移动平台。
Oryon CPU 的正式发布是在去年的骁龙峰会上,高通推出了采用 Oryon CPU 的骁龙 X Elite一款全新的 PC 芯片,在能效和性能上相比以往的骁龙 PC 芯片有了大幅的提升,搭载该芯片的笔记本从今年 618 开始就陆续上市。
另外一提,Oryon CPU 的前身,更早还要追溯到从苹果离职出来单干的 Nuvia 团队开发的 Phoenix CPU 架构,原本是面向服务器市场,但在被高通收购后就开始面向 PC 市场。
考虑到小米和一加都强调了「双超大核」「全自研双大核」,骁龙 8 Gen 4 至少会有两个 Oryon 核心作为绝对的主力。
另一方面,这也是骁龙在移动平台再次回归自研 CPU 架构,上一次还是发布于 2015 年的骁龙 820(最后采用高通自研 Kryo 核心)。但不同于上一次,Oryon CPU 目前在骁龙 X 系列芯片上的提升是全面的。
而在全新自研架构的基础上,骁龙 8 Gen 4 还将采用台积电第二代 3nm 工艺,预计在性能和能效相比前代还是会有很大的提升。卢伟冰就表示,全新桌面级微架构带来「三超特性」:超高主频、超强性能、超低功耗。
目前已知,天玑 9400 将继续采用之前的全大核架构,实际也会有个别核心主频更高,主力承担更重负载的任务,同样也采用台积电第二代 3nm。
虽然不像高通采用更高效的自研架构,但联发科显然把握住了好时机。根据 Arm 公布的信息,最新一代 Cortex-X5 超大核的 IPC 性能实现了历史最大幅度提升,这也让采用 arm 公版架构的天玑 9400 有了很强的底子。
根据之前知名爆料博主@数码闲聊站的透露,天玑 9400 代号 BlachHawk(黑鹰)CPU 超大核,在内部验证中 IPC 超过了苹果和高通市售最强的芯片。
当然,具体的高下之分小雷不愿比较,因为再过不久两款芯片就将正式发布,随后很快也将等到首发机型,届时才是横向比较两款旗舰「真正价值」的时机。不过可以肯定,骁龙 8 Gen 4、天玑 9400 这一代旗舰芯片,确实可以称得上过去五年、甚至十年最值得期待的一代。
从目前芯片行业的趋势来看,芯片的技术迭代和架构升级已经进入了一个的加速期。尤其是在 AI 和高性能计算的推动下,市场对算力的需求不断攀升,双超大核架构也是为应对这种新的需求而生。
从高通、联发科的选择来看,超大核无疑是芯片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而背后的关键是手机品牌乃至消费者对于更高性能、更强能效的追求。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芯片之所以核心的原因在于其所提供的计算性能和能效,是手机体验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而在之前关于手机「核心」战争的报道中,我们就指出了超大核、大核在效率上领先:
超大核在效率上要明显大于大核,远大于小核。换句话说,用超大核跑大核的频率,用大核跑小核的频率,除了性能上的提升,更实际的是在效率、在能效上的提升。
以往,苹果不存在客户、也不太顾虑用户的想法,所以一直推崇「少核心、大核心」的路线。相比之下,高通和联发科则要更多考虑品牌、消费者的想法,而倾向于「多核心、大小核心」的思路,直到最近几代。
与传统架构相比,超大核的加入和迭代,让手机在执行高负载任务时可以提供更为强劲的性能支持,确保更加极致流畅的体验。尤其是在这一代,高通还用上真正 PC 级别的超大核尽管还只是笔记本电脑。
从这个角度来看,搭载骁龙 8 Gen 4 的旗舰手机将在一定程度上追上笔记本电脑的性能,毕竟用的同款 CPU 核心,区别更多在散热系统层面。而智能手机的市场规模、竞争强度和活力,未来的手机、平板,未必不能实现真正「超越 PC」的性能表现。
另一方面,这种突破不仅仅体现在硬件规格的提升,背后还有一个更广泛的趋势:移动平台与桌面平台的界限日益模糊。最典型的一个表现是对 iPad 与 MacBook 两条产品线融合的呼声。
从性能角度出发,曾经智能手机的处理能力远远不及 PC,但这种局面在过去十年迅速变化,手机性能的增长幅度远高于 PC,二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小。到如今,过去印象中更 PC 定位的苹果 M4,在 iPad Pro 上首发;Oryon CPU 也从用于 PC 的骁龙 X Elite,扩展了用于手机的骁龙 8 Gen 4。
可以说,芯片的设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移动设备的空间和功耗限制,不断向桌面级别靠拢,打破传统硬件分工的界限。
此外,拐点的到来还意味着市场格局的重塑。那些无法紧跟技术演进的芯片制造商,将在接下来的竞争中被迅速淘汰。反之,拥有自主研发能力、能够创新性解决高性能与低功耗之间矛盾的厂商,将在新一轮的市场洗牌中站稳脚跟。
手机芯片的迭代年年有,但无疑的是,今年这一代芯片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节点,能不能成为拐点,还是要看实际落地的表现如何。
但总体而言,芯片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局面。移动与桌面的界限在迅速模糊,谁能在技术、在产品更胜一筹或者更早抓住时机,谁就能引领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