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容颜恶魔女相信不久将会实现。近日,深圳人大常委会发布2022年度立法计划,包括继续审议16部、拟新提交审议17部法案,其中《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被列在首位,流程上也已经通过了相关部门的三审阶段,主要是针对营运车辆,有望年内出炉,届时将是国内首部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
在此之前,《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已于去年3月发布征求意见稿,内容共十章六十条,其中清晰界定了智能网联汽车定义、适用范围、产品准入等内容。
所谓自动驾驶,是指汽车在转向、油门、制动等具有关键安全性的控制功能方面可以自动完成控制动作,而无需驾驶员直接操作。2021年8月,《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GB/T 40429-2021)正式出台,并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标将自动驾驶分为6个等级,从L0级应急辅助到L5级完全自动驾驶。
从L0到L2分别为应急辅助、部分驾驶辅助、组合驾驶辅助,其根本属性为辅助驾驶,对汽车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人。自动化程度最高为辅助驾驶系统可以持续提供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但对于目标探测识别和事件响应决策仍需驾驶员和系统共同参与。即便是现在某些车企大力宣传的L2+级别,仍然只允许用户短暂地将双手脱离方向盘,并且在此过程中驾驶员仍需保持清醒状态。
根据“开启自动驾驶功能后,驾驶员是否应该处于驾驶状态”这一标准,自动驾驶以L3级为分界线,分为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理论上讲,只有L3级以上(包括L3级)才能称之为自动驾驶。
但L3级别仍是有条件的自动驾驶,汽车开启自动驾驶功能后,可接管驾驶员完成设计运行条件内的全部动态驾驶,整个过程由汽车主导,驾驶员可脱离手和脚。而之前的L2级别自动驾驶,手即使能脱离方向盘也非常短暂。这个级别明确了是要驾驶员主导操作车辆的,但又不是L4级别的高度自动驾驶。一旦不满足设计运行条件,车机系统提示需要人工接管,驾驶员就必须在短时间内接管汽车,否则无法自动达到最小风险状态。从企业实践看,小鹏、奥迪、丰田等企业将这个时长设置为10秒之内。
笼统来讲,自动驾驶技术分为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大核心环节。感知指对于环境的场景理解能力,涉及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识别外界信息,就好像人的眼睛和耳朵。不管是以燃油车为主,比如奔驰、宝马、通用等传统车企,还是主打新能源汽车的“蔚小理”特斯拉等造车新势力,包括博世等汽车行业传统的Tier1级方案供应商在内,都是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各种传感器进行组合。区别只在于有些偏重于图像识别视觉算法,有些偏重于雷达的感知算法。
决策就好像人的大脑,依据驾驶场景、驾驶需求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任务决策,以此为依据规划出最佳行驶路径和对应的车身控制信号,主要涉及各类驾驶芯片等。比如特斯拉汽车的深度学习网络HydraNet会对摄像头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度学习,判断前方是运动的行人还是静止的物体,是高楼上的巨幅广告,还是蓝天白云,据此给出相应的指令——继续前进还是刹车或者变道。根据特斯拉的说法,HydraNet能同时检测1000种物体,为了完成这些运算,特斯拉已经耗费了7万个GPU小时进行深度学习模型训练。
执行则像人的手脚,将控制信号发送给执行系统,车辆的油门、刹车、灯光、档位、电机等系统部件就会作出相应反应。其中,感知、决策层是智能驾驶的核心,各种技术路线仍处于激烈的近身搏杀阶段。此外,随着智能驾驶对人、路、车智能交互需求的提升,智能座舱领域的需求也将提升。
《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共十章六十条,大致有4个方面需要关注。其一,对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进行准确而详细的定义。意见稿明确指出:本条例所称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端等进行智能信息的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其二,在测试区域和驾驶人管理上,明确指出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前提下选择路段、区域、时段进行测试,同时在车路协同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区级行政区,可以在申请评估程序后全域开放道路测试。
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应当按照规定配备驾驶人,驾驶人应当持有相应车型的驾驶证。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可以不配备驾驶人。出乎意料的是,深圳的道路测试政策较全球其他已经出台地区更为开放。比如,在德、英两国,目前只开放了高速和城市快速路,使用场景仅限于时速低于60公里的拥挤路段。其三,在商业化运营方面,条例规定,使用智能网联汽车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可以收取相关费用,并且鼓励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定制出行、社区出行、夜间车型、应急保障等多样化服务。最后,在最受关注的权责认定方面,目前国际范围内仍然没有能够明确、有效划分L3自动驾驶责任的法律法规。问题在于系统与驾驶员共存的状态下,提醒义务、强制干涉义务、操作不当等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责任界定变得十分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条例明确规定:只要L3级自动驾驶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因己方车辆发生违章或事故责任,第一责任人永远是驾驶员。这也是相关问题第一次在国内的官方文件中得到准确回答。
纵观历史,诸多新兴行业在早期发展阶段,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行业做一次“冷启动”,自动驾驶这项新兴技术也不例外。2017年12月,北京市政府率先出台了我国第一部自动驾驶车辆路测规定《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及《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随后,上海、重庆、长春、天津、肇庆等城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
相比全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北京,深圳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首先,作为特区,深圳拥有独立的立法权,这为智能汽车汽车上路、探索智能汽车商业模式等方面都提供了宽松的立法环境。从政策出台来看,早在 2018 年,深圳就以交通运输局牵头,与多个部门组成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联席小组,推动自动驾驶落地。《深圳建设交通强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则明确指出,建设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打造智慧可靠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智慧交通行业创新软环境。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去年12月联合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城市发展指南》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处于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竞争力第一梯队。从产业角度来看,智能网联汽车是集成高科技技术的战略新兴领域。相较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智能汽车产业虽然赶了个晚集,但势头凶猛。因为与生俱来的科技创新基因和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深圳吸引了众多自动驾驶高科技创业公司投身其中。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已经超过4000家,其中有1140多家在深圳,占全国22%。其中,68%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以内。
在产业聚集程度层面,深圳已经是国内最高的城市之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再加上华为、比亚迪这样在行业中极具威望的头部企业坐镇,其整体实力依然强悍。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已经搭载多款车型;北汽与华为合作的阿尔法S,在自动驾驶技术上水平上也可圈可点;而小康的赛力斯通过与华为合作,进入华为智选名单,实现绝处逢生。更有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校一共70多家单位联合成立的奥途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产学研一体化已经相当成熟。
从深圳自身来看,从一个小渔村到改革示范区最后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先行先试”“敢为人先”这些精神特质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深深烙印其中。从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再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些都是深圳精神的最佳写照。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与商业化落地,汽车产业链原有的价值分配格局将被颠覆,价值链顶端可能由传统主机厂向科技新贵转移。汽车也不再是单一的驾驶工具,而是发展出各种各样的出行新范式。能否在新时代浪潮下干出成绩,深圳仍然值得期待。
实现终极无人驾驶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L3级别自动驾驶的首次通过,让我们看到希望,在此之前,5G和车联网技术的相应出现,在车辆监控和管理上也是大大方便了驾驶员,运用智能管车软件、可实现车辆的定位监控、远程指派任务单、路径和电子围栏规划等,对比传统的车开出去无人知的情况,这是很大的进步,在汽车和车辆管理领域上我们正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