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钩新月挂西楼前言:在《智能座舱系列二》中我已经将智能座舱的细分赛道进行了介绍,其实这些赛道单独拿出来也是可圈可点,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讲。本篇主要从智能座舱的产业链和行业前景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一下智能座舱这个行业目前的一些相关状况。
重申下,所有的内容来自于公开的渠道(不是所有的公开渠道大家都能接触到),如果有涉及商业利益的,请联系本人调整。
上游环节可分为硬件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功率插件、显示面板、PCB 以及芯片等,软件部分包括底层操作系统,基于操作系统能够衍生出部分中间软件、其他 APP 等。中游环节同样可分为硬件和软件,软硬件结合形成完整的控制和显示系统。中游的零部件最后集成到下游的整车上,形成完整的智能座舱系统。
2.传统座舱产业链主要由整车厂商主导,传统 Tier 1 级供应商向整车供应商直接提供座舱产品,主要原材料来自于更上游的 Tier 2 级供应商。而智能座舱产业链中,上游零部件厂商寻求向下延展,下游整车厂商需求向上延展,纷纷抢夺 Tier 0.5 座舱解决方案集成供应商的位置,呈现出明显的融合和跨界趋势。此次博弈中共出现了三股势力,分别为:整车厂、传统 Tier 1、互联网。
整车厂拥有成熟的汽车研发、生产、供应链体系,但是软件开发能力不足,也无互联网公司广泛的应用生态;
互联网企业虽然拥有完善的应用生态,极强的底层系统开发能力,但是与整车厂的合作经验不足,对硬件集成开发的经验不足;
传统 Tier 1 级供应商虽然没有互联网企业的应用生态与开发底层操作系统的能力,但具备一定的系统定制能力,这是整车厂商并不具备的;相较于互联网企业,Tier 1 企业还具有丰富的车规级硬件开发能力,拥有与车厂合作开发的丰富经验,也更容易获取核心基础数据,这是互联网公司不具备的。
海外智能座舱主要参与者包括 Tier 1 的零部件企业和消费电子企业两大类。零部件企业主要包括博世、大陆等,通过和车企本身保持的紧密联系获取一定市场份额,消费电子企业如哈曼国际、松下、先锋电子等本身在消费电子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和实力积累,开始转向汽车智能座舱新领域布局。
部分企业在 2010 年后随着国内智能化突破而成立,在技术和综合实力上与国外企业仍有差距。我国企业仍然以供给自主品牌车企为主,目前逐步拓展至合资车企,如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等凭借受到认可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驶安全系统等产品切入外资或合资车企供应链体系。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等国内智能座舱企业逐步将客户范围覆盖拓展至上汽、广汽、上汽通用五菱等,同时还切入德系、日系高端产业链。
造车新势力产品多数都配备了部分或全部的智能座舱部件,以特斯拉Model Y、蔚来 ET7、小鹏 P7、理想 ONE 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硬件的角度看,当前各家新势力的车型中除了特斯拉 Model Y 之外,都配备了全液晶仪表盘;
从软件的角度看,语音识别系统成为标配,包括多媒体、导航、电话、空调等设备都已经能在造车新势力的车型上进行语音识别控制,小鹏 P7 新推出的车型甚至可以进行面部识别。
传统的燃油车也在逐步走智能化转型之路,产品搭载了智能座舱相关的零部件,吉利汽车、长安汽车是传统燃油车中配备智能座舱的代表性企业,随着传统燃油车智能化程度提升将进一步推动智能座舱渗透率。
2020 年中国市场智能座舱渗透率为 48.8%,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在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均向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下,智能座舱渗透率未来将会大幅提升,预计到2025 年渗透率有望达到 75%以上(届时全球渗透率为 59.4%)。根据 IHS Markit 估计,到 2030 年全球汽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 681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超 1600 亿元,是 2019 年的 4 倍。届时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达 37%左右,是全球最主要的智能座舱市场。
为方便大家对我每天整理的题材、概念涉及的个股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即日起,我按照发布时间将每天涉及的板块个股做合集清单,方便大家翻阅,见下图。
特别说明:以下仅为部分个股,个股业务匹配度有差异,故表现有强弱、先后区分,故需进一步阅读对应的第三方独立「个股报告」进行筛选,但因版权方要求,「个股报告」仅在「内部报告」栏目提供。
「前瞻系列」,自然是有些超前的,超前并不等于没有表现,但至少说明目前还没有被市场充分挖掘,而其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个股行情带动板块行情,所以在个股的把握上更为重要,这时候特别要关注「「公司业务匹配度」的情况,也就是「高匹配度个股核心内容解读」中的内容,只有关联度高才能有持续表现。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QQ群,也没有微信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所有信息只为自己学习使用,不作为买卖依据,买者自负,卖者也自负。
老概不求名不求利,但求各位乡亲看完之后点个赞,关注下,如果能留个言表个态更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有说得不理想的地方,还求大家轻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