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网胡薄之争从整体销量数据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21年的650万辆正式进入“千万时代”,到2022年达到1009万辆。
对比2021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10名,2022年中国品牌数量将从前四名扩大到前六名;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已经以185万辆的销量成功超越特斯拉,成为新的全球新能源汽车霸主。
与此同时,功夫汽车还发现,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20名的排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似乎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时代正在重构新的坐标系。
其实,从客联会刚刚公布的1月份销量排行榜,我们基本就能看出端倪。也就是说,无论是轿车、SUV还是MPV,底下都有各种“暗流”,燃油车的份额被新能源车蚕食。常年高居销量榜首的“经典”,大多逐渐走下神坛。
当然,—— 比亚迪和特斯拉这两家新能源汽车“百万俱乐部”的唯一成员,成为了这个坐标系的“原点”。随着他们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不禁让人好奇:还能领先多久?
根据CleanTechnica发布的全球新能源乘用车企业销量前20强排行榜,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大军已经占据10席,总市场份额达到39.84%。
其中,比亚迪超越特斯拉夺得全球销量桂冠,销量184.77万辆;其次,上汽通用五菱以超过40万辆的成绩排名第三。广汽、上汽、长安、奇瑞、吉利、东风各突破20万辆,哪吒、理想也成为唯一上榜的造车新势力,销量近15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以丰田日产为代表的日系车企并未出现在这份榜单中,这也说明它们目前在新能源方面的转型较为缓慢。
进入“百万俱乐部”的比亚迪和特斯拉自然是乐此不疲,而排在第四位的大众自然是“郁闷”了。这与公司预计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00万辆有关。
紧跟大众的宝马和奔驰其实日子不好过。虽然自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增长,但对面燃油车份额的不断流失想必是他们头疼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大部分利润都在缩水,新能源汽车业务拓展的难度不断超出他们的想象。
与此同时,其背后的广汽、上汽、长安等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发展迅猛,今年有望超越。否则,看看废弃的奥迪,就知道没有BBA的新能源时代竞争有多么残酷。
例如,1月份开局强劲的理想汽车,据报道今年的销售目标是30万辆。随着之前L7的上市,实现目标的希望还是比较大的。
如果上汽新能源今年线万辆的销量目标,无疑拥有跻身世界前三的资本;吉利今年6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也相当激进。
事实上,根据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说法,2023年的内部目标接近200万辆,但考虑到供应链等问题,保守估计为180万辆,保持50%的复合年增长率目标。
尽管比亚迪公开否认今年将对400万辆的目标发起冲击,但按照其目前的产能规划,今年突破200万辆是非常容易的,最终可能还会完成更多.
最后,除日系车企外,长城、通用等尚未上榜,但仍具有巨大爆发潜力的车企将成为今年榜单变化的亮点之一。然而,留给他们的时间显然已经不多了。
可以预见,在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头部效应”将越来越明显,后来者想要挤进这个“百万俱乐部”将更加困难。
在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20的榜单中,前十名车型基本被特斯拉和比亚迪瓜分。而且相比特斯拉的“百万”,比亚迪的“百万阵营”显然拥有更多车型的支持,产品基本涵盖10万元到30万元的轿车和SUV。
为此,已经牢牢占据主流汽车市场的比亚迪和特斯拉,无疑将在新能源时代建立新的坐标系,相当于轩逸)、卡罗拉)、速腾)、凯美瑞)等时代经典车型。燃油车。
事实上,虽然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突破1000万辆,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但当前市场最主要的增长点仍来自燃油车市场份额的侵蚀.当这种动能发生切换,市场增长势必进入新的竞争阶段。
无论是主流车市场还是豪华车市场,燃油车时代的经典车型大多都在加速“衰退”。
比如比亚迪近期推出的秦嘉DM-I 2023版,9.98万元的售价直击合资A级轿车腹地;零跑推出的15万元C11增程SUV也将对燃油车SUV市场产生不小的冲击。
让其他车企倍感压力的是,一旦比亚迪在主流乘用车市场拥有巨大的规模优势,其他车企就必须在价格、成本、配置等方面进行对标。
“当‘比亚迪’蚕食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存量’时,‘增量’阶段对于各大车企而言势必更加艰难。为此,近两年燃油车市场份额的争夺三年是关键,也是未来生存的关键的关键。”有分析人士对功夫车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车型的销量排行榜中,李ONE是为数不多的单价超过30万元的车型。虽然BBA三家公司在总销量上排名前十,但没有一家能挤进车型销量前二十。“很多人说特斯拉未来沉到15万这个区间很可怕,但其实在Model Y)和Model S)下,特斯拉还是有很大市场空。”上述人士向功夫车指出。虽然很多中国品牌,比如蔚来,都在尽力占领这个细分市场,但是并没有真正形成规模优势。一旦特斯拉开始在这个区间发力,他们会如何应对?
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无疑是多变的一年。这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排行榜是对中国品牌的激励,也是对日系、德系、美系等老牌车企的“警示信号”。
尤其是比亚迪、特斯拉率先步入“百万俱乐部”后,形成的规模优势让其他车企压力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