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租书店2035前建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交通运输系统民航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
原标题:2035前建立载人无人驾驶航空交通运输系统民航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
■ 为进一步明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定位、目标与路径,促进我国无人驾驶航空高质量发展,民航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空管办)组织起草了
服务智慧民航建设、促进行业创新发展、加快应用有序落地三项发展定位,2025、2030、2035年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9个方面19项主要任务。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9月5日。「低空行研」将《路线图》部分内容摘录如下。■发展定位
【服务智慧民航建设】无人驾驶航空是民航强国和智慧民航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目标与路径,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实现融合运行,将有力支撑智慧民航建设。
【促进行业创新发展】明确我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方向和技术趋势,将加速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无人驾驶航空的融合发展进程,进一步提升民航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主导力。
【加快应用有序落地】依据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定位、目标与路径,提前布局技术、管理、规划及建设,将进一步规范当前和未来无人驾驶航空活动,加快在支线物流、城市物流、测绘勘探、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落地与推广,实现整体突破。
先载货后载客、先通用后运输、先隔离后融合的发展路径。将无人驾驶航空打造为智慧民航的重要组成,全方位提升我国在无人驾驶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国际民航规则标准话语权和技术创新引领力,实现无人驾驶航空应用及管理全领域向民航强国跨越的目标。
在2025年之前,实现统一的时空基准,提升航空器安全自主飞行能力和航行保障能力,降低运输成本。配备垂直起降功能的起降场广泛出现
,在空域、基础设施等资源方面得到结构性改善的前提下,实现低空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灵活使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航路航线划设标准迭代演进。航空器机队管理能力提升,具备自动化的应急响应能力。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导航、监视技术实现飞行活动保障。基于运行风险的无人驾驶航空管理体系构建基本完成,配套的无人驾驶航空管理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成。
在2030年之前,实现空域信息数字化,建立健全空域共享、数据互联、运行高效、管服一体的平台和机制。进一步拓展航线网络,合理布局起降场,实现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对空域、机场设施等资源的共享
,实现广域的运输范围和灵活高效的网络化布局。实现数字化的飞行活动保障,提供全面的航行服务,按照隔离、过渡、融合三步实现无人驾驶航空融入国家空域体系。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航空制造、飞行监控、运营服务的龙头企业。持续提升我国在无人驾驶航空国际规则和标准相关组织中的话语权,为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环境。
【从遥控到自主的航空器】城市短距离低速轻小型物流配送无人驾驶航空器逐步成熟;支线短途中低空吨级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逐步应用;短距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探索应用。旋翼和固定翼布局无人驾驶航空器技术成熟应用;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装置在无人驾驶航空器应用持续完善;航空器可靠性和维修性逐步改善。全面具备基于程序和机载视频回传数据的防撞能力、基于无人驾驶航空服务提供方(USS)的路径规划与指令执行能力,支持人工超视距监视及人工接管功能,提升基于程序的应急处置能力。
【统一的时空基准】时间基准方面:运营人使用的空中、地面系统分别采用移动通信网络、公共云服务平台、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在各自运行区域内使用统一的时间基准。高度基准方面:通过气压计、超声波、激光、GPS、惯导、无线电高度表、摄像头等传感器,在不同的飞行阶段测量飞行真高和海拔高。运行区域的真高,是最主要的高度基准。地理信息方面:运营人在公布的数字地理信息基础上,添加地理围栏、航路航线、起降场等航行信息,保障日常运行。
【飞行活动数字化保障】数据通信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蜂窝移动通信网络(4G/5G)及频段、C2链路,发展无人驾驶航空器通信技术,新建补盲地面通信基站或者改造现有基站,建立与运行需求相适应的数据宽带通信网络。位置服务方面:GNSS卫星导航系统与地面增强基站相互配合,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与此同时,通过机载摄像头获得的视觉信息、UWB等多种室内定位技术,也提供了辅助定位功能。监视技术方面:利用GPS与通信链路相结合、ADS-B、北斗短报文实现对合作目标常态监视,利用可见光、电磁波探测对非合作目标实现被动监视与侵入告警。气象与情报服务方面:建设起降场气象观测平台与观测结果网络共享平台,建立航路气象情报信息采集共享机制,依托网络地图平台,标绘空域、航路航线、地理围栏、机场净空、天气信息,实现信息发布与共享。
【功能完善的自动化起降场】配备基本天气观测和着陆引导设备的,非载人起降场(起降点)广泛出现。采用独立运行方式,具备手动或自动装卸快递能力。试验性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起降场逐步出现。
【客货运网络化运营】低空隔离空域实现分层、分区运行。非经营类飞行活动在适飞空域开展,城市低空及支线物流分层运行。通过划设电子围栏及隔离运行空域实现空域分区。出现点对点、单向、单高度航路,以及多机进离场航线。针对航路航线和起降场不同的高度基准,机场区域设立过渡高度层。空域管理通过空域和飞行计划申请、起飞前通报、飞行中协调实现。
【从自动到智能的操控和运行】初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分布式操控分级分类管理框架,明确分布式运行等级与成熟运行场景的对应关系,有序衔接运营安全评估,将人工介入能力受限的独立操控员责任转移至安全操作责任人。多种无人机操控员职责共存:远程操控员辅助自动化系统进行任务规划与管理、航迹规划与控制,或地面辅助操控员在远程操控员监督下进行任务规划与管理、航迹规划与控制。机队规模和覆盖机场数量不断增加。按时刻表和按需运行策略共存。单运营商集中分配任务。航空器单机在人工与自动化系统合作控制或自动控制模式下,实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的应急响应,有效开展事后人工应急恢复。
【从有限到全面的航行服务】具备起降点及进离场空域设计、运行航线规划、飞机选型、航路备降场选择、安全评估等基础功能。基于订单为运营商生成飞行计划并配备运行保障人员,探测潜在冲突,进行冲突预调配,实施放行评估。基于二维GIS地图显示空域信息、进行运行监控,利用C2链路实现USS系统与UAS之间的通信和控制,具备不正常情况告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通过统一数据接口和数据格式,与UTM实现双向通信,从UTM实时获取适飞空域和禁飞空域数据,向UTM上传航迹数据,上报不正常情况;形成企业运行、军民地协同管理的基础模式。
【从单一到体系的监管能力】与运行风险相匹配、满足运行需求的管理体系逐步形成。构建基于运行风险的无人驾驶航空管理体系,形成适应我国特色和发展趋势的法规标准体系框架,在国际无人驾驶航空器领域发出中国声音。推动适航审定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分级分类的适航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根据运营种类的分类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发展。
【从载货到载人的运输能力】城市短距离低速轻小型末端物流配送场景逐步成熟,城市中长距离物流配送逐步应用,城市通勤运输为代表的短距离载人飞行开展应用示范;城市内点对点式运行网络日趋形成,并由无固定时刻及起始点的不定期运营逐渐向固定时刻、固定线路的定期运营转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数量及飞行时间大幅提高。
【规范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法规标准】强化适航审定管理思路和政策,以限用类和载人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为重点,结合项目经验制定适航审定标准,稳步、协调推进审定项目实践。针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及软硬件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适航审定技术标准研究。坚持正向审定,结合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实践,加强从工业方标准中提炼审定标准和运营要求。做好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审定与运营安全审定有效衔接,注重从运营中确定风险,对接适航审定要求。强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标准的国际推广,讲好中国故事推广中国经验,实现适航审定政策和标准的创新引领。
【建立基于风险的分类适航管理体系】研究根据基于风险的监管策略,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制定差异化无人驾驶航空器适航审定管理模式。坚持“宣传、帮助、监督、检查”的适航传统,完善设计制造单位适航体系管理办法。强化无人驾驶航空器设计制造单位的体系要求和适航主体责任,推动设计制造单位从“要我适航”到“我要适航”转变,鼓励厂商主动承担适航责任,研究适航委任创新管理。完善、推广实名登记与产品激活过程的融合。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实施监管,创造工业界和局方良好互动。完善相关规章,施行实名登记和国籍登记管理。进一步开展碰撞实验研究,科学评估各类无人驾驶航空器对有人驾驶航空器和地面人员的危害程度,并研究相应缓控措施。
【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引导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围绕通信、导航、监视、气象、起降场和航线网络等,按照“空天地一体,软硬件共促”的原则,构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关键基石,打造促进无人驾驶航空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底座;拓展物联网技术在无人驾驶航空中的应用,依托新型空天地通信等基础设施,加速构建基于算力的融合运行服务技术。
【提升空域使用效率】开展数字化、网络化空域划设与管理,建立空域分级分区运行规则,满足无人驾驶航空器多样化安全运行需求;开展运行环境安全风险评估,逐步实现安全、高效、大流量、可持续的空域使用;对比分析无人驾驶与有人驾驶航空器飞行航迹,优化自主进离场飞行程序设计;研究动态空域容量评估方法和流量管理方法,促进无人/有人驾驶高效融合运行。
【构建智慧网联环境】以城市低空空域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需求为牵引,研究网联无人驾驶航空器自主运行概念和安全网络体系架构;发展城市低空实时宽带网络通信、陆基区域定位网络,研究网联自主运行态势智能感知、复杂环境下风险时序感知与风险避让、多运行主体、高密度、大流量场景下自主运行等关键技术;研制机载通信导航监视设备/地面智能传感器及主动/被动探测设备;构建新型城市场景通信、导航、监视、服务、管理的基础设施的关键技术体系和智慧网联环境,在城市场景开展自主运行示范。
【创新操控人员资质管理】参照现行的无人驾驶航空器自动化等级概念,考虑机组人工介入程度和责任的转变,匹配人机协同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态势,兼顾航空器设计技术、运行环境支撑设施、运行服务平台功能变化,确立前瞻性的分布式操作运行等级分类标准,建立安全操作责任人制度。
【拓展机队协同运行管理】分析与预测运输需求,实现机组资源与运输需求实时匹配、多运输方式多运行商一体化任务分配、协同运行、自动化应急和恢复等管理。
【改善无人驾驶航空器通信导航监视性能】针对不同的运行场景和航空器类型,探索建立适应的通信导航监视保障措施,逐步提高通信覆盖率、融合定位准确性和动态监视实时性。研究统一的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高度测量基准及更新策略;发展以GNSS和惯性导航技术为主,以超宽带定位、伪卫星定位等机会导航信号为辅的全空间导航技术体系;发展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视觉导航技术,支持精密进近着陆和全天候复杂场景运行;研究有人/无人驾驶航空器一体化通信、导航、监视、服务、管理的基础设施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
【提升有人/无人融合运行空中交通服务能力】针对未来无人驾驶航空器高密度、大容量、高复杂运行环境融合运行场景,构建高密度融合运行空中交通服务体系。开展空域组织与管理、起降场运行、需求与容量平衡、冲突管理、协同间隔管理与避障、多用户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构建集运行场景分类、安全风险评估与缓解、信息采集与处理、融合运行态势感知、航路规划、智能调度、自主避让、空管决策支持为一体的航行服务系统,完善气象服务和情报服务的产品种类和内容,提升信息化服务保障能力。
【建立完善的空中交通容量评估与流量管理体系】基于无人驾驶航空器特征、空域结构和管制方式,研究运行空域和起降场容量评估技术;基于机载飞行管理和探测系统,实现近距自主间隔保持和自主碰撞规避,提高飞行控制精度,提高运行容量;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系统算力,提高航迹预测精度,开展基于航迹的流量管理;研究空域航行性能感知技术,研究基于智慧网联的实时进近排序、多机间隔自主保持及大流量进离场管理技术。
【加强无人驾驶航空法规标准建设】积极配合推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制定。结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运行概念,同步制定全局规划性的安全运行规章(CCAR-92部),梳理并统筹构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法规体系框架,形成涵盖运行管理、经营管理、航空安全与安保等完整的法规体系。持续完善监管,重点规范注册登记、适航管理、人员资质、空域管理、空中交通管理、信息交互等规则和标准。推动我国无人驾驶航空监管国际化。
【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综合考虑空防安全、民航运行安全、社会公共安全,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引导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配套管理制度,促进行业自律。创新管理和服务,建立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企业评价机制,发挥民用无人驾驶航空企业发展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运行规范、诚实守信的企业集中,鼓励企业国际化发展,加快海外市场拓展,加强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输出和引入。持续加强无人驾驶航空市场和经济监管体系建设。
【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根据所需安全水平,开展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效能分析和稳健性研究,检测实际运行安全水平与目标安全水平的符合性。基于运行风险,建立与运行风险相匹配的无人驾驶航空事故调查和事故征候标准,实施分类管理,促进运行主体建立安全管理体系(SMS)。
【构建无人驾驶航空运输体系】将无人驾驶航空运输纳入民航总体发展规划,综合考虑运输系统发展需求和目标,按照先载货后载客和运行风险先低后高的路径,统筹推进起降场设施和服务能力升级、优化提升空中资源配置效率、开展多式联运、建设航空枢纽,体系化综合提升运输能力。
【试点、示范和推广各类无人驾驶航空运输场景】持续深入开展试点工作,引导无人驾驶航空运输产业发展、培育产业生态,为提升运输能力提供可推广复制的经验示范。推广无人驾驶航空器物流配送,逐步扩大中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末端物流配送服务范围,开展城市无人驾驶航空器配送试点示范;探索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物流商业化和城市通勤短距离载人飞行试运行
开展无人驾驶航空公共航路航线划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化运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形成的布局合理、覆盖面广、高效衔接的航路航线网络。
构建多层级无人驾驶航空器起降场网络。建设多式联运枢纽,实现自主化载客(载货)和无缝换乘,增加运输便捷性,提高运输效率;提供个性化按需服务产品,提升服务体验。
【构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UOM)平台】与面向政府、行业和用户等USS系统相衔接,与低空空域管理体系和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相匹配,充分融合军警民等各管理部门信息交互需求,拓展空域与飞行活动信息管理、运行识别与监视服务、飞行情报服务、告警服务、航空情报服务和航空气象服务等功能,实现实名注册登记、人员资质、航空器适航、空域动静态管理、容量及流量等管理。智慧化升级UOM平台,结合5G、精准定位、地理网格、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交通管理与动态轨迹监控,并逐步具备从隔离运行向融合运行过渡的能力。
【加强无人驾驶航空器数据及网络安全】研究无人驾驶航空器无线通信链路和网络传输数据安全,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突破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推进网络安全防御技术创新发展应用,促进防御技术智能化升级。构建无人驾驶航空器数据及网络空间安全体系,从网络传输安全、信息安全、内容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全方位解决运行关键数据的获取、存储、使用安全问题,实现多维度立体化数据安全防护,维护运行安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