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风流记然而,财大气粗的二世不会想到的是,资本和生产力可以把你带到 “起跑线”,但如果没有 Ken Miles 这样优秀的机械师/车手,再好的车也到不了 “终点线” ... 每每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似乎很少有人大谈汽车文化和汽修工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美国是汽车大国。人们通常认为美国人对汽车的追捧是战后现象 - 这种看法的论据是基于二战后美国市场汽车销量的激增。其实这是一种误导,要知道美国人对汽车开始迷恋往往早于他们拥有购买汽车的能力 - 这里的 “美国人” 特指 “Greatest Generation”(泛指 “一代”)。
这一代美国人偏爱战前汽车,就比如我的祖父(他曾在军中服役)- 他的 “退休梦想” 不是 57 Bel Air 或者 Mercury “Lead Sled”,而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 Model A 老爷车。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树立了属于本国的汽车标准和文化气质。同时美制汽车在世界上也打出了名声,不仅让欧洲对手紧张不已,而且全球范围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每 10 个美国人就有一辆汽车,而在(同时期的)德国这一数字要到 70 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 “最懂汽车” 的国家,没有之一 - 而这一优势将左右战局。
并非巧合,美国是第一个实现物流网络机械化的国家 - 这在二战各交战国中是唯一的,因为其他盟国(包括对手)还在广泛地使用牲畜作为运载工具。举个例子,发明 “闪电战” 的纳粹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出动了 75 万匹马。
尽管机械化的优势明显,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这么认为。(二战前的)法国人就觉得牲口比汽车靠谱的多,因为找饲料喂养牛马比找汽油喂饱发动机容易。其实在美军内部也有怀疑的声音,George Patton(对,就是大名鼎鼎的装甲 “血胆将军” 乔治-巴顿)曾嘲笑机械化推动者:“自以为是的家伙们!他们只对机器造出的废气感到兴奋,以至于完全忘了那些平淡但实用且忠诚的武器!”(此处巴顿指的是马,和骡子)
当时和巴顿站在一边的美军高级将领不止一位,实际上整个军事官僚机构都偏向保守,没有人敢完全承认机械化军队是完全可靠的,那些玩意儿过于复杂,不如经过训练的战马。
渐渐地,汽车在美国百姓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使得老派将领们开始接受机械化概念。美国第 29 任总统哈定曾评价:“汽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从美国农民到城市精英,人人爱汽车和汽车带来的快捷便利。面对骑兵军官的质问,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的一位军官直言不讳地说:“饲养牲畜是即将被淘汰的民间艺术。相比之下,大部分美国人都多少懂点发动机技术,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机动车。”
就这样,在军费开支大幅缩减的情况下,美军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机械化进程,构建几乎完全机械自动化的物流和供应系统。而另一方面,军方广泛征召会汽修的新兵入伍,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带来巨大的回报。
我的祖父 Edward Zukowski 在战前是一名卡车司机,被征召入伍后还是卡车司机。要知道,驾驶军用卡车可不像开一般的货运卡车,不仅要应付极端复杂的路况战况,还要掌握一身修车本领。那一代的很多美国人都掌握点修车技术,这在战场上是无价的财富,有时甚至能换来战役的胜利。
军车车队行进中,如果有一辆车趴窝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停滞的车队就是敌机的活靶子!此时如果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机械师随车,便可增加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换言之,如果阵中人人会两把修车活儿,便可大大降低军车的故障率。但很不幸的是,当官儿的很少理会下级关于汽车故障和保养的报告。
当然,让平时鼓捣平头 V8 的师傅一下子去修谢尔曼坦克有点难,但毕竟机械学是互通的。有记录显示曾有美国大兵运用自己修赛车的本事搞出一套快速检查军用卡车变速器的标准流程。
即使军中有大批 “修车天才”,但美军在战场上还是处处缺少给军车看病的大夫。为此美军高层也想过对策,比如 “Red Ball Express” 计划。
与其说 “红球快车” 是一项伟大的作战计划,不如说这是美军在法国的权宜之计。在安特卫普港向盟军完全开放之前,“红球快车” 承担了主要运力,也证明了用汽车可以组建一支机动灵活的强大部队。注:同名影片《红球速递计划》于 1952 年上映。
另外,除了为美军运输物资,这些美国大兵和美国卡车还担负着为盟国部队运输物资的任务,这在战前是无法预料和计划的。当然,任务的强度和危险系数也是极高的。
比如 “Persian Corridor”(波斯走廊),这条路线穿过伊朗为苏联提供美国物资。
我的祖父曾在 “Ledo Road”(中印公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曾命名为 “史迪威公路”,由印度利多(现译雷多)经缅甸的密支那至中国云南边境畹町的路段,称 “利多公路”)运送物资,这条路绵延 1709 英里,穿越丛林和山区 ... 盟军靠这条路把物资从印度阿萨姆邦运到中国昆明,支援那里的抗日力量。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大部分的辎重还需要铁路运输,而这样的效率和机动性无法满足二战的状况,铁路可是双方空中力量首要打击的目标。
一战时(西线)双方沉迷于挖战壕,而到了二战则强调机动性,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汽车填补了盟军 “战争机器” 中不时缺失的那一环,是补给和后勤的重要保障 ... 实际上到今天,美军还在延续着这样的 “战争方式”。综上所述,汽修工和卡车为二战盟军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