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初中生业是国家支柱产业,又是不少地方的经济命脉,因此每年两会,汽车都是热门话题之一。今年正值“十二五”开局与汽车产业转型的关键节点,一系列关乎我国汽车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望再次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
热点一:“治堵”问题近几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急速增长,用车环境越来越恶劣,严重的停车难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严重制约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去年年底,北京市出台了“治堵”措施,其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摇号”限购措施,让北京1月车市抽成“真空”,对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
治堵是有关方面的职责所在,但到底如何治堵,解决城市停车难,改变用车环境,已成为当前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热点三:新能源车据悉,在两会结束后,有望最快推出的政策是新能源汽车“十年大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其中到2015年的目标市场保有量为超过50万辆。虽然政府出台了十城千辆示范运行工程和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措施,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还是没有真正启动。如何在政策上切实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规模化,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十分关键。
在国家已经推出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现实背景下,国内汽车产业的新一轮整合已是大势所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汽车产业存在的“散、乱、差”局面长期得不到治理,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兼并重组”成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镜中花、水中月”。因而,如何打破部门的、地域的、所有制的界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兼并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汽车产业,将是中国汽车业一个避不开的话题。
2010年自主品牌车企虽仍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但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国内外车企在实力上的差距。与此同时,一些合资汽车企业也推出所谓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汽车面临更加激烈竞争的局面,发展环境和格局已出现微妙变化。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如何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公车改革如何深入进行是每年两会都关注的老话题,今年当然也不会例外。从1997年广东车改试点开始,公车改革已经走过14年。近几年来,公车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公车改革不能再久拖不决。去年人大提出要加快公车改革步伐,今年的两会应该有一个回应,同时也给民众一个交代。
从今年各大汽车企业及集团的销量目标来看,对于下一个五年计划踌躇满志,国内排名前30的主要车企总的产能规划已经轻松突破4000万辆。而经预测,到2015年,中国车市实际需求为2600万-3000万辆之间,“产能过剩”显现。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两会上,汽车界代表委员对于“十二五”目标是否过于激进,产能是否过剩等问题自然格外关注。
人大日前通过了车船税法。乘用车的计税依据将按排气量大小分档计征,排量越小越便宜,占乘用车87%的车主的名义税负不会增加。应该说,此次通过车船税法较多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但公众对于车船税调整的期待并非局限于“不增税负”。当下中国消费者要买一辆车,缴纳的税种已有五六种之多,车船税有没有必要再单独开征,值得商榷。在“中国需要开启一个减税时代”的呼声之下,为纳税人减负,能否首先从车船税开始?
多年以来,对于中外合资车企股比50%的争议一直存在。合资车企赞同取消,国有车企认为不能取消,如不坚持50%的合资底线,外资将可以更有效掌控中国市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将遭重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中国汽车市场更加进一步开放,控股权的争论将会越来越激烈。眼下的股比之议,其实是给中国车企敲响了警钟,必须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政策和以旧换新政策,均到期后停止执行。受三项消费政策利好的影响,自2009年3月份以来,我国汽车消费结束低迷势头,出现长达近两年的“井喷”,而今年起,三项消费政策的相继取消将对车市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人们注意到,从2月起车市颓势已初露端倪。在汽车消费刺激政策是否应该退出问题上,不同声音再起。李永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