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都宽频中国质量新闻网讯(余昶)2020年爆出巨额债务的华晨集团迎来后续重整的消息。8月31日上午,华晨集团等12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召开了第二次债权人大会(下文简称“华晨二债会”)。会上,包括宝马中国收购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三项议案已经全部通过。
据悉,宝马中国将以16.33亿元人民币收购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其中包括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相关资产,以及华晨集团持有的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00%股权。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11月20日,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相关部分资产估值为12.33亿元。
宝马中国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以实际行动支持华晨集团的重组,并致力于进一步拓展我们在辽宁省的业务,我们希望使用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不过,该项目仍在有关部门的审批过程中,更多信息将在稍后时间发布。”
人生若只是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华晨汽车曾经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先驱者。1992年,仰融将华晨汽车带到纽约交易所上市,开创了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第一案例。
随后华晨汽车凭借着有力地资金支持在中国市场汽车领域全面布局,牵手国际汽车巨头宝马,合资生产华晨宝马,建立华晨金杯、华晨中华等知名自主品牌。
接下来的时间中,华晨汽车经历了仰融败走,祁玉民空降,风雨飘摇中生存到了2019年。这一年,华晨集团公布的账面资产有近2000亿,公司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为162.53亿元、163.56亿元 和109.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85%、16.48%和12.03%。
精心修饰的账面自然是好看的,但是2020年11月16日,华晨集团被爆出债务违约金额高达65亿元,逾期利息金额合计1.44亿元,濒临破产。4天后,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金杯汽车间接控股股东华晨集团的重整申请。
短短几个月中,华晨集团的主体信用从“AAA”评级迅速掉到无法偿还债务的“C”级,预示着华晨集团走向破产重整。
破产重组后,华晨汽车再陷风波。今年4月21日,金杯汽车发布公告称,公司间接控股股东华晨集团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华晨集团披露的2017年、2018年年度报告涉嫌存在虚假记载等问题,被合计处以5360万元罚款,被责令改正并给予警告。
公告内容显示,华晨集团披露的2017年、2018年年度报告涉嫌存在虚假记载,华晨集团涉嫌以虚假申报文件骗取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核准,华晨集团非公开发行公司债券披露的文件涉嫌虚假记载,华晨集团涉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息披露违法,华晨集团涉嫌未按规定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等。
综合上述违法事实,依据2005年《证券法》、2019年《证券法》有关规定,责令华晨集团改正,给予警告并处罚款,合计对华晨集团处以5360万元罚款,原华晨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处以60万元罚款,现华晨集团董事长阎秉哲处以20万元罚款。
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五年间华晨剔除华晨宝马利润分成后总亏损达到35亿元。面对巨大的亏损,华晨汽车曾通过数据造假的行为来掩盖事实,如今如同炸雷一般,将华晨集团光鲜下的陈腐爆开。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华晨汽车的破产重整其实早有预兆。对中国市场来说,从多年前的从无到有的增量市场中,自主品牌如百花齐放般纷纷出现,与华晨汽车同时期的还有长城、长安、吉利以及江淮汽车品牌。
但是他们选择不一样的道路,华晨汽车有着宝马这一合作伙伴,逐渐停止自主研发,主要技术来源是购买或者宝马给予,但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没有自主技术就会被淘汰,华晨汽车的车型不再被市场接受,一个车企的完整利润闭环也被打破。
反观那些选择自主研发技术的车企,长安汽车打造蓝鲸动力系列,长城汽车也发布了咖啡、柠檬等专属平台,集结这些技术的车型在存量市场中也占据有利地势,帮助他们立足于自主品牌第一梯队之中。
华晨汽车没落的另外一个无法回避的原因是自身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2021年7月23日,已经退休的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祁玉民涉嫌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一案,由朝阳市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
检察机关指控,被告人祁玉民利用职务便利,滥用职权,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依法应当以受贿罪、挪用公款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当一家企业从管理到产品全线溃败,破产重组将是其最后一线生机。因为破产重组是解决汽车债务问题,实现企业轻装上阵或有序退出的有效法律手段。
华晨集团如果通过破产重组重新回到公众视野,就需要综合运用重整手段为企业创造重生机会减少因破产清算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顺便整合旗下资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此次宝马中国收购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可谓华晨集团破产重组正式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期待华晨汽车能够走出迷局,以一个崭新的形象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
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若需转载本网稿件,请致电。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质量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直接点击《新闻稿件修改申请表》表格填写修改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然后发邮件至.cn,以便本网尽快处理。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09084810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09421号
法律顾问:上海华夏汇鸿律师事务所 联系人:王娜娜,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孙晓红 万春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