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族创业新能源汽车行业太卷了,从小鹏G6、昊铂GT、新G9再到新款问界M7,在配置上一款比一款强,主打性价比,价格上虽背刺老车主,但对新车主却很友好,尤其是问界新车型订单火爆,成为新车型中的品牌明星。
从月度销量中可以观察到,白热化竞争导致新能源车企产生分化,不断催生新的格局,不过比亚迪002594)依旧是行业领跑的“带头大哥”。近日中汽协发布销量数据显示,9月汽车销量285.8万辆,同比增长9.5%,前9月累计销量2106.9万辆,同比增长8.2%,新能源车保持双位数增速,渗透率分别为31.6%及29.8%。
按照三年前(2020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5%,而今提前约3年完成规划目标,这主要得益于在续航及充电技术上的突破,解锁了行业瓶颈。行业朝阳向上,参与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竞争中此消彼长,威马的破产宣示着行业已进入优胜劣汰阶段。
APP了解到,9月份各大车企出现明显的分化:一是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分化,油车卖的持续疲软,新能源车却能风生水起;二是新能源车的虹吸效应,强者恒强,中尾部市场逐步出现品牌掉队。9月及1-9月,比亚迪(01211)销量分别为28.75万辆及207.96万辆,同比增长42.85%及75.48%,在同行品牌中遥遥领先。
比亚迪拥有海洋系和王朝系两大品牌阵营,覆盖10-30万元的核心价格带,通过高性价比吸引具备购车能力及油车置换的消费者,月销基本能俯视群雄,9月份在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提升至31.8%,是位居第二(特斯拉)的2.88倍。特斯拉一直都是价格战的“引导者”,但销量未见起色,9月国内销量还下滑约11%。
传统车企新能源化趁势追击,具有代表性的如广汽(02238)及吉利(00175),在国内品牌中已提升至前四强,广汽旗下的埃安品牌,9月及前9月销量分别为5.16万辆及35.1万辆,增速均远高于行业,吉利新能源车单月也卖超5万辆,其高端品牌极氪前9月卖出7万辆,同比增长100%。
长安新能源也保持高增趋势,前9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30.67万辆,同比增长96.15%,市场份额4.9%,旗下中高端品牌包括阿维塔及深蓝,均表现给力。不过上汽及东风集团股份新能源车失速,其中上汽新能源车销量前9月同比“逆势”下降7.1%,但市场份额仍位居国内第二,为10.3%,其推出的智己品牌虽然销量翻倍,但仅有1.5万辆的销量,平均月销不足两千辆。
造车新势力也出现分化,理想交付量领先,月销站上3万辆,前9月交付量24.42万辆,同比增长达181%,市场份额提升至3.9%。理想的车型比其他新势力要少,有理想ONE及l7/l8/l9四款车,但为何卖的好,主要抓住了“奶爸”对舒适的需求点,豪华内饰满足家庭用车需求,而且有备用发动机,没有续航焦虑。
增程车和插混均为纯电动过渡车型,在上牌福利下,获得油车置换及新购置消费者的青睐,造车新势力中,也有诸多品牌从纯电将战线逐步迁移至增程领域,甚至打造20万以内的超级性价比增程车。作为高端纯电动的领导者,蔚来保持高增长,前9月销量11万辆,同比增长33.5%,市场份额在高端电动车保持在龙头地位。此外,小鹏和哪吒销量不尽如人意,前9月均双位数下滑。
小鹏品牌较多,包括G3、P5、P7、P7i、G9及G6,G6上市时花了大代价请林志颖造势,曾引发智能化产业链一波涨势,然而产能无法跟上销售速度,交付并不及预期,部分预定客户体验不佳。新G9造势大定数量足以媲美问界新车型,但交付若跟不上,可能导致品牌价值下降。近期该公司管理层大变革,进行了反腐行动,从采购部门下手,有望在供应链上提升产能及成本效率。
从Q3及首三季度销量看,除了传统车企上汽集团600104)及东风集团股份,和造车新势力小鹏及哪吒,其他品牌车预计将有不错的成长表现,不过在盈利上,造车新势力大部分或处于亏损状态,理想虽然有盈利,但比较微薄。价格战大概率贯穿未来几年竞争淘汰赛,中尾部新能源车品牌想要盈利较困难,威马是个开头,优胜劣汰下,剩者为王,存活下来的品牌将成长目标逐步转移至盈利目标。
实际上,与传统油车相比,新能源车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同时也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大场景,行业迎来科技大时代。如同20世纪初的智能手机切换时代,智能手机发展初期迭代周期很短,智能车也同样如此,在车机及人机交互,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上,不断迭代,每家品牌车机系统OTA升级周期缩短,以此获得更大的产品竞争力。
在打造竞争力上,各大品牌不留余力,比如比亚迪拥有E平台及混动平台,蔚来有NP/NT平台,小鹏拥有David/Edward平台,理想拥有LRM平台等,均为目前主流平台,在自动驾驶领域,不管是小鹏的XNGP还是其他品牌的领航辅助,目前已达到L3级别,并朝着L3+迈进。由于产品迭代速度较快,叠加竞争激烈,价格下调成为常态,而旧车型掉价较大,对老车主并不友好,不过推动了行业发展。
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是数据流的应用,一方面是硬件能力跟上,另一方面则是人工智能的渗透,2023 年预计更多搭载激光雷达、域控制器及具备L2+级别车型量产(尤其是自主品牌)。科技公司跨界造车或深度参与造车推动智能化发展,比如谷歌、苹果、小米及华为等深度参与造车,华为参与的问界车型成为爆款,引起板块一路高歌,证明了市场对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认可。
国内新能源品牌实现弯道超车,在整体销量上,全球份额达到60%,同时也在积极抢占海外市场,这主要得益于在智能化上远超海外品牌,大众入股小鹏并采取深度合作,通过小鹏的平台及智能化技术打造两款车型,验证了海外大厂对国内品牌的认可。在出口上,以比亚迪、吉利及长城为先锋代表,均录得出口销量大幅增长,引领国内出口销量大增。未来,随着国内新能源品牌打出国外,各大品牌有望开辟新的增长点。
以市场规模看,大部分投行预测到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达到40%以上,销量超过1000万辆,若国内全球市场份额占50%,全球销量也在2000万以上,存在翻倍的成长空间,而且各国依旧采取倾斜政策,国内国补退出后,区补成为主流。值得注意的是,海外市场对国内品牌崛起,有一定打压,但中长期影响不大。
以市场格局看,参与者目前头部稳定,比亚迪为超级强者,龙头难以撼动,特斯拉及传统车企新能源为次强者,独立品牌并加速渗透,造车新势力争夺中尾部市场,市场份额稳定性较差,部分品牌最有可能淘汰出局。而产业链上,锂电产业链已成为过去式,迎接风口的为智能化产业链,智能车时代已来。
综合看来,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虽仍有部分品牌拖后腿,但整体表现都不错,龙头品牌Q3及首三季业绩均有望实现高增,不过价格战下,盈利分化成为最大看点,中尾部新能源品牌亏损或持续扩大。在智能化趋势下,国内品牌有望打出海外市场,而产品力也将构建产业链的投资机遇。
目前的充电技术及续航水平基本打破了行业枷锁,2023年下半年智能化装备战已经打响,为迎接庞大的市场机遇,及打造更强大的产品力,各品牌厂商于2024年有望迎来产品快速迭代周期,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的淘汰赛。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