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小主母第三届“北京大工匠”选树名单刚刚公布。我们从28位“北京大工匠”中挑选了三位年轻人,听听他们的青春之歌。
记者眼前的徐建成带着一股学生气,可是,刚满25岁的他已经成为了“北京大工匠”。
2016年,徐建成从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毕业,进入北京排水集团,成为再生水厂的一名基层操作工。
现在,徐建成是北京排水集团通惠河流域分公司中控调度班班长。通惠河流域分公司下辖高碑店和定福庄两座再生水厂,负责处理北京中心城区和东部地区总计168.6平方公里流域范围内的城市生活污水。而中控调度班是指挥水厂运行的核心和“大脑”,掌握着共计31道工艺环节、2728个核心工艺参数、6大精准智慧系统,指挥着全水厂的运营调度,保证再生水出水品质达标。
“污水从进厂到成为再生水出厂,所有环节都需要监控。”中控调度室里,徐建成盯着面前的监控屏幕,仔细观察各项数据指标。考虑到近几天气温波动大,他特别注意生物池的运行状态。生物池里的活性污泥是去除污水中氮、磷等物质的主要手段,但要养好池子里的泥却并不容易。“温度不能高也不能低,要不然微生物活性会受到一定影响。有时候还需向污水中补充一些营养物质以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徐建成一边说着,一边操作设备、调整各项参数。
夏季即将到来,汛期是最不敢放松的时候。去年汛期前,徐建成通过平时大量观察、反复模拟演练,和同事们制定出汛期强降雨来临时的各项调控方案,通过提前抽升、腾出空间等办法,提升再生水厂的污水处理能力。一场连续两三天的降雨不期而至,由于准备充分,再生水厂扩大收集处理的污水量,有效缓解了地表径流雨水直排入河、污染河道的情况。
徐建成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7项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奖项。他将比赛中学到的技能以及日常工作的经验提炼出来、制定了“数一数二”工作法,要求团队成员对各项“水处理数据”都要“心中有数”,脱口而出;还要有“浑身解数”,就是能随时解读异常数据,精准调控,把故障降至最低直到零故障。
从一名中专生到技术工人,再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获得者乃至如今的“北京大工匠”,一路走来,徐建成收获颇多。
每个工作日早上7点半,胡萍走进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的实训基地。5年来,在这间教室里,胡萍完成了从学生到世界冠军,再到高级讲师、教练的身份转变。
2017年10月,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时装制作项目的赛场上,21岁的胡萍迎战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强手。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全球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
比赛分为设计、制版、剪裁、服装制作、装饰设计与制作5个单元,胡萍不仅做得又快又好,还是唯一做到“对花”的选手。“对花”,就是把衣服上各个部分的花纹、格子等进行有序排列或结合,使衣服的纹饰两边对称,或在拼接处自然衔接。最终,胡萍制作的连衣裙纹饰看起来整齐流畅,几乎看不出拼接过的痕迹,令来自各国的裁判惊叹不已。她也以此赢得了冠军。
成绩的背后是常人看不到的付出。从市级选拔赛到冲刺性训练,一年零四个月,胡萍每天7点就出现在训练基地,一练就是一整天,常常忙活到深夜,光是白坯布,就用掉了400多米。因为长时间使用剪刀、接触坯布,胡萍的手上甚至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有时着急操作,手指还会被大头针扎破。
载誉归来,胡萍没有骄傲。在完成学业后,她选择到北京ESMOD法国高级时装学院进修,毕业后又回到母校,成为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一名老师。
去年,胡萍又有了一个新身份——世赛时装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教练。在当初自己日夜练习的基地里,她和教练团队一起训练选手,传授技术技能和参赛经验。最终,她参与培养的选手董青获得了2022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时装技术项目的金牌。
上个月,胡萍参加了第三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服装制版师的比赛。考题所给的服装款式是一件小礼服裙,裙子的裙摆部分是花苞状的褶皱,在左大腿的位置还有一朵花形装饰,制作非常复杂。“光那个花和褶皱我就捏了很久,好多根大头针才固定成型。”胡萍说。
荣誉加身,胡萍没有骄傲。“‘大工匠’的称号,既是肯定,也是鞭策,我必须更加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发挥自身价值。”她说,“全力以赴投入热爱的事业,是青春最美好的样子。”
在维修车间里,举升机将车高高抬起,躬身车底的程旭东用扳手熟练地拆卸着汽车配件。入行12年,凭借一手修车绝活儿,他已让上万辆车重新上路。
车出故障好比人有了病,怎样能查到车的“病根儿”?程旭东说,“望闻问切”同样适用于汽车检修,包括观察外观、听车辆异响、查询故障点和维修历史,借助故障诊断仪、万用表等诊断工具找“病因”……汽车是由近3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产品,需要各部位都衔接得好才能正常运行。今年34岁的程旭东,对车辆各零部件作用、各故障背后的原因了如指掌。
一天下午,一位车主把车开进维修店,一下车就向店员抱怨:“这车发动机故障灯一直报警。”原来,这辆车发动机加速无力,还出现火花塞不点火的情况,车主在别处已花了3万多元换配件,但一直也没修好。
程旭东上车试了试,把可能导致“加速无力”的情况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只见他打开车盖,动手测量了一下气缸压力。“排气压力过高,数值都飙到500了,肯定是排气系统堵塞。”仅花了1个多小时,他就给车主下了“药方”——更换三元催化器。拆装完毕后,故障果然消失了,全部费用才几千元。
还有一次,一位车主的发动机每隔几天就会出现打不着火的情况,去过好几家店找故障都没结果。程旭东检查了高压油泵等部位,发现没毛病,一时间也没了办法。“遇到这种情况,不能钻牛角尖,需要对发动机做全面的系统检测。”他转换思路,一点点排查,最后终于找到了故障点。原来,这位车主在安装曲轴后油封时,没有使用专用工具,损坏了传感器的信号轮。
从普通学徒到如今的“北京大工匠”,程旭东的“晋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他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由于汽修知识繁杂琐碎,理论和实践差距较大,程旭东感觉每天一睁眼就有一大堆新知识要学。
程旭东还记得,之前王府井书店有排书架上专门摆放着汽修方面的书。一有空,他就跑到那个书架前挨个儿翻书看。向老师傅请教时,他还会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下操作步骤,写满了好几个笔记本。后来,他先后通过了高级技师、机动车检测维修工程师等资格考试。
每个车主对汽车噪音的感受都不一样,怎么判断车主所说的噪音震动就是故障?2019年,“程旭东创新工作室”更新了多项诊断工艺,“总结震动、噪音分析原则”便是其中一项。此后,车辆如发生异响,只需将“示波器”连接车身,声音便能转化成看得见的图形与数据,维修师傅就能根据震动频率和震动量确定故障的位置,更快锁定故障点。
“车主把车交给我们,就是把生命和财产安全交到我们手上,作为给车‘看病’的医生,我们必须对每一辆车负责,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维修水平。”程旭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