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德传国内有素质的评测人太少了,包括汽车之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汽车观起步太晚,绝大多数人包括媒体编辑们,认知还停留在加速多少秒、刹车多少米、内饰软不软、空间大不大这类看似专业实则不具备太多参考价值的细节上。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170cm的编辑,一个是体重180的胖子,一个是体重120的“电线杆”,坐同一台车,你觉得空间大小该听谁的。胖子粗了一圈的腿都能多占用5cm了,怎么来科学评价?还有所谓的加速时间,有的回答也提到了,对大多数人不具有任何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个加速时间的长短,跟路面的铺装、气温的冷热、空气的湿度、车辆的车况都是有关系的,就算是在同一个场地测试同一台车,冬天的表现跟夏天肯定会有差异。绝不能一杆子打死。
从这个角度看,不光是汽车之家,易车、太平洋、爱卡这些网站,测出来的数据都是有缺陷的。我更倾向于用消费者的视角去评价一款车好还是不好。 这就关系到另一个问题:到底这个产品测多久,才算真的了解它的一切优缺点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网站评测,大多数都是车子给了编辑,短的一两天,长的也就三五天。回头就出评测报告了。整个行驶里程能达到500公里就很不错了。我就纳闷了,这些编辑是有多牛逼,区区几百公里的体验就能告诉消费者这台车的本性了?这才是真正的不专业啊!我一直认为,一台车,没有1000公里的体验,是没什么资格谈这款车的本质的,能够说道的也就是表面上的那些数据。仔细想想吧,真的当你买了一台车回家,你是不是通过几百公里就能了解它的全部了?所有的功能是不是真的都能了解清楚了?尤其是现在的一些高端车型,它们的操作系统、智能硬件配置越来越多,随便玩两下,就能说清楚优缺点了吗?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不管出自汽车之家还是易车或者爱卡,在评测文章里,杵个大屏幕就说有科技感,贴一块实木就说有豪华感,看见奔驰奥迪宝马的交互系统操作面板就说“高科技”,后排装个娱乐系统就说逼格高,这到底是词穷呢,还是为了证明自己够“专业”?没办法,就这么几天时间,也只能用这些词汇了。至于这个操作系统在开车的时候到底用起来方不方便、它的隐藏功能到底实用性如何,大概很少有人会去深究了吧。
当然了,评测编辑们会说,工作繁重,还得经常出差,没时间深入了解一款产品。这个没错,每个礼拜不断地开车、写稿、P图,时间久了确实精力有限。但我觉得作为媒体人,得有点职业精神,得想着自己的观点是有影响力的,得考虑到所说的每一句话,是不是真实反应出这台车的本质的。很多东西不是靠几天的时间开车就能得到答案的,而是靠日常信息的积累。有不少编辑特别钟爱某一款车系或者品牌,对它反复研究如数家珍,那么这时候写出来的内容就会深刻不少。但总有那么一些品牌是不熟悉甚
反感的,那么不管是出于不了解也好还是误解也罢,写出来的内容,多少会打折扣。
也许我的要求有点高,但我坚持认为媒体的高度决定它所覆盖的群体的深度。如果汽车评测始终停留在性能测试或者对比试驾这类选题上,那么读者群体也就只有这点认知了。
其实厂商在这方面也是有责任的。公关部或者市场部说起来是跟媒体沟通的,但沟通最重要的意思是说好话,别出负面。真正保持产品层面主动沟通的很少,很多公关手里有很多产品资料,自己消化不了,直接给了媒体,媒体也是一知半解,很可能就把东西写歪了。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视屏里的媒体在赛道试驾沃尔沃卡车的时候,就首先会有一个“媒体试驾总监”这样的人带着开一圈,跟媒体聊车,聊技术,然后才轮到媒体去试驾。我相信有这样一个职能的人存在,媒体对这款车的理解会清楚很多,起码不会凭经验认为这个功能好或者忽视某些亮点。
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我觉得现阶段的媒体评测,看看就好了,别完全当做标准答案。现在还不是谈汽车文化和文化传承的时候。拥有多款车型丰富驾驶经验的人太少,大多数消费者对驾车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往往是看到媒体上说这款车操控好,就觉得它好了,事实上是不是真的操控好,或者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完全没数。假如,所有的媒体从一开始就说丰田的操控比宝马好,你们还会觉得宝马有驾驶乐趣吗?就跟找对象一样,第一次谈恋爱的时候,未必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更多的还是看颜值,凭直觉。选什么车,也只有真的等到自己在深度驾驶过多款不同特色的车型之后才能有清晰的认知,那些非德系车不开的人,也许在开过日本车之后才会发现,原来这才叫“我的菜”。
水平相比国外有不足,但在国内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不是自己太强,是对手太弱。
我看他们说的并不是很连贯的,并且眉飞色舞的很有感情,估计是自己的即兴讲解,他们不是干主持专业的,只是接触车比较早又有条件在工作前就体验了不少车,就警方的描述估计车技也高,所以一定会有一些和常人不同的见解也好经验也罢,这是汽车之家找他们的优势所在,加上汽车之家客观中立的评述手段(直接用视频大家自己看)资源众多的横评,形成了一个很不错的评测系统。
而你拿他们和top gear相比就不太公平了,那些人都是BBC权威的主持人,节目又不是主要集中在家用车领域,我们看几乎八成以上都是特费钱的评测,他们的参照是“是不是最好”而我们的参照是“够不够家用”,这当然差异明显。
其实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经费问题,楼上所说的不科学不系统的评测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不能肆意将送评车弄坏,所以我们也不能选择像topgear那样极限的测评方式,只能意思意思找点小打小闹的评测手段了。如果楼上能赞助1亿的话,估计评测项目一定会丰富科学合理系统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