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姑娘你睡了吗买了电动车,你最担心的是什么?以前最担心的可能是续航,但现在,很多人又开始担忧电费的上涨。其实充电电费会上涨这个传言,早就在市场上流传。近日不少车主发现,充电时的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这似乎印证了市场上的传言。
根据各地车友的反馈,全球不少城市的充电电价都已经出现了上涨,上海等部分城市的电价的涨幅甚至高达87%,引起外界关注。那么,电价会一直涨下去吗?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会受到电价上涨的影响吗?
最新爆出电价上涨的是河南省郑州市的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这类人群对电动车充电电价最敏感。根据车主反馈,郑州市区内星星充电、特来电、e充电等运营商的充电电费均有30%以上的涨幅。以星星充电位于郑州商务外环的充电站为例,7月初平均充电价格为0.51元/度,但到了7月下旬就已经上涨到0.78元/度。在这种情况下,一辆新能源出租车一天下来要多花15-16元钱,一个月多支出电费在500元左右,这个成本并不算小。
除了郑州,上海、重庆以及其他城市的充电价格也有明显上涨,上海市部分区域的上涨幅度甚至达到87%。对那些用车频率较高的用户来说,这的确不是个好消息。但电动汽车的充电电费是否真的上涨到了很夸张的地步呢?
答案是否定的。有一个现象必须要注意,那就是人性问题。以出租车司机为例,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只有以前燃油出租车的几分之一,但大家觉得似乎是理所应当;电费一旦开始上涨,人们的不满情绪就会跟着产生,不要说上涨87%,就算是上涨8.7%,车主依然不满意。对车主来说,只有不断降价,才是“合理”的。
除此之外,电价有谷电和峰电的区别,网上爆出的价格,往往只是峰电的价格。事实上,车主完全可以选择用电低谷时期去充电。可以这么说,电费上涨的确是事实,但距离部分人所说的“坑人”“割韭菜”还是有本质区别,与燃油车相比,电动车的充电电费即便上涨,它的用车成本依然有明显优势。
很多批评电费上涨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充电运营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实体,不是公益或者慈善组织。以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为代表的运营商前期砸钱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为用户充电提升了便利,但目前这些公司大多数都处于亏损状态,而充电时的差价以及服务费又是它们的主要收入来源,适当提高电价,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也是商业社会的基本逻辑。
目前全国各地的充电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安全性能、服务质量等都有待提高,这些都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用户要想长期享受充电服务,就必须允许充电运营公司进行适当的收费,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充电桩、充电站与高速公路一样,是一种基础设施,具有前期投入巨大的特征,适当提高收费标准无可厚非。
从政策层面来说,电费涨价也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2023年5月份,发改委引发相关通知,明确规定,大型充电站的用电被归入了工业用电。我们现行的政策是保证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基本稳定,工商业用电则可以进行适当浮动。有这样的价格浮动机制,才能吸引更多的运营商加入,共同促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其实早在一年前,不少人就在担心,将来电价会不会大幅上涨。近期电价上涨的消息被炒热之后,有一种声音认为电价还会持续上涨,还有人认为不少用户会因此放弃购买电动汽车。但实际上,这两种担忧都是多余的。
首先,电价持续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国是个电力富余的国家,每年向越南等国家出售大量的电力,现在中国需要解决的是储能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将用电低谷期的电量充分利用起来,用来满足用电高峰期的需求,而不是缺电。电是一种商品,只要不缺,它的价格就不存在持续上涨的基础。
除此之外,充电基础设施总有完善的时候,等到运营商基础设施大体搭建完毕,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吸引用户前去充电,它们甚至有可能在充电方面展开价格战,这一点是可以预见的。两年前新能源汽车刚起步时普遍都比较贵,但现在却展开了价格战,中大型轿车这种高端车型价格被打到了15万元以下,比油车还便宜,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充电价格上涨会影响消费者购车的说法,实际上也站不住脚。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这款车百公里耗电量在13度左右,按照一块钱一度电的价格算,百公里用电成本不足15元,即便上涨一倍,也不过30元左右,而同级别的燃油B级车,市区内油耗普遍在9L左右,油费超过70元。电动车用车成本低于同级别的油车,这是工作原理决定的,短期内的价格变动,并不足以影响用户选择。
结束语:充电电费如果是一毛钱,相信用户会非常喜欢,但那样的话就没人去运营充电站了。电动汽车的充电电价,会受到行业竞争、政策监管、技术进步等各方面的影响,不会“放飞自我”。在合理范围内浮动的电价,才是对消费者和整个行业最有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