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界风流踏艳记2024年前两个月,中国汽车出口83.1万辆,同比增长22.1%。大基数下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速。
虽然购车一般都发生在线下,但在网上搜索相关品牌和车型的信息,几乎是标准动作。
因此,易势科技用搜索引擎的搜索热度来衡量汽车品牌的影响力,量化对比一下。
《中国汽车品牌海外影响力榜(2024年1-2月)》显示,MG名爵、BYD、Chery奇瑞、Haval、Geely吉利、ChangAn长安等品牌的海外影响力靠前,
上汽出口超百万辆(含MG名爵)、奇瑞出口93.71万辆、长城海外销售31.6万辆、吉利出口27.41万辆、比亚迪24.28万辆、长安海外销售23.6万辆…
比如BYD,品牌影响力第二,是Chery的两倍有余,实际出口量反而低得多。原因可能是受制于国际物流运输的瓶颈,海外交付能力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2023年四季度,BYD的纯电车销量为52.64万辆,超过Tesla的48.45万辆。这种强势的表现,本身就会吸引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这是其他品牌没有的优势。
MG名爵在国内表现平平,但2023年全球销量超过84万辆,连续五年蝉联“中国汽车单一品牌出口冠军”。
于1924年成立于英国的MG名爵,曾推出很多经典车型,广受消费者喜爱。基于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加上中国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MG名爵才能在海外市场耀眼夺目。
MG的另外一个启示:如果有合适的标的,跨境企业在境外收购一个小品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土生土长的汽车品牌是BYD,但其数据还不到丰田的十分之一,是特斯拉的五分之一,差距明显。
2023年的新车出口,比亚迪同比增长330%,奇瑞增长101.1%,长城增长82.5%…
MG的热度也是在稳步增长的,并不是在吃老本,这也体现了中国汽车行业的进步;
Chery在本土成长起来的品牌中一直领先,目前也仅落后BYD,相比其他品牌的优势较大。
MG、BYD、Chery、Haval、Geely、ChangAn等传统车企的品牌影响力遥遥领先于新势力,高出一个数量级。
随着传统厂商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发力,加上渠道和资金资源优势,新势力面临很大的压力。
2023年,中国整车出口的第一大市场是欧洲,出口195.43万辆,占比近40%,且增速高达127.6%;第二大市场是亚洲(不含中国),出口155.61万辆,占比超30%;第三大市场是拉美市场出口量占比为18.0%。
前15大出口目的国中,只有沙特阿拉伯出现了3.69个百分点的下滑,其他市场都是正增长,且除了比利时是微增,其他市场的增速均高于30%。
2023年中国乘用车出口中,纯电动乘用车占总量的26.5%,主要目的国为比利时、泰国和英国等。
我们用2024年1-2月的数据,对比一下几个中国头部品牌在部分国家的品牌影响力。“MG”有很多重名,因此用的是“MG汽车品牌”的搜索数值。
在泰国2023年十大畅销电动汽车中,中国品牌占了八个,BYD和MG各3个。
在2023年,奇瑞、比亚迪和长城是在巴西销量前三的中国车企,而前两个月BYD的品牌热度遥遥领先,或许与其计划在巴西建设三座工厂有关。
再看看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几个发达国家市场,MG和BYD明显领先于其他品牌。MG在欧洲表现强势,除了德国,在其他几个主要市场都的品牌影响力都大于BYD。
欧洲、东南亚、中亚、南美洲和中东等区域,中国汽车都在快速发展。市场是多层次的,每个品牌都有机会。
MG依托品牌的沉淀,BYD携新能源的优势,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力,而其他传统车企更多地是在发展中国家发力。
比亚迪在2023年卖出了302万辆新车,成为第一个跻身全球十大车企的中国品牌;汽车相关业务的毛利率达到23%,高于一众竞争对手,全年净利润300亿。
凭借规模和毛利率优势,比亚迪在节后开工不久便连续发布好几款“荣耀版”,价格普遍下调两三万元,在几万到十几万的区间内属于惊人的幅度。
中国汽车产业固然已经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是必然的选择。
但国际市场复杂多样,使用环境、准入条件、法律法规等都需要妥善应对。而且,中国汽车在品牌影响力、服务和售后等方面总体较为薄弱,要赢得客户的信任并不容易。
90年代末,中国摩托车开始进军被日本品牌垄断的东南亚市场,通过价格战迅速抢占了市场,几乎把日本摩托车赶出了市场。但过度的价格战必然带来质量的下滑,返修率高、小故障多。个别企业甚至完全不顾售后服务,败坏了中国摩托车的形象。
汽车作为最大件的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对品质、服务、售后的要求很高,政府监管也非常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