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湿逸影视在这场已经连续举办了18年的华为盛会中,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发言和媒体问答都是重头戏。今年,华为史无前例的请来了数十家汽车媒体。
在60分钟的个人脱口秀中,徐直军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讲述了华为将持续加大智能汽车部件产业的投资,尤其是自动驾驶软件领域的路径和逻辑。紧接着的问答环节,第一个问题依旧是关于华为造不造车的。
已经从Why、How、What等角度全方位、第N次回答过这一问题徐直军有些无奈,但他还是语气诚恳,态度坚定,声音洪亮,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回忆起了华为不造车的历史,表示这是华为经过多年讨论后的慎重决策。
但作为科技记者最喜欢的企业领导之一,一向以“耿直”著称的徐直军也没有让人失望,现场官方盖章了三家汽车企业,这让其他数十家与华为有深度合作的汽车品牌有些受伤,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其实,徐直军当时说的是:“华为会选择一些伙伴进行深度合作,然后用“inside”的方式支持车企打造其子品牌,真正把面向未来的车做出来。我们现在选了三个伙伴,一个是北汽新能源ARCFOX……跟长安和广汽也有类似的合作。这种合作我们会有所选择,不会太多。”
做所有汽车品牌的零部件供应商,但有选择性的赋能车企,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品牌Logo“HI”印上车,有了这个标识,证明这是华为与伙伴一起共同定义、联合开发,深度合作打造的智能汽车,“不是所有华为提供部件的车都能标上HI的Logo,只有用了我们自动驾驶和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车才可以。”徐直军解释道。
话音落下的五天后,也就是4月17日,华为和ARCFOX(极狐)合作的第一款无人驾驶汽车“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正式发布,基础版预售价38.89万,高阶版42.99万。
在合资品牌大行其道的中国市场,双方将名字共同印上车尾并非新鲜事,但这是第一次,一个科技企业跨圈深度参与造车。以我之名,冠你之姓,始终“不造车”的华为将自己的HI Logo印上汽车,以品牌背书的方式给出了高科技的保证。
也许,徐直军还有一句没有宣之于口的广告语是:买车,请认准Huawei Inside。
在这条7分27秒的视频中,华为展现出了真正的自动驾驶技术,红绿灯启停、无保护左转、避让路口车辆、礼让行人……在一台今年即将量产的汽车产品上看到行云流水的自动驾驶过程,令车迷们感到兴奋,想象中的未来似乎已经近在咫尺。
是骡子是马还是要拉出来溜溜,屏幕之外,华为在位于金桥区的上海研究所附近设置了自动驾驶道路体验。
徐直军在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就曾经预告过,上海车展期间,“华为inside”合作模式的汽车会在车辆密集的市区提供自动驾驶体验。“我们的团队告诉我:他们是做得最好的,能够做到在市区1000公里无干预的自动驾驶,这比特斯拉好多了。”
车展期间,SoCar创始人&CEO张晓亮特意找熟人带路,体验了华为的全套自动驾驶技术,他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记者,22公里的开放式路段,没有任何保护,自己大概在车子里大概坐了35分钟,全程没有人接管,也没有感到一丝危险。
“大概过了20个左右的十字路口,直行、左转、右转、出辅路右转等路况都有出现,行程中有出现避让和抢行、爬坡的时候视觉距离变短了,会主动减速;再比如说,左转进入待驶区后,能够准确停在第一辆车的位置上。”张晓亮感慨,“这都是开车的逻辑,(华为)很多东西都做到了。”
至于华为和特斯拉技术的孰强孰弱,他表示还没有发言权,“特斯拉北美beta版我只看过视频,不好对比,但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动驾驶未来的到来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得多,以前觉得很远,现在近在眼前。”
在车展前投下的这颗重磅炸弹,令华为成为整个车展期间的热门话题。在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围绕特斯拉曾引发过一波到底是鲶鱼还是鲨鱼的讨论,现在轮到了华为。
大陆集团德国ADAS全球负责人Frank Petznick先生就表示,“华为的到来加速了自动驾驶领域的成长,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气象和新鲜血液,推动着我们必须要更加开放,并且要有更大的前瞻性。”
“我们致力于投资自动驾驶软件,目标是实现汽车的无人驾驶,一旦实现,就将颠覆跟汽车相关的几乎所有产业,这也是10年内可见的最具颠覆性的产业变革。”徐直军说。
尽管还没有正式量产,但华为已经展现出了颠覆的可能。“这个视频只是想把阶段性的成果给大家看一下,我相信再经过半年到一年正式商用的时候体验会更好,我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说。
华为自动驾驶视频发布的第二天,无人驾驶板块掀起涨停潮,东风汽车、北汽蓝谷、长安汽车等十多只个股涨停。尽管如此,华为还是输了。特斯拉女车主站上车顶的登高一呼成为当天最大的爆点,热度发酵至今。
深究下来,无论是华为的惊艳亮相还是特斯拉的争议,一切的变化都与智能化有关。在已经确定的未来面前,当里程焦虑逐渐消弭之际,车与车之间的竞争变成一场关于智能化的竞争。智能电动新汽车时代的到来,为一切变化孕育了可能,提供了土壤。
媒体日的前一天,华为以 “专新致智” 为主题举办HI新品发布会,发布了四大技术:全新一代智能驾驶计算平台MDC 810、智能汽车热管理解决方案、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华为八爪鱼”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和高分辨成像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等一系列新技术。
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王军强调,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绝不仅仅只有自动驾驶技术,业务范畴还包括智能座舱、融合传感、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智能网联等。
“我们智能汽车部件业务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2B的业务,但是我们做的产品确实跟最终消费者息息相关,特别是最终消费者的体验,包括最终座舱的体验,包括最终自动驾驶的体验。”
改变往往都在一瞬间发生,但为了这一瞬间的惊艳亮相,华为已经准备了数载,将智能汽车部件业务视为华为的长期战略机会点。目前,华为研发团队超过5000人,分布在欧洲、日本和中国各地的研发中心。今年一年,华为还准备在这条赛道上再投入10亿美元用于研发。
智能汽车时代,最前沿的技术需求,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电控、车云,都涉及到大量软件和算法。此前在无线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积累的大量软件、算法的人才与经验是华为腾飞的基础。
“华为公司不像大家看的那样,车BU就是车BU、消费者BG就是消费者BG,ICT就是ICT,我们的能力都是复用的。华为有一个2012实验室,我们通过一个技术平台把大家的能力能够共享复用。最终面向客户的组织,把我们的产品做好,能够大家互相循环迭代,共同进步。”王军说。
一个众所周知的行业潜规则是,车展展馆的布局是十分有讲究的,每间展馆内的主要参展商至少咖位相同,实力相当,就好像奔驰和众泰永远不会出现在同一间屋子里。
华为选择了上海国际会展中心的7.1展馆,对面是百年汽车巨头宝马,左边是“老乡”比亚迪,右边是深度合作的“Arcfox”,再隔壁是以“买买买”著称的土豪恒驰,更远的还有在资本市场春风得意的新势力两大巨头蔚来和小鹏。
有豪华品牌的领导者,有新汽车的代表,也有不差钱的新新造车,他们中有华为的客户,也有华为的潜在客户。“现在可以说我们跟全世界所有的车企基本上都有了业务零部件的合作。我们所有零部件也都有了上车的计划、商用的计划。”王军不无自豪的说。
数家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也相继宣布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从零部件供应商,到“HI”标上车,到提供渠道支持,华为正在渗透汽车全产业链的方方面面。
第一是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到系统为客户提供全栈解决方案,在车身打上HI标。“采用这种Huawei Inside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1个智能汽车数字化架构、3个操作系统和3个域控制器,以及5大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和30多个智能化部件全部用进去,车厂具备整车定义、造型,还有整车的制造能力,双方强强联合,能够真正打造出一部好车出来。”
第二种是采用传统的Tier1、Tier2的零部件供应模式,即华为一直强调的,只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我们更多的是这样的客户,包括跟很多新势力也有合作,我们不排斥任何一个造车企业,希望全部都跟我们合作,我们跟他们没有竞争。”王军再次强调。
第三种模式是向主机厂提供平台化支持,包括车控、智能驾驶、座舱等多种域控制器,及鸿蒙生态等技术和产品平台提供给主机厂。
新的模式也在开发之中。从去年开始,华为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车控三个方面之外打造iDVP平台,i是智能,D是数字、V是汽车、P是平台,即智能数字汽车平台。
“我们发现如果要真正实现软件定义汽车,令汽车能够像计算机一样持续不断的迭代升级,硬件即插即用,需要一套完整的整车架构平台。这个平台我们正在和客户紧密合作,包括奇瑞已经在iDVP上定点华为了。”王军说。
从2019年首次以汽车增量部件核心供应商的身份参加上海车展,到今年仅仅两年。两年时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送往,一批造车新势力出局,另一批科技巨头入场,汽车产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喊着“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一辆车”的华为存在感越来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