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花楹“生活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2017年6月7日,江苏考生拿到了这道高考作文题,彼时的王越峰在考场中答题的时候,他未曾想到,
大一入学那天,一位学长,也是王越峰的宿舍指导员来到新生宿舍向他们介绍大学生活,其中就谈到了智能车。之后,在学科3号楼智能车实验室,学长带领他们参观并示范了智能车的操作流程。当王越峰得知这位学长参加过多次智能车竞赛,毕业设计做的也是智能车,还曾带着自己的队伍冲进了国赛,他就被智能车深深吸引了。“在他的介绍下,我第一次了解到了智能车,并开始对它产生了兴趣”。就这样,智能车第一次进入了王越峰的视野,也丰富和点亮了他之后的大学生活。
如果说,王越峰和智能车的不期而遇是靠运气,那么他从技术小白到智能车少年的成长之路,靠的一定是实力。
打牢学科基础是参与竞赛的前提,王越峰深知这一点。大一大二他综测排名专业第一,优秀的成绩成为了他进入各种学科竞赛的入场券,获得了高等数学竞赛二等奖和物理力学竞赛三等奖。之后,他的竞赛生涯从此开启。
大二下学期开学,王越峰正式进入实验室,开始准备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和其他人一样,第一次参加智能车比赛的他很紧张——实验室和现场的赛道情况不同,没有任何经验,不明白该如何处理。当时的他一味想着让小车跑得更快,对于减速的操作十分不解:“为什么要减速啊?我们调一调参数,让小车跑得更快一点,不是更好吗?”然而,一味加速,智能车跑得并不好。后来,他们意识到遇到状况要减速,先取得一个保守的的成绩,再去考虑加速。“速度快,熄灭小灯的时间不一定就是短的,某种程度上减速可以把问题处理得更好。”
要看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就不能让小车跑起来,小车运动时得到的屏幕显示图像会影响到小车的运算速率,于是王越峰便用手推着小车前进来采集数据,处理得出赛道的中线。代码写好了,而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小车跑起来会呈蛇形;不同赛道小车与地面的摩擦力不同;同一个赛道还可能出现“隔夜车”现象——前一天小车在赛道上能够很好的行驶,隔了一个晚上,小车跑起来完全变了样;当阳光打在赛道上时,小车摄像头反馈得到的图像是一片空白……要解决这些问题,他必须尝试很多控制算法,比如模糊控制,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会有一个误差,他要不断改写代码纠正它,使其达到目标,让小车具有普适性,“要让小车在任何地方都能跑,这是最难的”。解决这些问题后,他们最终获得了华东赛区信标组二等奖。
比赛一个接一个,考验着王越峰的耐力,也激发了他的更多潜力。今年4月份一开学,王越峰所在团队就正式进入备赛状态。7月份,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组委会公布了赛道。在智能车双车接力组中,花时间最多、失败最多的是让小车选择路线进入两个圆环。小车进入圆环失败,会被加时罚30秒,对于一场毫秒必争的比赛而言,这是致命的。所以在处理圆环问题的同时,他把直道元素做特殊处理,做到速度翻倍,节省了时间。“我们既然知道了赛道是怎样的,就可以多练习一下。”
8月26日,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双车接力组决赛现场,在交接机构的设计中,王越峰他们拿出了“杀手锏”。
发球装置使用电磁铁,接球装置使用粘鼠板,小球外面用海绵包裹——该方案具有快速交接、高稳定性、高接球率的优点。车库出发、直行进环,绕弯环岛、冲上坡道、停车入库,在50米长的赛道中,长25cm、宽24cm、高20cm的三轮车带着小球到达接力区,推动并把球传给长28cm、宽24cm、高20cm的四轮车,与此同时三轮车接收信号,电磁铁松掉,并且停车,一切都在电光火石之间!“总用时16.8秒!”他所在的团队击败40多支参赛队伍,拿到了第二名!
他们在全国总决赛上成功击败清华、上海交大等强校。这三年间,王越峰跟着智能车一起历练、成长。
而如今,他是智能车实验室负责人,并担任实验室单片机的教学工作。他还是学术科技类社团——智能车社团的第一任社长,负责社团的成立、宣传、招新活动。从受益者到见证者,再到传承人,他觉得自己很幸运。
在今年的国家奖学金公开展示会答辩舞台上,王越峰说,“智能车成了我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我的知心伙伴,看着小车在赛场上奔跑的姿势,我仿佛寻找到了自己。”
人生如赛场,即使要熬到凌晨五点,他也依旧会乐此不疲;赛场如人生,不确定性永远都有,难的是跑完全程的心。
南信大学科3号楼80平米的智能车实验室里,王越峰还在不断测试电路板,处理摄影图像,编写控制算法,调试智能车。
最关注|中国气象服务协会2020年会暨第二届气象产业(中国气象谷)发展大会在我校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