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宏博回顾2022年,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来说,无疑是市场和技术双双爆发的一年。撇开市场表现火爆与繁荣不谈,单看技术革新层面,无论是在纯电还是混动车型领域,不管是前瞻课题的技术研发还是实用体验的技术优化,近一年内都有着极具代表性与市场价值的技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诞生。
因为2022年在愈发成熟市场中,经历过激烈的大浪淘沙,那些依旧活跃在新能源市场,具备强大品牌与技术实力的新能源车企们都开始思考品牌发展的长远路线,优化资本、市场、消费者三方间更健康的关系。
随着各家车企对于工艺、技术、研发端的投入加大,许多未曾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新思路、新方法也就逐渐成为各自的技术化标签,为消费者们所牢记。其中自然也不乏对于新能源领域拥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
CTC的全称是Cell-to-Chassis,直译便是从电池到底盘。相比于统CTM(电池到模组)和CTP(电池到封装),CTC改变改变了传统新能源车搬运电池的结构逻辑,转而将电池作为车身结构的一部分参与支撑乘员舱、提供安全和刚性支持。虽然争议不断,但不得不说CTC对于用户和车企而言都有不少的好处。
老观众都知道,我们关于电池包能量、重量和车辆续航之间已经有过许多讨论,核心议题便是在于在CTP结构下,大电池对于续航的正向意义会随着电池包附加的大重量而减弱,容易到达续航里程提升的瓶颈。
而CTC模式则取消了电池包的封装、车身结构中的预留位置以及周边的防护结构,把电池与车身融为一体。这样不仅节约了CTP中电池封装与部分车身结构的重量,释放出的空间能够为更多电芯所填充,配合4680等更加先进的电池,带来更长的续航,取消的座舱地板和部分横梁也让更大的车内头部空间变为可能。而对于车企而言,则可以大幅度减少生产时间和成本,也就意味着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当然,CTC带来维保成本的增加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CTC以及日后可能成为主流的滑板底盘为新能源车型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现阶段或许就是人们抛开传统汽车结构设计思路转向全新结构逻辑的关键节点。
一体式冲压技术,即通过单次的高强度冲压将单块原料加工为一个完整的部件。这样的工艺不仅提高了零部件的加工和装配效率,更能极大改善原材料的利用率。因此,一体式压铸也成为了各大品牌广泛应用于车身覆盖件加工的成熟技术。最常见的应用便是在车门、机盖以及翼子板的生产上。
近一年中,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在白车身上应用一体化车身压铸技术,参与前后副车架的加工。在宣传端,我们时常能看见声称一体化压铸部件拥有更高强度以及更强安全性的论调。但如果我们从技术角度去论证,就能发现无论是在强度还是安全性层面,一体化压铸部件相比焊接部件都没有明显的优势。
究其原因,则是由于能够进行一体化压铸加工的材料,比如说铝,需要具备柔性更大、更易加工的特征,而这也就相应的降低了强度与刚性的指标;而不同于焊接件能够在碰撞发生时通过断裂吸收能量,一体化压铸部件仅能通过溃缩与形变实现能量传递,且形变有可能会侵占乘员舱带来二次伤害。
但是一体化压铸的优点也是无法忽视的,比如更高的生产效率,零件数目从数十减少至个位。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更简单的结构也意味着更低的车重,对于续航里程的提升以及驾驶质感的改善同样至关重要。
因此,现阶段最合适的做法便是以合理、适当比例地结合一体化冲压结构与焊接结构,在保障车身强度的同时带来成本和产品力的最佳权衡,而这也是大部分已经应用了一体化车身压铸技术的品牌正在采用的路线。
要是以上几个领域对于大部分用户的感知程度还不够高,那么处于内卷重灾区的智能驾驶路线大家一定有所耳闻。
回想智能驾驶爆发刚刚萌芽之时,人们讨论的还是激光雷达的成本较高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普及,而今年发布的新车却都毫无例外,以堪称豪华的激光雷达硬件体系武装了自己的智驾系统。技术进步对于过去的无情打脸,每次看到都觉得颇有意思。
过去,人们想要依托高精地图辅以单车感知完成高阶的自动驾驶,但庞大繁杂的数据成本以及愈发增长的市场需求仿佛都在说明,与其等待高精地图的出现,基于大量实际场景数据采集的AI深度学习,才是现阶段智能驾驶发展的更好路径。
当然,这也是自动驾驶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我们可以看到市场占有率更高的品牌,依托庞大的实际场景数据收集,仅仅通过纯视觉算法完成高阶智能驾驶,甚至能够超越精度更高的激光雷达。而渗透率较低的品牌则只能通过模拟训练对应六到七成的驾车场景,而对于只有在日常驾驶中才可能碰到的其余Corner Cases,则完全缺乏应对能力。而这,也是许多智驾系统会在看似简单的情况下发生事故的原因。
不过这也很好理解,毕竟AI就像人一样,看得多自然才能学的多。因此现阶段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 AI最成熟的一天永远是明天,而看似遥远的高精地图也终究会在未来的某天到来,那时候再选择相信智能驾驶,或许也并不迟。
正如一开始所说,2022年的新能源车技术发展除了以上这些对于未知领域的路线拓展之外,扎根于实用领域的技术迭代也亮点颇多。而后者,则是消费者们最为关心也是最乐于看到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混合动力领域。
2022年能被称作新能源元年,与混动车型的爆发式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22年10月,国内新能源市场依旧获得了全盘大幅增长,新能源车总销量44.72万辆,同比增长52.79%:其中纯电销量32.08万辆,同比上升35.49%;插电混动销量10.18万辆,同比上升123.19%;增程式销量2.46万辆,同比上升137.84%。
以前,在人们的印象中混动系统几乎能与日系企业画等号。诚然,基于行星齿轮结构的混动架构在燃油经济性层面有着极其优质的表现,但在经过多年市场验证后,其较高的价格以及动力性的短板也变得愈加突出。反观能够兼具动力性能以及油耗表现的混动系统,则大多来自欧美豪华品牌,价格并不亲民。
而随着2022年前后多个自主品牌研发的混动架构的出现,打破了这样的局面。包括雷神混动在内,多个自主品牌的技术架构将增程与混联两种主流混动架构的潜能尽数展现。
依托于燃油时代对于内燃机性能与效率提升方面的技术积累,以及纯电时代到来后在三电产业链上的领先,百花齐放的自主混动架构们已经能够轻松达到在极低油耗的情况下实现远超同级燃油车的性能表现。
以搭载了雷神架构的领克09 EM-P为例,纵观中大型SUV领域,拥有超过300匹以上马力以及6秒以内零百加速时间的燃油车型,无非都是来自国外豪华品牌的高性能车。但领克09 EM-P却能够在拥有以上性能数据的前提下还保持着1L不到的百公里油耗水平(满电状态下),大幅降低了高性能车型的拥有门槛与使用成本。而这,也绝对是大部分国内消费者乐于看到的。
行星齿轮,这个常用在自动变速箱中的结构再被应用于混动系统之后,其对于功率分流形式的创新程度,对混动架构的发展无疑具有巨大的推进意义。但正如之前所说,随着用户与市场需求的发展,无法提供齿比变化、在驾驶感受上表现单一的功率分流模式,注定无法满足更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而在近两年内出现的混动系统专用变速器,就在传统行星齿轮的思路上进一步深化,补全了行星齿轮结构单速动力输出弱的短板。
来自雷神动力的DHT Pro变速箱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为世界上首个量产的拥有三挡变速结构的混动专用变速器,DHT Pro在利用行星齿轮结构优势的前提下,在传动链路上加入了三挡变速结构,带来更稳定强劲动力的同时,也能带来更多的驾驶乐趣。
技术爆发永远不会停下脚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伟大的技术诞生。而中国的混动技术,也会在这条路上不竭探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