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一班2小说而到了智能化汽车时代,车企越来越卷,别人没的我得有,别人有的我更精,于是汽车的智能配置越来越丰富,但其中也不乏噱头大于实际的鸡肋功能。比如,远未成熟的自动泊车,不提现实场景中有没有那么多标准的停车位,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停车位,等待汽车自动停进去的时间,车主怕不是早就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了。
自动驾驶发展了那么多年,到如今L2辅助驾驶已经大规模地在量产车上普及。但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很多辅助驾驶功能还是不好用,消费者也不信任这些功能,甚至很多人从来没有打开过车道保持、偏离预警等功能。
车载娱乐系统更是“智能冗余”的重灾区,在车上玩游戏、卡拉OK、享受家庭影院……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汽车还是一个通勤工具,这些完全娱乐化的功能更多是一种浅尝辄止,体验过一次,就很少再使用了。
要知道,这些冗余的功能中,很多是需要消费者真正买单的,厂家画的大饼和实际体验如果差异过大,会激发起消费者的逆反心理。
那么,现阶段,消费者到底需要一辆什么样的智能汽车?有人认为有自动驾驶功能就是智能汽车,有人认为车机做的和手机差不多就是智能汽车,也有人认为能联网的就是智能汽车……我们来看看关于智能汽车,相对权威的定义。
国家发改委牵头11部委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到,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的《中国汽车基础软件发展白皮书2.0》中,对智能汽车的定义是:智能汽车由单车智能与车联网组成,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信息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车内网、车外网、车际网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信息共享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协同控制功能,与智能公路与辅助设施共同组成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智能出行系统。
可以看到,智能汽车“智能”属性几大维度包括车联网、自动驾驶、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这些元素构成了智能汽车基本形态。不难发现,现阶段厂商有些太注重智能座舱的娱乐功能了,有些甚至是强加给消费者的,而远未成熟的驾驶辅助、部分人机交互功能也一股脑地加入汽车的配置单里。
从这个话题延伸开去,近几年逐渐被车企抛弃的实体按键,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怀念。许多车企觉得大屏、全触摸屏就是科技感,但许多消费者的感受是:实体按键可以盲操作,不用眼神脱离正前方,也能得到触感上的反馈。如果车上所有的功能都是通过触摸屏操作,极有可能导致驾驶员的精力被过多分散,引发安全隐患。
当然,也已经有车企注意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配置未必符合消费者的诉求。长城汽车就曾表示,根据数据分析,长城汽车会定期强化用户喜欢的那部分功能,经常不使用的功能,也会考虑是因为功能入口太复杂,还是这个功能没有产生用户共振,没有解决用户的痛点。对于一些不必要设立的功能,长城汽车建立了取消机制。
电动自行车的例子也值得汽车行业借鉴。艾瑞咨询在《2022年两轮电动车行业白皮书》中指出:“2021年,两轮电动车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品牌生存竞争加剧。未来,在新势力品牌‘鲇鱼’的催动下,国内两轮电动车品牌的竞争将逐渐导向产品智能化竞争以及基于智能两轮电动车的服务生态的竞争。”
这几年电动自行车的智能化竞争比电动汽车还卷,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的道路在比拼。诸如语音交互、NFC解锁、座椅加热、音响系统、联动手机APP等功能,不能说没有作用,但对大部分的电动自行车消费者来说,车辆本身的硬指标,如续驶里程、安全性等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比如,越来越花哨的彩色电子屏幕,在电动自行车的行驶过程中并没有实际的作用,还有可能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厂商一厢情愿的智能化设计,看起来实用,实际体验则纯粹是多余,消费者会这些鸡肋功能买单,只会感觉是平白花了冤枉钱。
除了主打智能的电动自行车品牌小牛、九号等新兴力量,雅迪、绿源、台铃等传统品牌这几年也在探索智能化。但归根结底,最受市场欢迎的还是产品力本身更具竞争力的中低端车型。厂商出于盈利需要,鼓吹各种智能化的配置,所谓
“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但绝大多数消费者最终还是理性占上风,花钱买“智商税”的消费者越来越少。总之,回到真正的智能汽车,应该是靠真正好用的驾驶辅助、人机交互的功能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而不是仅仅做做娱乐系统上的表面功夫,把手机、家电等领域的功能生搬到汽车上。当然,这还有待算法、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厂商也需更贴近用户的实际体验,否则技术的进步只会事倍功半。
【封面故事】ACTC何以实现创新且可持续的技术赋能?访ACTC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中心副总经理Timo Huber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