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宝宝旅游网一战之后,如何做出不同于欧洲的美国现代艺术这个问题,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除了艺术家们本身,赞助人也对推动艺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美国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姓氏不得不提,那就是惠特尼。
葛楚·范德伯尔特(惠特尼女士未婚前的名字)出生于纽约声名显赫的范德伯尔特家族,1896年,21岁的葛楚嫁给了富有的哈利·佩恩·惠特尼。葛楚从小有艺术天赋,尤其是对雕塑艺术感兴趣。
二十世纪初,美国新锐的艺术家在美国本土不如欧洲艺术家们受市场欢迎,年轻的艺术家常常陷于经济困境。葛楚·惠特尼便资助这些艺术家们,收藏了大量的美国现代艺术。
在1929年,惠特尼夫人,她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提出要捐赠自己收藏的多达700多张美国艺术家的作品。“我们有一仓库的这种东西。”据称,大都会博物馆的主管这样回复她。
虽然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同年落成了,但是它更偏爱展出巴黎学院的作品。惠特尼夫人转而决定开设一个美国艺术专属的博物馆,1931年,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落成了。
惠特尼夫人一直以来都在赞助支持美国艺术的发展。1908年,她开始收藏垃圾桶派艺术家的作品;1913年,她资助了军械库展览会;1917年,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也受到了她的资金支持。从1910s到1920s,她赞助了并且帮助超过400位美国画家开设展览。“为美国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共感又友好的艺术创作环境”是她成立惠特尼博物馆的宗旨。
值得对比一提的是,MoMA所策划的“现代艺术”展,基本上欧洲艺术家的天下。塞尚、高更、修拉、梵高等艺术家是他们眼里的主流。
虽然此时美国艺术家们被MoMA和大都会这样的大型艺术机构忽略,但是因为有个像惠特尼夫人这样的资助者,他们受到了更多的评判和大众的目光,也得到了稳定的市场反馈。美国现代艺术正在缓步向前。
除却和巴黎学院的比拼,美国社会内部的矛盾也日渐激烈。那么怎样做出不同于欧洲的美国现代艺术?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对美国自身独特文化的探索。
20-30年代间,美国种族问题日渐严峻,为了提倡种族荣耀感,自我尊重和美国现代黑人艺术的重要性,一场名为哈莱姆文艺复兴(也叫新黑人运动)的文化运动开始了。
该运动反对吉姆·克劳法(对有色人种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法律),反对充满仇恨的种族歧视,鼓励黑人艺术家去创作来宣扬种族文化遗产。
阿奇博尔德·莫特利描绘的在有色人种隔离法下的芝加哥。他奇妙的用色下,一个多元的充满活力的街角展现在我们眼前。
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多为宣扬自己的非裔身份,对于他们来说,艺术不仅是他们反抗桎梏的工具,更是应该用来庆祝的那杯酒。该运动引起了美国人广泛的对于身份和种族的讨论,是美国现代艺术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笔。
女性艺术家的声音也在30年代愈发强烈。30年代初,美国经历经济上的大萧条,曾经的象征着辉煌的高楼大厦和工业化烟囱在此时代表的是低价被抛售的股票和破产的阴霾。政府机构和女性杂志在此时呼吁:女性应该回归家庭,自主放弃岗位,为了男人作出“牺牲”,以此更好地支持国家的经济状况。
然而与之逆反的是,女性自主表达的声音前所未有地强烈,女性艺术家也层出不穷。到1935年,联邦艺术计划成立,该计划鼓励资助美国艺术家,这其中有41%的艺术家是女性。女性艺术家用她们包含共情的双手,去创作艺术,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多萝西·兰格在大萧条期间拍摄的移民营里的母亲,可以说是在3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摄影纪录作品。兰格在加州的一个移民营里拍摄下这张照片,照片上的母亲以酷似圣母玛利亚的姿势怀抱孩童,目光却充满绝望。这张照片被各大杂志报纸争相豋用,成为了大萧条象征。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现代艺术运动,都对美国相对于欧洲艺术的自卑感有了自我意识。对于非洲裔美国艺术家来说,与白人相比,黑人自卑的根深蒂固更加剧了这种焦虑。而对于女性艺术家来说,女性在大萧条期间被边缘化,更让她们勇于去发声创作。
二十世纪,美国先是经历经济的崛起,城市化工业化的来临使大批乡村青年如同洪水一般涌向城市,到了40年代,先后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金融危机,紧接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美国人面临的是失业、贫穷,甚至战争带来的死亡。美国社会已经不如二十世纪初那样雄心壮志无所畏惧。
一批美国艺术家选择避世对待这一切变化,他们回忆起曾经的美好,回忆起故土的亲切——美国艺术中的地方主义诞生了。他们其中的一部分人,不满纽约艺术圈被引领潮流的商人和金钱左右,也希望美国艺术能甩掉欧洲的束缚。
地方主义的三位中流砥柱是格兰特·伍德,托马斯·哈特·本顿和约翰·史都特·特瑞,他们都来自美国农业发达的中西部,对土地有异于大城市出生的艺术家的感情。他们的作品回归了描绘具象的事物,这些事物往往都和他们故土有直接的联系。
格兰特·伍德的作品美国哥特式,描绘了一对爱荷华农夫夫妇,站在一座典型的美国乡村小别墅跟前。
伍德的这幅作品真实又精细到了极致,人物皮肤和衣物的质感甚至和十五世纪北方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风格有些许相似。这幅作品前期受到了艺术家家乡爱荷华人民的不满,他们认为人物的表情过于严肃古怪。但伍德自称这幅画本意是宣扬和歌颂,而并非贬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哥特式美国人这幅作品逐渐成为了美国西部拓荒精神的标志性画作。
如果说之前美国的艺术家们对美国文化精神进行探索,颇有所成,我们看到哥特式美国人,想到的会是美国艺术;那么当五十年代来临,天才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带着他的抽象表现艺术的出现,我们看着他挥毫泼墨的作品会想,这是世界的现代艺术。
杰克逊·波洛克师从地方主义艺术家托马斯·哈特·本顿,他也学着作出过一些类似老师的地方主义作品。1947年,他开始尝试墨滴画。他将颜料滴,洒,泼,在画布上,这种作画方法也被称作为“行动绘画”。“我想画出人的内心。”波洛克这样说。
创造“行动绘画”一词的哈罗德·罗森博格在观看了波洛克作画的视频之后还这样评价:“他如同一位进入竞技场的角斗士。”
二战后的美国在物质上尤其富余,但是随之而来的冷战又让美国社会变得焦虑。波洛克的作品充满了力量,但同时也有一丝混乱的局促,这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物质丰富但又心灵不安的美国人的共鸣。
评论家们将他与马克·罗斯科,威廉·德·库宁等美国抽象表现艺术家,合称为“纽约学院”——这一称呼有意识地与巴黎学院相对,这也是历史上,美国本土诞生的艺术家第一次可以与曾经光辉无限的巴黎学院分庭伉礼。
这是美国艺术的胜利。评论家们纷纷发出这样的声音。自此,美国现当代艺术跟前再无阻碍,美国艺术家们曾经低于欧洲艺术一等的自卑感也逐渐消除。随之而来的是以纽约为中心的世界艺术舞台,和不断创新,被推翻,不断再创新的美国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