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叶斌父亲种庄稼、干苦力,辛苦了一辈子,现在车也不贵,是可以买一台车,出门也方便。
难过的是父亲买车的理由。父亲说,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有车了,有的人家里还有两辆车,就咱家没车,觉得有点丢人,人家提起你还总说你在大城市当公务员。
实际上我有车,不过我的车远在千里之外。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距家千里之外的大城市工作,并在这里安家,有车也白搭。与其他家门口停着一台甚至两台车的村民相比,我家门口啥也没有。
因为这个,父亲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毕竟当年我是父母的骄傲,也是村里其他孩子的榜样:我考上了有史以来村里孩子考上的最好的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考上了公务员,在大城市买了房,娶了城里的媳妇。
父亲说了想买车的理由后,我才意识到父母的窘境。那些当年学习远不如我,没读大学,或者读了普通大专的同龄人,一个个家门口都停着一台车,他们父母出门也经常坐车。和他们相比,我父母整天只能骑个电动车来来往往。父亲还提到,现在骑电动车去县城,根本没办法走,现在县城的小车多的不得了,路上都是小车。
第一感觉是父亲买车是出于攀比,买了车可能根本没用,而且车也挺危险的,老人家开,万一出点什么意外(呸呸呸,大过年的)可怎么办好,有没有必要为了面子买一台车?买了还要交不菲的保险费,还要担心安全问题。
第二感觉是我是个不称职的儿子,我曾经是父母的骄傲,父母也曾是村里人羡慕的对象,可是现在我身处千里之外岁月静好,父母却成了村里唯一没车的,而且我也不能经常回去看他们,这些或许都会让他们失落。
本来,如果儿子有车也是可以的,但是我远在千里之外,所以我有车不顶用。从面子上来说,必须要有车停在家门口;从实用上来说,必须要出门时可以带来方便的。
过年前,给村里一位本家的长辈打了个电话问候。长辈可能喝得多了点,有点兴奋,说着说着就聊到了我们这些同龄人的发展。长辈儿子和我同龄,初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了,据说现在自己包工程,发展的也不错,春节开了台不错的车回家。
聊着聊着,长辈说了一句话:我发现啊,你们这一辈的几个人,在外面混的都不差。然后把我们几个人在干啥工作分别点了一下。我回答说是啊,大家都不差。
我本来觉得,这位长辈的意思是,时代在发展,党的政策好,大家都有不错的收入,日子过得都挺好。可后来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挂了电话我才意识到,长辈这可能是在笑话我呢:你当年不是读书好么,不是考了好大学么,可是你看我儿子没怎么读书,现在混得也不比你差。
于是,我不得不陷入了一场攀比。这让我想了两个问题:一是村里人买车是为了攀比么?买车是否超出了消费能力?二是为啥我明明读了好大学,有了好工作,可如今却丝毫没有一点成功的感觉,甚至反而有点惨?
小时候过春节父母带我走亲戚,都是开着农用三轮车,这是那个年代的标配。可如今几乎见不到开着农用三轮车走亲戚的了,要么是电动车,要么是小汽车。
过去骑自行车十几公里去镇上读书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出门买包烟都想开车。过去觉得去趟县里、市里挺远的,现在有了车去县里、市里也就10分钟、30分钟,觉得并没有那么远,所以也会经常去。
加上这几年国家村村通工程,农村的水泥路越来越多,农民出行方便,不像以前买了车也开不到家。现在路好了,很多可买可不买车的也选择买车。这是好事情,说明农村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
标配是好事,但标配也意味着并非适合每一个人,但仍然必须要这么做,这就导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攀比成分在里面。毕竟对于大部分农村青年来说,汽车并非日常交通工具或生产工具,他们中的大部分并不会一直生活在农村,春节过后还是要外出工作,此时汽车就只能停在家里了。停着就停着吧,也没有谁说买了车必须每天开。
如今5-6万就可以买到不错的入门级的新能源汽车,10-15万可以买到不错的油车。现在劳动的价格越来越高,比如去建筑工地打工,只要年轻人肯干,一个工挣3-400,每月收入万把块都不算什么事,这样一年可以挣10-15万,甚至有的技术工种一年挣20多万也正常。
所以总的来看,村里人买车或许有一定攀比成分在里面,但最关键的还是比较实用,而且现在劳动力收入越来越高,买台车对农村青年来说不算什么,他们又不用还房贷,一年挣10万,就可以花10万,这方面来看比我强太多了。
为啥我明明读了好大学,有了好工作,可如今却丝毫没有一点成功的感觉,甚至反而有点惨?
和村里的同龄人相比,我竟然有点惨,这是我的切身感受。村里那些没读书、或者读书不如我的同龄人现在主要有3类:
第一类是初中或者高中读完后,跟着开大车的,一开始是给别人做司机,后来自己买车跑运输、或者拉石子,干这一行虽然辛苦,一年挣个30万还是有的。
第二类是打小就没怎么读书的,或者初中没读完就不读了的,这种一般都是在建筑工地干活,前面说了,在建筑工地一年挣10-20万太正常了,如果自己包工程,那一年挣百十万都有可能。
第三类是读了大专或普通本科后,在我们当地县城或者市里工作的,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医生,也有的在国企,可能收入不高,但是胜在离家近、稳定,幸福指数也很高。
收入方面,看起来我收入还不错,但也只能说凑合,何况大城市的房贷压力更是大到离谱,我们家每个月要还房贷1万5,而且一还就是30年,我妈听了心惊肉跳。每个月的收入还了房贷后所剩无几,实际上并不比村里的同龄人高的哪里去,毕竟他们不用还房贷,就算还也远没有我高。
幸福感方面,我在大城市生活的挺幸福的,可是在对父母尽孝方面我觉得非常内疚,因为离家太远,一年最多回去看一次父母。
一来回去交通费不便宜。不管高铁还是飞机,往返一次交通费单人要2000左右,我们一家四口回去一次差不多要1万,而且到了还要租车,要不然去串亲访友真的不方便,开车回去路上往返需要4天,油费、高速费、住宿费加起来也不便宜。
二来真的没有时间回去。这么远回去,起码要待上3-4天,再加上往返的3-4天,就要一周以上时间,大家都是打一份工,哪里能总是请这么多假期,于是只能趁国庆或者春节回去。
从这方面来说,对父母的亏欠太多,因为儿子孙子都不在身边,家里只有父母俩人,和周边邻居家的热闹相比,我可以想象到家里那种冷清和父母的寂寞。
有人说,你在大城市为你的下一代打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这也是自欺欺人,下一代如何,关键还是看他们自己高考考的怎么样。如果我那些留在县城、村里的同龄人的下一代高考考上了高大学,而我的孩子高考考上了个普通大专,你说谁更有前途?而且我并不觉得大城市的孩子考上好大学的几率更高,大城市上个高中都要经过激烈竞争。
一是该不该让我父亲买车,不管是我出钱还是父亲自己出钱,我买车是出于攀比么?
二是为啥我觉得我在村里有点不如意的感觉了?这是真的还是我的幻觉?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文/夏天说法,公职律师,分享热点话题、案件法律分析,欢迎大家点赞支持,感兴趣欢迎关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