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烁和王珂火拼案中国的汽车产销总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这自然是国家工业发展层面的宏大叙事,而
作为一个40年前的“自行车王国”,这些年间中国的轿车产业究竟发生了什么?近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轿车史:四十年亲历》一书充满感情地回答了这一问题,讲述了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汽车于19世纪80年代出现在世界上,在各工业大国中,中国进入汽车时代最晚,进程却最快。我国尝试引进合资生产轿车,刚满40年;决策建立轿车工业,只有三十多年;政府认可轿车进入家庭,刚刚二十多个年头。
在中国轿车界,如果说谁能够做到如此贴近地叙事,把一个个瞬间凝固成永恒,我想非本书作者李安定莫属。李安定曾任新华社国内部经济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自1980年起见证并报道中国汽车业40余年,被业内誉为“汽车媒体第一人”。
亲历是本书的一个重要标签。正如作者所说:“我记者生涯的起点,正好和中国轿车创业的起点重合。我亲历并见证了中国轿车发展的诸多节点,乃至整个过程。四十多年不间断地参与中国轿车业的发展历程,我得以从一个类似航拍的独特视角,了解到外人难以获悉的真相。时过境迁,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复制我的幸运。”
同时,作者并非仅仅旁观,他也是这段历史的当事人。李安定从1989年开始就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公开呼吁轿车进入家庭,并为初创中的中国车企出谋划策。
本书以编年史和一章一个主题的结构,记述了不同时期的载体——事件、企业、人物的故事,构成一部“身在其中”的中国轿车史,力求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全景构架,还原真相,畅所欲言,没有官方史写作者所面临的平衡和羁绊。
思考贯穿了本书始终,这里既有当时人们的思考,也有作者如今的反思。这些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后在更高的层面进行总结,也值得当下很多产业学习借鉴。
在中国,决策和主管部门的高瞻远瞩成全了轿车产业从无到有的高速发展,但掣肘和失误也带来一次次曲折。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纠结贯穿于中国轿车业起落的全过程。是抓住开放的机遇,还是拥抱全球化?在合资企业中,是钩心斗角,同床异梦,还是合作共赢,生成本土技术和开发能力?是高筑国企的围墙,扼杀民营草根对手,还是放开“准入”门槛,给自主品牌生存与竞争的权利?是满足于在入世谈判中为中国汽车争一个“幼稚产业”的保护地位,还是按照世贸规则,鼓励中国品牌在“与狼共舞”中成为强者?是全面跟踪新能源领先技术,在学习中寻求突破,还是大轰大嗡,搞自欺欺人的“弯道超车”?……
作者也对轿车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不多见的社会学思考。轿车是什么?在中国,是成百倍提升出行距离的“飞毛腿”,是社会财富滚滚而来的流水线,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曾是污染和拥堵的罪魁祸首,还是引领全球的希望,是中国品牌自主创新的体现。每个说法似乎都言之成理,也令人感到并不简单。
去年12月8日,《中国轿车史:四十年亲历》一书在北京汽车博物馆举行了发布会。发布会的标题是“身在其中的轿车史”,这个“身在其中”既可以说是物理上的“身在轿车其中”,也可以说是精神上的“身在历史其中”。这句话说到了每个人的心坎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亲历者。当然,我与别人不同,更是这本书十余年出版之路的亲历者。
在发布会致辞中,我讲到了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十几年前,我还是翩翩少年时,忽然接到了李老师的投稿。那时中国汽车的产销量刚刚走上世界之巅,捧读之下,激情澎湃,我便决心接受书稿并把它做好。当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一本书很受热捧,那就是王军的《城记》,讲述的是北京城的历史,于是我便出主意把此书叫作《车记》,带着一股文艺范儿,也受到了李老师的认可。
我们对书稿内容和图片选择反复推敲,多次改写,美编蔡立国老师也对图书设计格外在意,我们三个人在美编室见证了本书每一个细节的反复修改。作为中国轿车史,封面图片刻意不出现任何厂商的标志,最后选用的图片拍摄自法国米卢斯国家汽车博物馆,有点类似赵汀阳笔下的漫画小人,代表了无面目的芸芸众生。
《车记》于2011年11月出版,讲述的是中国轿车30年的故事,反响极大,多次加印。
随着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的出海热潮,我向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推荐了这本书。他们是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英文科技出版社之一,也算是世界名社。最终是中国轿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李老师细腻生动的文笔打动了他们,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签下了该书的全球英文版权。2019年该书获得“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立项。
为了增强中国故事的可读性,我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请李老师改写全书。《车记》原书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外国人阅读,因此我请李老师从外国读者的角度着想,考虑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将过于细碎的内容删去,并对外国读者陌生的内容加以解释。同时借此机会,我们增补了首版后将近10年的内容,但增加的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概述。
第二件事是我们请了两位美国人做翻译。我还记得最后审定译稿时发现了有不少有趣的“误解”,比如将这辆车“很皮实”翻译成英语这辆车的“皮子很结实”。但无论如何,他们英语的表述非常地道,读起来流畅而吸引人。
最终英文版图书《Decoding Chinas Car Industry:40 Years》于2022年1月上市,书名意为“解码中国轿车工业40年”,封面设计非常漂亮。这本书为外国人了解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窗口,也在英文亚马逊上收获了好评。后来我们借助“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又出版了阿拉伯文版的中国轿车史。
来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我始终惦记着《车记》应该出个40年版的中文正式版本,我也为图书重新拟定了一个简洁大气的名字《中国轿车史:四十年亲历》。我希望它是一部正史,希望它易于被检索到,希望它被每一个汽车行业的从业人——从大区领导到4S店销售——细细品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成长中获得动力。于是我请李老师大力增补此书,拿出一个定本来。李老师结合这些年的形势变化和最新材料,修订了前30年的内容,并大篇幅扩增了对最近10年的阐述。新书经过将近一年的打磨最终问世,李老师说:“我写这部中国轿车的历史,似乎是我人生必须要有的一个交代。”
这次的封面同样没有出现汽车特写,我选择的是气势恢宏的立交桥上的不息车流。我想这代表着,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变革。几十年间,汽车产业最终从一个计划经济的“活样板”,蜕变为中国最具市场化特色的支柱产业,即使在全球金融海啸最激荡的时刻,也那么给中国经济争光露脸。
中国汽车产业值得有人为其树碑立传,中国汽车人的艰苦奋斗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