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休闲会所sis001、执行器等设备来完成对车辆的自主控制与导航的车辆。无人驾驶车辆因其高效、降低交通事故风险、节约能源和环保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据相关数据显示,由于疫情的原因,中国的无人车市场在2020年出现了大幅下降,跌至85亿元。不过,随着疫情防控与经济复苏的逐步深入,加上政策与科技的进步,中国无人车市场在2021年迎来了复苏达到100.4亿元,而在2022年已达108.5亿元,中国无人车市场规模预计在2023年全年将突破120亿元。中国有望在2025年左右实现大规模的无人驾驶工业。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的增长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近几年,国家及各地相继制定了多项政策与计划,以鼓励、扶持无人驾驶车辆的研究与试验。比如,在2020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 ITS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与指南。202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十四五”规划》。另外,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无人驾驶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无人驾驶车辆涉及到传感器、人工智能、车路协同、云计算等多个学科,其技术创新与突破将推动我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比如,传感器的性能与精度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算法与计算能力持续优化;车路协作相关标准与体系日趋完善;云计算运行速率与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以上研究成果为无人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交通拥堵、污染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无人驾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新兴交通模式,符合社会对“绿色、安全”的要求。与此同时,在消费者对智能化、个性化、便利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无人驾驶车辆还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选择与体验,从而获得消费者的兴趣与信赖。
根据相关资料,无人驾驶车辆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公交到网约,无人驾驶车辆正在推动城市交通朝着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说:
一是乘用车自动驾驶正在由L2向L3过渡。L2级自动驾驶意味着车辆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完成一定的自动驾驶,例如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但仍然要求驾驶员随时进行监测与干预。L3级无人驾驶是一种能够在特殊环境下完成自动驾驶。例如:高速公路上的自动驾驶。但在应急状态下,驾驶员仍然需要进行自主驾驶。据统计 ,2021年中国在售新车L2和L3的渗透率分别为35%和9%,2022年达到51%和20%。随着硬件平台和软件算法逐步成熟,新车搭载L2功能正在逐渐成为标配,而L3功能也开始出现在部分高端品牌和新能源汽车上。预计2023年,中国将有更多的乘用车实现L3级别甚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二是商用车自动驾驶已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商务车是一种以载货和载客为主的交通工具,例如货车,客车,的士等。商用车对于价格的敏感性降低, B端用户支付意愿更高,再加上场景化交通的复杂性和政策的鼓励和开放,使其具备了更好的可落地性。目前,中国已经有很多公司在商用车无人驾驶方面进行了试验与试运行,其中包括无人配送、无人环卫、无人出租车等。比如:
(1)京东物流已于2020年年底在北京,成都,西安三个城市进行试运行,实现了从仓储到终端的全过程无人化。
(2)深圳市环境保护局于2021年3月在深圳市南山区开展了“无人清扫”工程,并在此基础上配置10台“无人清扫车”,开展“清扫、收集”等任务。
(3)滴滴出行于2021年四月在上海正式推出了一款无人驾驶的无人车业务,用户只需在滴滴软件上进行预定即可。
三是公共交通自动驾驶正在探索多元化模式。公交,地铁,轻轨,公交,地铁,地铁等,都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公交无人驾驶能够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安全性,满足用户多样化出行需求,是未来无人驾驶车辆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已经在多个城市或企业进行了无人公交、无人轨道交通、无人轨道交通等不同类型的公交无人驾驶系统进行了实验与示范。比如:
(1)北京市于2020年12月在亦庄开通了中国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线路——亦庄线级别的全自动运行。(2)成都市于2021年1月在
天府新区开通了中国首条无人驾驶轻轨线路——天府绿道,实现了L3级别的条件自动运行。(3)上海市于2021年2月在
无人驾驶车辆作为一种新兴的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与此同时,无人驾驶车辆的发展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问题,这就要求全产业链的所有人一起努力,加大创新与协作,促进无人驾驶车辆规范化、标准化。具体来说:
尽管无人驾驶技术已有较大发展,但仍面临许多技术瓶颈与困难。比如,目前的传感器在价格、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的降低和改进;人工智能的决策水平还不够高,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与提高;我国关于车路协同的相关标准与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协调与改进;在计算速率和安全方面,云计算还面临着一些问题,还有待加强和保证。
当前,中国对无人驾驶机动车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不明晰,存在着立法上的空白。比如,在无人驾驶车辆的准入、上路行驶等方面,相关的标准与程序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与规范化;在我国,无人驾驶机动车的责任与保险的划分与分担尚存在诸多不足,有待于对其进行更多的划分与分担;无人驾驶车辆在采集与使用过程中,其数据与隐息的采集与利用仍存在一定的透明度与安全性问题,仍需加强对其的保障与监管。
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它的发展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问题,既是技术问题,也是人为问题。比如,当无人驾驶车辆遭遇
时,如何作出准确、理性的判断与选择,如何在自己、乘客、行人等各方之间实现利益的平衡,以及如何遵循伦理与法制等方面的问题;无人驾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如何避免受到恶意的攻击,怎样处理网络的失联或者断线,怎样保障车辆的数据与信息的安全性。(四)信任挑战
对无人驾驶车辆的信任程度直接关系到它的推广和消费者的满意度。对无人车辆的信任,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是心理上的问题。比如,无人驾驶车辆能否使用户感到安心,能否给用户带来舒适感与安全感,能否使用户认识到其价值与意义;无人驾驶车辆能否与其它交通参与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
总体来看,未来几年,我国的无人车产业仍将持续成长,但同时也面临技术、法规、安全和诚信等方面的挑战。有专家认为,产业各方应加大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提升无人车辆的性能与可靠性;加速相关法律的制订与改进,并为无人车辆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强化无人车辆的安全管理与保障,提升无人车辆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强化信任培养与推广,促进无人车辆的信任与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