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身为妃中国汽车品牌正加快进入欧洲的步伐。德国慕尼黑车展上,以往认知中的车展主力,像日系、美系、法系、韩系的大部分主机厂,都很难看到。展馆内,除了主场作战的BBA和大众在撑门面外,更多的则是来自中国的车企,他们带来了很多最新的产品,展台也被围的水泄不通。
当然,除了美日韩这些企业参展相对较少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在智能化和新能源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成为了这次车展的主流,而欧洲,作为汽车的故乡当然也不甘人后。因此,中德汽车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从自主创新到全面开放创新,促进中德企业更紧密的商业交流合作,一起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绿色技术和产品,助力中德两国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比亚迪,则更是携比亚迪携海豹、宋PLUS EV冠军版(以比亚迪Seal U名义参展)、元PLUS(海外命名为BYD ATTO 3)、海豚、汉以及腾势D9亮相车展,涵盖了轿车,掀背车、SUV、MPV所有车型,是欧洲市场上少有能在短时间内,同时推出新能源全车系车型的车企。这不仅展现出比亚迪的产品和技术实力,更体现出了比亚迪加快进入欧洲市场的决心和信心。
比亚迪欧洲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舒酉星表示:“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在近一年内已进入了15个欧洲国家,并携手优质本地合作伙伴,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开设了超140家门店,将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和舒适的购车体验。随着全球电动化不断加速,欧洲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比亚迪持续深耕欧洲市场,不断丰富其新能源车型矩阵,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慕尼黑车展上,比亚迪宣布海豹正式在欧洲上市,并提供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50,990欧元(约合人民币40万元)和44,900欧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这样的价格的确比国内的售价高出了很多,既令人感到意外,也让人感到欣喜。意外的是,比亚迪并没有靠降低售价去促进销量,抢占欧洲市场。欣喜的是,比亚迪用品牌和实力,验证了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在欧洲市场的价值。
除了海豹正式在欧洲上市以外,宋PLUS EV冠军版也首次与欧洲消费者见面,并将于不久后在欧洲上市。包括比亚迪旗下豪华品牌腾势汽车也在慕尼黑车展首次向欧洲市场进行展示。目前,比亚迪已上市5款车型,能够为欧洲当地消费者,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多元化产品选择。
其实,早在1998年,比亚迪就开始布局欧洲市场,设立了比亚迪集团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公司,虽然一开始并没有开展汽车业务,但凭借电池等优质的产品和技术,比亚迪欧洲分公司得到了当地市场的认可。去年9月,比亚迪召开新能源乘用车线上发布会,正式向欧洲推出汉、唐及ATTO3(元PLUS)三款车型,新能源汽车业务开始正式进入欧洲市场。目前,比亚迪集团汽车出海,已实现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而欧洲,则是比亚迪重要的战略市场。
毕竟,欧洲的汽车市场发达且成熟,如果能够得到欧洲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则意味着拥有征服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进入欧洲,进入到传统汽车的大本营,与各国众多品牌汽车同场竞技,未来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非常值得关注。
尽管在欧洲市场的表现,还需要时间去验证,但比亚迪的现今的成绩还是有目共睹的。2023年8月9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成为全球第一家达成这一成就的汽车品牌。此外,根据调查公司MarkLines的数据,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全球新车销量同比增长96%至125万辆,销量超过了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首次进入到全球前十名。
中国汽车品牌首次进入全球前十,中国汽车行业历史上首次销量超越合资品牌,汽车界的“双首次”由比亚迪创造。
显然,比亚迪的成功绝非偶然。自成立以来,比亚迪一直坚持“技术为王 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20多年来,在技术自研的道路上,累计投入了上千亿的研发资金。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达142.46亿元,同比增长120.2%,研发投入大幅超过了同期的净利润。
正是这种数十年如一日,对技术产品和新能源战略的坚持,使得比亚迪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鱼池”,逐步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及车规级芯片等新能源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像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易四方四电机独立驱动技术平台等,都是业界举足轻重的重磅技术。包括今年4月,比亚迪发布的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都是颠覆性的创新技术。目前,比亚迪已经拥有11大技术研究院、超9万人的研发团队,并积累了2.8万项全球授权专利。
今年8月28日,比亚迪披露的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2601.24亿元,同比增长72.72%,归母净利润109.54亿元,同比增长204.68%。其中,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人民币2088.2亿元,同比增长91.11%,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达80.28%,盈利能力不容小觑。相信,有“技术+设计”的双轮驱动,有丰沛资金和核心产业链的加持,比亚迪进入欧洲的步伐将会越来越快,并将与更多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胜利会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