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车遭人开13枪【头条】中美人工智能差距多大?ChatGPT席卷全球背后;贝斯特新材料牵头标准 填补国内声学材料领域空白;美国高补贴吸引半导体企业设厂
4.美国提高补贴以吸引半导体企业设厂 2022年超10亿美元补贴多达8次
集微网消息,2023年3月14日,一场“政府、产业、资本”共振的集成电路峰会将在南京浦口区正式开幕。南京浦口区集成电路产业发端于2016年,从零起步经过7年精耕细作,形成了“设计环节有集聚、制造环节有龙头、封测环节有影响、配套环节有支撑”的产业格局,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00余家,2022年实现营收160亿元,百亿级企业实现“零突破”,产业规模保持全市第一。
特别在封测行业,集聚了华天科技、芯德半导体、长晶浦联等一众行业龙头,集群效应凸现。即将开幕的“凝芯聚变 创赢未来”第二届浦口集成电路投资峰会,即聚焦浦口区“有影响”的封测产业链,打造政府、产业与资本“共振”的集智盛会,由一场主题峰会及两场专场对接会组成,层次高、横向协作、垂直对接,以推动产业能级不断跃升。
资本、产业大咖齐聚,共探中国半导体行业投资新趋势、后摩尔时代下的先进封装技术、国产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探索前行等话题。
武岳峰科创创始合伙人潘建岳,元禾璞华创始合伙人刘越,国中资本首席合伙人、董事长施安平,毅达资本合伙人黄韬等将出席。
第二届浦口集成电路投资峰会包括封测企业专场对接会、终端企业专场对接会两大专场对接会,汇聚多方力量,助推产业上下游合作共赢。
封测企业专场对接会,旨在加强封测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融合与创新,推动产业资源与产业集群的深度协同合作。华天科技南京副总经理蒲鸿鸣,云天半导体董事长于大全,通富微电代表,长晶浦联代表,矽邦半导体代表,睿芯峰代表等封测企业大咖将齐聚于此,并期待上下游企业参会,共同发掘市场趋势潜能,共商合作机遇。
终端企业专场对接会,旨在助力产业资本与集成电路企业有效互动,以资本赋能产业,拓宽产业合作渠道,传音等企业投资部门负责人等将出席,并期待有对接资本需求的集成电路企业参会,实现“产金”精准对接。
汇聚政府、产业与资本重要力量,打造深度对接、有机互动、多方共赢的优质生态格局。3月14日,南京浦口集成电路投资峰会虚席以待,敬请入座!
集微网报道(文/王小方)近年来,随着用户对音质体验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搭载扬声器的电子产品日趋多元化和微型化,扬声器后腔虚拟增大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扬声器空间和音质的矛盾,从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其中以N’BASS®为代表的扬声器用吸声材料的价值愈发凸显。凭借突出的性能优势和可靠性,短短数年内,N’BASS®吸声材料不仅迅速被主流安卓旗舰机型全线采用,也在逐步向平板、笔记本、AR/VR设备、TWS耳机、智慧屏及汽车音响等新应用场景拓宽。
然而,在扬声器用吸声材料的应用潜力不断释放之际,一个紧迫的问题随之浮现,那就是欠缺可供遵循的行业标准,给这类先进材料的进一步应用普及带来不小阻力。
作为国内扬声器用吸声材料的核心领导者,贝斯特新材料当仁不让,火速牵头与终端厂商小米、扬声器厂商及声学方案公司瑞声科技、精拓丽音,以及声学胶粘剂的关键供应商德路工业粘合剂以及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一起规范了吸声材料在扬声器中的使用规范,并对材料的可靠性、测试标准和要求、扬声器胶粘剂等材料要求等方面作出规定。
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的迭代升级,功能日益强大,搭载的传感器数量不断增加,影像模组也越来越大。同时,在产品轻薄化、便携式的严格制约下,留给扬声器模组的空间不断压缩。
然而,在整个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用户对视频影像、游戏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更具沉浸感的优质音效需求也随之加强。因此,在多重矛盾的夹击下,如何在有限的后声腔体积条件下保证扬声器的声学质量成为电声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早在十多年前,智能手机已开始在通讯能力之外,寻求更好的音乐播放效果。在彼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下,找到最合适的吸声材料是活性炭。然而,由于活性炭具有导电的物理特性,会干扰手机天线或射频信号,进而导致手机通讯性能的下降;另外活性炭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具有不可逆的吸附,导致其声学活性孔道被堵塞,进而导致手机声学性能的老化。因此,业界一直致力于开发较好满足智能手机用微型扬声器的吸声材料。
一直到几年后N’BASS®材料的出现,其凭借性能和可靠性上的显著优势,迅速获得各大手机厂商的青睐,至今已获主流安卓旗舰机型全线搭载。
N’BASS®是一种纳米超构多孔声学材料,其内部纳米级的孔道经过精细的设计和复杂的工艺处理可以与空气分子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令人称奇的声学增益,同时具有已被产业实际验证的可靠性。
见证了N’BASS®普及应用过程的声学专家、精拓丽音董事长袁世明将N’BASS®材料的优势概括为三大方面。首先,N’BASS®材料对于天线和射频信号几乎无干扰;其次,N’BASS®材料具有优异的吸声特性,特别是低频性能出色;最后,N’BASS®的主体材料是一种无机陶瓷类粉末,十分环保。
随着以N’BASS®为代表的吸声材料应用的不断普及,行业标准欠缺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因此,为了保障产品品质和一致性,提升终端应用的音质效果,对扬声器用吸声材料的规范化应用已成为当下重中之重。
“就当前的市场现状看,市面上仍存在一些仿冒产品,或不合规产品。”瑞声科技马利鹏表示,“建立一套测试体系评估扬声器用吸声材料,可以使其品质管控更加科学,借助标准对产品特性的识别和侦测,能够有效规避一些仿冒和不合规产品在市面上的流动,有利于维护行业和消费者的权益。”
“某些不合格的多孔吸声材料有容易落粉、易吸附环境中的水分和扬声器中的VOCs导致失效等技术瓶颈,会带来微型扬声器的不可逆损伤和音质影响,严重影响声学性能以及器件的长期可靠性,因此制定一套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材料技术标准和规范迫在眉睫。”马利鹏进一步指出。
贝斯特新材料研发副总经理、N’BASS®事业部负责人以及标准起草组组长张磊也提到,作为扬声器内提升音效的重要材料,吸声材料已在这类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但该领域标准的缺失,导致每个扬声器制造厂家对于后声腔的多孔材料的评估和应用方法缺乏共识。“几乎每家的标准都不一样,甚至有的厂家只关心扬声器的初始声学性能,漠视其长期可靠性对终端电子产品的影响。”他表示。
《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从立项到最终完成,前后历时一年,于2022年底正式推出。作为一个多方参与的团体标准,其最大的特点是公开化和透明化。
据张磊介绍,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经不同领域、产业链环节专家的共同深入探讨,将材料语言转化为声学语言,也让标准制定更合理,更符合产业需求,适用面也更加广泛,真正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虚拟后腔增大技术实现了材料科学和电声技术的完美结合,解决了优质音效与空间限制之间的矛盾。《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中对于该技术所对应的吸声材料作了非常清晰的和可量化的定义描述,为业界带来可供遵循的测试标准。”张磊补充道。
依据过往经验,在科技领域中,不少标准由于专业度很高,可能会交给非常窄的应用领域的专家主导,虽然在专业性上能得到保障,但往往导致其适用面过于狭窄。而参与《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制定的成员完全打通了声学产业链,涵盖材料学、声学和结构设计、系统设计、准确测量等各大环节,发挥出强大的交叉互补优势,既保障了标准的可行性,也极有助于拓宽其适用面。
在《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制定过程中,集聚了产业链各大厂商的智慧。小米音频研发经理薛远华表示,在提出建议的时候,小米更多地关注如何将产品性能实现更好的发挥,如何更加贴近消费者的体验,并落实到具体到细节中,小米必须为消费者负责。马利鹏表示,本次团体合作中,瑞声科技在终端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与贝斯特等合作伙伴之间共同协调,并将其转化到标准里面,包括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要求。
“作为扬声器生产厂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豪声电子基于丰富的终端客户经验向贝斯特新材料提出要求和建议,并与其他伙伴一起完善整个规范。对业内厂商而言,可以沿用标准中的一些测量方法及适用手段,不需再做重复性工作,可以有效节省人力成本。对一些材料厂商,即便本身并不了解声学,有了可供遵循的标准,许多具体难题也能迎刃而解。”豪声科技研发总监虎浩月告诉集微网。
在扬声器的制造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粘合剂。在工作条件下,扬声器内部最高温度可达150℃,这会导致一些小分子有机物从粘合剂中挥发,随后进入填装于相对密闭后腔的多孔吸声材料中,严重影响声学性能。由此可见,对于扬声器的声学性能表现,多孔吸声材料与粘合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DELO德路工业粘合剂产品经理Florian Riedl表示,从扬声器用吸声材料的发明开始,DELO就以不损害吸声材料的性能为前提,不断改进粘合剂。然而,在《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推出前,行业缺乏对吸声材料和其他声学材料(如粘合剂)的统一标准,不同扬声器制造商有不同的测试方法和不同基准,且一些制造商只关心最初的声学性能,而忽略了长期可靠性。基于贝斯特在材料开发上的优势,融合DELO带来的可靠的声学胶粘剂的研发经验,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双方强强联手,建立了一种有效、且非常重要的,具有适用性的吸声材料与粘合剂相兼容性测试方法,并已写入标准。
“制造商的人员配备,实验室配置和生产条件各不相同,这也是指定这个标准时的主要挑战。而作为推动者和上游供应商,DELO德路工业粘合剂和贝斯特新材料可以提供相关测试和解决方案。”Florian Riedl进一步指出。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电声器件第一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全球电声器件加工中心,而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材料作为一种国际性的应用,就连国外也没有类似标准,可以说《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填补了这一空白,也有助于提升国内在材料标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我很高兴能看到由贝斯特新材料牵头,联合器件、终端、材料厂商一起制定《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这非常利于行业的规范、良性和有序发展,同时,对技术、产品的尊重也能激发公司后续推动创新、产品迭代的积极性。”曾带领中国团队完成了我国声学领域首个自主提出、具有技术主导性的IEC国际标准《IEC 63034 Microspeakers(微型扬声器)》的项目组组长以及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电声分会秘书长沈勇说道。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的微型化、轻薄化、便携化等需求日益强烈,相应的微型扬声器的尺寸也在变小,给N’BASS®为代表的扬声器用吸声材料带来越来越多的施展机会,可以预见这种材料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多,包括笔记本,平板电脑,蓝牙音响,TWS耳机,VR/AR设备,甚至电动汽车等均有机会采用。
袁世明认为,以N’BASS®为代表的扬声器用多孔吸声材料的应用普及是一个全球化趋势,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在这块的标准都是十分欠缺的,而《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弥补了这一缺失。材料作为基础研究的关键领域,一些关键性原材料也应该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对于从最上游进行的深入研究,标准的制定能带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说《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给材料相关标准的制定树立了典范。
2017年,贝斯特新材料完整继承了N’BASS®虚拟后腔增大技术的专利,开始进行国产化、创新迭代及市场推广。经过材料研发、声学工程师以及客户之间的紧密配合,N’BASS®纳米超构声学材料的性能及产品形态经过多轮迭代,现在已经成为手机旗舰机型的标配。
目前,贝斯特新材料在扬声器用吸声材料领域已占据绝对领导地位,并形成强大的专利布局。一款好材料的推出实属不易,还需要把它运用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作为一家声学材料方案解决公司,贝斯特不仅提供材料,还有提供配套服务,包括众多专业的声音设备和自主声学实验室。
“面向未来发展,贝斯特新材料将和合作伙伴一起继续改进标准,往国标,甚至IEC方向发展。公司还将引入更多专业人员,吸纳更多声音,将标准做得更好,推动更大程度的普及,也希望让中国的电声产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出良好的领导力。”张磊说道。
随着消费类设备及其微型扬声器的尺寸越来越小,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带来了材料升级和工艺难度提升的挑战。同时,由于许多电子产品对成本较为敏感,市场对更具性价比产品的需求旺盛,比如,对旗舰手机而言,更侧重于性能和可靠性要求,而平板电脑和笔记本则更注重性价比。因此,开发满足多元需求的产品阵列,以缩短扬声器生产周期,同时确保长期可靠性已成为接下来的发展趋势。
薛远华表示,《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的推出意味着以N’BASS®为代表的扬声器用多孔吸声材料技术迈上了应用标准化的新台阶,它在移动终端使用进入一个标准化的过程。给终端厂商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且一致性更好的产品,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声音体验,同时,它的应用范围将会有更多延伸方向的可能。
作为一种新兴材料,以N’BASS®为代表的扬声器用多孔吸声材料的优势随着应用的快速普及而获得市场广泛认可,而《微型扬声器用多孔吸声颗粒》标准的推出为其进一步普及扫除了障碍,将会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得到应用,为消费者带来更美妙的听觉享受。
集微网报道(文/陈兴华)ChatGPT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多国同时,在中国也掀起前所未有的舆论热议,同时多家互联网、人工智能及产业链企业均表示将推进类ChatGPT应用和相关AI技术。
然而,国内舆论主要聚焦在ChatGPT使用体验、产业链相关受益方以及对产业变革影响等方面,鲜有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中美人工智能生态竞争差异,中国缘何没有率先创造出ChatGPT,以及应如何利用相关AI技术带来的新机遇赋能国内产业经济发展。
相比之下,主流外媒对这类话题从制度、创新环境和人才竞争等多个层面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分析借鉴。此外,国内行业人士指出,ChatGPT将刺激开启AI经济新时代,推动中国相关数据、算法和算力技术开发建设,对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发展意义非凡。
作为科技产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变革性技术与关键性力量,人工智能未来将深刻影响各国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综合实力对比,甚至重塑世界竞争格局。而经过多年行业发展演变,目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呈现中美两国引领、主要国家激烈竞逐的总体格局。
对于为何ChatGPT这一现象级消费类AI应用没有率先出现在中国,纽约时报、路透社、南华早报、CNBC等国际主流媒体刊文和一些分析师观点均提及“审查制度”,包括中国正寻求加强与美国AI竞争以及技术监督之间的平衡,但审查管制阻碍了科技产业发展。即使中国开发出ChatGPT相关产品,“过多限制、内容监管也可能会阻碍其商业化和进一步创新。”
另一方面,以往基于政府支持及较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曾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后续也因一定程度的无序扩张等因素引致监管。如今,随着国际地缘和产业发展形势演变,如何权衡互联网及AI等科技领域的监管力度和方式已成为国内重要课题。
“任何重要技术方面的产品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制度和整个环境,”斯坦福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学者许成钢表示。他以TikTok的中国版抖音为例,称中国企业未来可能无法再实现此类创新。因为开放的环境一旦没有了,重大创新就很难出现。
对于中国未首先打造出ChatGPT类似产品,产经观察家、IT行业分析师丁少将对集微网表示,在当前宏观经济和产业环境下涉及多重原因,包括创新和文化环境、内容监管,行业企业的资本投入、技术实力以及资源整合和商用落地等多方面。另外,“这类产品推出之前还有很多确保内容安全等前置性工作需要去做,这在中国特别重要。”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这也考验的是国内企业家和投资者的魄力。丁少将指出,“ChatGPT背后AI的数据训练、数据建模和人力投入等成本其实非常高。但基于商业化前景不明朗和自身资源实力等判断,中国公司在这方面投入还有所欠缺,不及微软等巨头公司。”
不过,国外科技媒体Semafor表示,美国进行开放式人工智能研究的传统比中国要长得多,而且并非“只是受利润动机的限制”。OpenAI最初是一家非营利性研究组织,其唯一目的是开发先进的人工智能。从这一角度而言,或许可以引发国内产业界更多思考。
正如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1月在百度Create开发者大会上所言,“芯片卡脖子很要紧,但软件卡脖子其实一样要紧”。需要客观承认的是,ChatGPT在全球多国势如破竹同时,也映衬出中国在AI产业链软硬件关键及底层技术存在的部分差距及相关挑战。
众所周知,ChatGPT是一种由OpenAI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全球还没有能跟ChatGPT抗衡的大模型,业界共识是中美差距在两年以上。“中国必须要有自主基座、应用大模型。由于OpenAI关键模型不开源只给API使用,中国已经是被‘卡脖子’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副教授黄民烈日前对国内媒体表示。
此外,黄民烈还提到,在迭代至GPT-3过程中,OpenAI建立起了真实的用户调用和模型迭代之间的飞轮,以及非常重视真实世界数据的调用和数据对模型的迭代,同时也推动相关生态建立。但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好的公司把数据和模型的飞轮完整转起来。
“从已有资料看,ChatGPT、文心一言都使用了包括底层的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大模型以及最上层的搜索等应用技术。从这四方面,如果说相关技术被‘卡脖子’,芯片可能是一个,既要算得便宜还要算得快,需要至少6纳米芯片,将来还需要更精密的3纳米以下芯片。”中国电信首席专家、美国贝尔实验室院士毕奇日前接受《法制周末》表示。
另据国内外媒体和专家学者均指出,美国的半导体禁令和其他贸易制裁将可能导致中国在最新的人工智能竞赛中处于劣势。由于担心美国进一步制裁,中国大型科技企业已储备足够的先进芯片,但如果无法获得下一代芯片,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受到严重阻碍。
与此同时,顶尖AI人才外流也是重要挑战。根据智库MacroPolo的数据,虽然中国总体培养了大约30%的顶尖AI研究人员,但大多数流失到了美国。纽约时报曾刊文《美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秘密武器:中国人才》指出,在人工智能尖端热门领域,很多来自美国的开创性工作都由华人的智慧推动。这便不难解释美国顶尖AI研究及学术机构、专家学者等不乏华人身影。
尽管ChatGPT的大模型产品当前在全球相对领先,但由于中美在AI大数据、算法、大模型发展路径存在一定程度不同,中国在相关技术产品的发展上也有自身特有优势,其中包括中国产业界在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软件层面具有更好的传统开发实力,以及能够让更多大数据应用积极地与人工智能结合,尤其在如今系统芯片呈现算法固化的特点情况下等。
此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援引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杰弗里·丁(Jeffrey Ding)的话进一步表示,中国可以更好获得中文AI训练材料,并且出于商业目的快速开发新的产品。OpenAI、微软主要是针对英语市场进行优化。相对而言,百度等中国公司并非要占领英语市场,会针对中文领域进行专门优化升级。这其中存在一个真实而独特的优势和机会。
毋庸置疑,ChatGPT的大热也将促进国内数据算法迭代升级、智算中心建设乃至整个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发展。例如以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正在催化新一轮AI算力储备,国内智算中心项目近期密集公布新进展。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可带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和相关科技产业实现数倍级增长。
在ChatGPT刺激推动下,创道投资咨询总经理步日欣表示,“AI如果进一步与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结合,将实质性提高生产力水平,并且有助于缓解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经济问题,从而体现技术最根本的价值。”另据麦肯锡的报告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其每年可为中国经济带来达6000亿美元GDP。
为了释放这一庞大产业价值,中国需要对数据生态、前沿技术、各类人才和商业模式以及标准和法规进一步投资和完善,并利用相关优势应对挑战和“扬长补短”。如对于高性能芯片受制于人,相关专家表示,解决方法包括自研CPU芯片,采用Chiplet或分布式芯片替代。而弯道超车路径之一是,号召各类拥有数据的机构参与预训练及与芯片计算架构公司等深度合作。
对于如何把握AI新技术为国内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丁少将建议称,第一,对发展前沿科技而言,构建开放包容的环境至关重要。第二,国家及社会资本应更加活跃,并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激励和战略支持。第三,推动AI科技创新和各产业发展相融合,让其成为具有商业潜力和前景的新技术和产业,进而成为各企业新的增长引擎,乃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4.美国提高补贴以吸引半导体企业设厂 2022年超10亿美元补贴多达8次
集微网消息,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各州和地方大力推动芯片和电动汽车工厂在本地设厂,去年企业税收减免激增。根据Good Jobs First的一项分析,包括佐治亚州、密歇根州和西弗吉尼亚州在内的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同意在2022年提供超过10亿美元补贴多达8次。
报道称,这是有史以来同规模补贴最多的一年。从2018年到2021年,只有一笔如此规模的交易发生。
此外,根据Good Jobs First的数据,州和地方官员同意在2022年达成价值5000万美元或以上的补贴交易多达23笔,这是七年来此类交易最多的一次。Good Jobs First的数字仅包括州和地方补贴,不包括《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降低通货膨胀法案》规定的联邦税收减免。
俄亥俄州私营经济发展部首席执行官JP Nauseef表示,当俄亥俄州竞争英特尔公司的计算机芯片工厂时,该州官员意识到其他参与竞争的州可以提供长达30年的工资税抵免,根据州法律,俄亥俄州只能提供15年。
因此,在2021年,州立法机构投票通过了一项法律,将其对大型项目的税收减免期限延长至30年。俄亥俄州最终赢得了英特尔项目,为其提供了约21亿美元的赠款和税收抵免。俄亥俄州州长 Mike DeWine 后来表示,有 40 个州曾争夺该厂的建设。
WE Upjohn就业研究所的高级经济学家Timothy Bartik先生说,联邦资金通常带有限制,防止各州将其用于企业补贴。但他同时表示,使用联邦现金支付某些开支的州有更多自己的钱留给企业。
集微网消息,中国台湾经济日报23日报道,英特尔委托由台积电代工生产的3纳米芯片计划将延后至明年第四季,比原订晚一季。此举恐影响台积电后续3纳米产能利用率,牵动整体营运。
对于相关消息,英特尔与台积电皆不评论。英特尔近期营运遭逢逆风,因此正微调后续处理器推出的日程,以降低成本,并度过需求疲弱低潮;台积电也因此受到影响,使双方规划在3纳米的合作进程受阻。
经济日报指出,1月底市场传出,英特尔敲定一家具有领导地位的云端与资料中心服务业者将采用Intel 3节点制程产品。虽然英特尔多数芯片都是自产,但也会下单给同业,例如委托台积电协助生产Arc独立绘图处理器(GPU)系列芯片。不过,近日就传出了英特尔下单台积电3纳米的日程将延后。
集微网消息,在江淮汽车股价大涨前,和华为合作甚密的赛力斯却因海报logo变更以及华为研发人员大量撤离的传闻而股价跳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回应了近日关于“华为研发人员大量撤离赛力斯”的相关传闻。
在第一财经近日的采访中,余承东表示,华为对赛力斯的投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在增加,并强调在智选模式下,受益最大的一定是与华为合作最早、积累最深、产品型号最丰富的赛力斯。余承东还称,华为主要做中高端产品,不会涉及20万价位以下市场。“华为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的目标,得先帮车企卖100万台车。”据他透露,今年M5、M7会推出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版,M9也会正式上市。
余承东表示,华为和赛力斯双方是联合研发,华为不仅提供零部件,从设计、质量、用户体验、整体的质量管控、OTA的版本升级等,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看消费者满意和不满意的在哪些地方,不断地软件升级。
2月初,网传“华为车BU COO王军已被停职,余承东将全面接管华为汽车业务”,为此“华为终于要造车了”的热议四起。对此,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汽车BU CEO余承东回应道:“(这次)是正常的人事调整变动,方向上没有变化。”
2月14日晚,赛力斯再发说明公告称,公司与华为长期深度跨界合作关系及合作模式均没有发生变化。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出更多受用户欢迎的、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集微网消息,手机市场的衰退,让手机上游供应商们拥有一个普遍共识:手机客户的生意要做,但不能仅做手机。
新年伊始,手机上游供应商欧菲光便发布了一则关于组织和人事调整的通告:原手机事业部更名为影像事业部,原影像变更为摄像头模组产品线,IPC产品线调整至影像事业部;智能门锁产品线调整至微电子事业部。
集微网从手机上游供应链处了解到,在手机市场进入存量市场阶段,它们已在寻找新的出路,把鸡蛋放到更多的篮子里。例如笔电、平板、智能穿戴以及AIOT等领域中的细分板块及车载相关业务都是它们积极开拓的方向。
为更好的实现业务突破,进行组织调整的企业屡见不鲜。而对于手机上游厂商的最新战略动态,有业内人士直言到,近年来不少手机上游供应链厂商都已布局车载市场,并成立了车载事业部,而去年有些厂商相关产品均已陆续量产。
换句话来说,在市场的验证之下,它们早前积极布局的相关产品,如今也均已有成绩显露出来,那么在2022年手机市场疲软之时,手机上游厂商的重心究竟倒向何处,它们的业务结构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在功能机向智能机转型的这一阶段,不少厂商因为智能手机相关业务而赚的盆满钵盈。
但是在手机市场迈入存量阶段之时,其所释放的“光芒”也进一步消散。由于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手机上游厂商进入价格红海之中,其产品毛利率也遭遇到了持续下滑的局面。
集微网经过统计发现,在手机销量疲软期间,手机上游供应商产品毛利率下滑主要体现在手机ODM、精密结构件、PCB、显示面板、滤光片、摄像头模组、镜头等领域。
其中,从手机上游头部相关产品线端来看,精密结构件、触控面板及液晶显示模组、镜头、PCB产品毛利率下滑趋势甚为明显。
据悉,在触控面板及液晶显示模组领域,东山精密这一产品的毛利率由2018年的约10.55%,下滑至2022年上半年的约3.83%;液晶显示模组厂商同兴达2019年其液晶显示模组产品毛利率约为10.37%,2022年上半年该产品毛利率仅约为6.61%。
而在精密结构件市场,长盈精密的产品毛利率由2018年的约17.21%下滑至2022年上半年的约12.28%。
作为光学镜头头部厂商,舜宇光学的镜头毛利率也有所下滑。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2022年上半年,舜宇光学手机镜头产品毛利率分别为45.2%、42.8%、39.5%和35.5%。
很显然,上述厂商相关产品毛利率下滑与手机市场销量不佳,所导致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细分领域中,仅电池、摄像头芯片厂商的产品毛利率相对较于坚挺。另外,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在毛利率承压现象尚未反映至财报中时,长线经营战略在头部公司中便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梳理发现,很早之前,手机上游头部企业在吃手机订单的同时,便已将业务版图拓展到了更多的无人区。
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ODM厂商华勤,在手机和平板业务的基础上,其将业务拓展至笔记本电脑、穿戴市场、AIoT市场、服务器市场和汽车电子市场。
电池制造商欣旺达则瞄向了汽车、储能、智能硬件、动力电芯、动力电池等市场;长盈精密则看向了机器人、AIOT、汽车等市场。
作为苹果手机的知名供应商,立讯精密在产品更是呈现包罗万象的特点。经过观察发现,2013年立讯精密将开拓重心转移到快速成长的手机市场,随后其消费电子、通信、工业及汽车电子产品也实现了提前布局。
如今看来,早些年来提前进行战略布局的厂商,已最先尝到产业变化所带来的商业巨额红利。
以欣旺达为例,作为全球知名的电池制造商,欣旺达其产品结构明显有所调整,经过观察发现,2022年上半年其主营产品中出现了消费电子类这几大字眼,而其手机数码类和笔记本电脑类这几大字眼却消失,因此,笔者猜测欣旺达或将其手机数码类和笔记本电脑类统一归纳为消费电子类产品,此外,其也将储能电池类产品纳入主营收入产品类型中。
另外,从其近几年收入构成来看,电动汽车电池类产品是欣旺达收入增长最大的板块。据数据显示,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收入从2020年的4.28亿元,一路飙升至2022年上半年的约42亿元。
据集微网了解到,欣旺达于2014年成立的电动汽车电池子公司,如今的估值也已高达320亿元。
在智能化的浪潮下,立讯精密更是屡次创下奇迹。其五大主营产品收入无一例外的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2021年立讯精密消费电子产品为其贡献1346.3亿元的收入。
反观长盈精密,该公司消费电子产品依然是其主导产品。从长盈精密2022年半年报中了解到,2022年上半年长盈精密消费电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5.9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5%。
通过计算发现,其消费电子业务涵盖消费类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组、电子连接器及智能电子产品精密小件。
据了解,2021年上半年开始,长盈精密开始为国际大客户的笔记本电脑项目准备产能,项目从2021年四季度量产以来,持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同时,该国际大客户的智能穿戴零组件于去年上半年进入量产。
综上,通过梳理发现,虽然说各大手机品牌厂商正在享受早前布局下的商业红利,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截至目前手机仍然是为它们贡献最大收入的产品类别,而汽车产业、AIOT类、智能穿戴类产品所贡献的营收增幅颇为明显。
汽车是非常明显的增量市场,这一点毋庸置疑,而针对其它市场,早前长盈精密曾透露,公司新门类产品进展顺利,成长迅速。该全资子公司东莞阿尔法获得多个行业不同大客户的产品设计及组装业务约134项,未来将围绕智能穿戴、IoT终端产品、智能健康医疗、服务机器人等品类,配套国内外客户,具备广阔成长空间。其新设立的控股子公司昆山哈勃开拓了重点客户并取得了供应商代码,全年立项331个项目, 174个项目在打样验证阶段,导入量产14个项目。
由此不难看出,新兴的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因此,在整个消费电子疲软的阶段,依靠手机这一根基,持续“蓄能”方是长远发展的良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