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诗曼郑嘉颖吻戏车载部门——这个大疆扶着走了近6年的孩子,在经历数次方向的摇摆趔趄后,终于自立门户了。
新智驾独家消息,大疆车载部门已正式拆分,新公司名为“深圳市卓驭科技有限公司”,朱露任总经理兼法人代表,马陆任监事。
消息人士称,大疆仍是卓驭科技的股东,原大疆车载团队也获得相应股份,员工已签好相关协议。
2023年之后,车载部门面临的第四道关卡,将会是在大疆断奶后,如何实现自给自足、自力更生。
大疆车载团队最初是以项目制的形式搭建,那还是在2016年,团队也是从大疆当时的飞控部门、视觉部门临时抽调各代表人而成。
从分工上看,当年沈劭劼还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助理教授,他成为大疆车载项目的牵头、领军人,马陆相当于团队大管家,负责协调大疆各部门支持车载团队,赵丛则在早期曾负责智能车深度学习/机器学习部分,还曾一度跟着沈劭劼一起负责车载业务,另外还有封旭阳、李思晋、应佳行、陈竞等都是最早一批成员。
最初大疆车载是L2与L4路线团队曾一度被搁置,主打L4方案,也尝试过造车、送货小车(均未果),而L4团队起起伏伏,最终在2021年末被并入了L2团队。
卓驭科技其实早在2022年10月28日就注册成立,由大疆人力资源总监朱露任法人代表。
知情人士向新智驾透露,虽然法律意义上卓驭科技的人员、财务已与大立切割,但从业务实操来看,卓驭科技与原来的大疆车载无异。
从组织架构上看,大疆车载相当扁平,做决策很快,沈劭劼、马陆平级,再往下就是规控、感知、整车工程等各部门。
沈劭劼在大疆曾参与无人机的定位规划工作,擅长做无人机的状态估计,并把他与他在港科大的学生们的基于VINS框架的视觉惯导方案成功移到了无人机上,同时也给大疆的仿真、导航团队,还有车载事业部的导航、感知小组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不少港科大的人才。
虽说沈劭劼现在还是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但近几年他投入到大疆车载研发的时间不断增多,一年至少有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大疆。
马陆也有一定的技术背景,他在2014年博士毕业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读的也是slam方向,2016年加入大疆,目前在大疆车载部门主要做团队管理工作,负责业务交付、人事任命等。
大疆车载规控组负责人为刘思康,他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机器人实验室,曾参与Waymo的无人车规划,在2020年初加入大疆车载团队。
在刘思康加入前,大疆车载一直参考的是无人机的规控体系,效果平平,一车载离职高管说,刘思康加入后,基本把大疆车载的整体规控水平带了起来。
感知组负责人则是陈晓智,他在2017年6月从清华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大疆担任算法研究员,向马陆汇报。
整车工程部负责人为马建云,他早在2014年加入大疆,最初是大疆飞控系统团队成员。
经过一波高速增长后,现在大疆车载队伍已超1000人,70%左右是研发人员,同时工程团队的队伍还在不断扩大。
目前大疆的车载方案侧重城市功能,有一套叫City系列的方案,按照计划,大疆车载从City Assist 开始到City Drive再到City Pilot分三步走,现在已经来到City Drive阶段,等到走完这三步,就意味着可以彻底做L4了。
而大疆车载的当务之急,则是在变身为卓驭科技后,如何证明自己在商业上是成功的。
在客户层面,除了五菱,2022年大疆车载还进入了比亚迪等车企的供应链,但这还远远不够——对于近些年愈加看重研发投入产出比的大疆来说,车载团队还需要尽快卸下车厂们的心防,赢得更多车厂的认可(这也是促使卓驭科技不得不诞生的重要原因,更多信息欢迎添加作者微信lujiepinga交流)。
2020年底的一天,一辆黑色福特锐界缓缓驶出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车上载着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以及大疆车载团队的沈劭劼等人。
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是座18层高的写字楼,坐落在深圳南山科技园区,和很多人流量密集的园区一样,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开着电动车飞驰而过的骑手、低头匆忙赶路的办公族占据了大厦四周本就不甚宽敞的马路。
大疆在创维半导体设计大厦租了10层楼,车载部门最初也在这儿安家,偶尔也会在大厦楼下测试他们改装过的无人车。
这一天的李想行程匆忙,拜访完大疆车载部门,还打算赶往40多公里外的OPPO东莞总部。
沈劭劼团队有人灵机一动,提议说可以由大疆改装过的车,送李想到东莞去,正好能给李想秀秀大疆车载部门的肌肉。
当时,大疆车载L4团队在苦苦思索,如何才能让自家的方案落地、上车,证明自己、获得汪滔信任。
沈劭劼团队很想和车厂深度合作,认为如果大疆车载方案始终只是一个供应商的角色,L4方案到后期会很难做,也曾跟几家有可能上高端智驾系统的车厂有过接触商谈。
但车厂们对开放数据老有种莫名的恐惧感,每次一谈到数据所有权的事,车厂们总是很紧张,觉得这是个万万不能放手的宝贝。
就算有车厂一度松口放权了,大疆车载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又常常面临着各种苛刻的条件,比如“车厂会试探:我给你数据,你的方案是不是就能更便宜20%?”。
也正是在这一年,理想汽车上市,开始布局自动驾驶研发,但团队规模实在是小,还不足50人,内部在是否要自研智能驾驶的选择中犹豫不决。
你有扳手,我有螺丝,二者看对了眼,很认真地在“相亲”,商量着能否联合研发智能驾驶系统。
从深圳到东莞,这是一趟接近1个小时的路程,改装过的福特锐界除了在上下城区匝道时会有些不顺畅,整个行驶过程都没掉链子,表现不错。
车内几人相谈甚欢,为了能与理想汽车深度合作,尽快让L4方案上车,获得相应的数据反馈并做算法的迭代和测试,大疆车载团队给出了相当大的诚意。
理想汽车缺智能驾驶技术又缺人,问大疆车载能不能接受把智能驾驶算法代码开源给理想汽车,走白盒模式——代码开源,这完全违反了大疆强调保密的传统制度——不过没想到大疆车载在那时居然松口了,说“可谈可谈”。
然而郎有情,妾无意,在与供应商合作研发智能驾驶这条路线上,理想汽车还是另择良君,选了地平线。
但出于长远发展考虑,最后理想汽车还是决定自立自强,一跺脚咬咬牙由郎咸朋扛旗,走全栈自研这条路,当然这是另外的故事了。
回到大疆车载L4团队身上,管理层本想通过拿下高端车企订单,打通L4落地线路,但与理想汽车、宝马等车企的合作试水失利,表明了L4团队寻找潜在客户的失败。
大疆早期有着浓厚的极客氛围,每隔两周就会有技术研讨会,那时杨庆雄还不是滴滴出行无人驾驶业务的高级总监,他曾短暂地在大疆呆过,偶尔也会出现在大疆的技术研讨会上,与同事零散地交流着自动驾驶技术相关话题。
在自动驾驶方面,当年大疆更引人注目的动作,是把特斯拉Autopilot以及高级辅助驾驶工程总监戴伦·里卡多(Darren liccardo)挖角到了自己的硅谷研发中心,并担任大疆创新全球工程副总裁。
不过与外界猜测不同,对于如何安排Darren的位置,大疆高层内部算不上有十分清晰的方向,只是觉得以Darren的能力,至少可以把大疆无人机的自动导航给做好。
而Darren本人实际上也并非为大疆研发汽车自动驾驶系统而来,说服Darren跳槽至大疆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有面试者问他,你觉得自动驾驶到底是会先在汽车上实现,还是无人机上?
Darren思索过后,也觉得自动驾驶肯定会是先在无人机上实现,再加上当年大疆无人机全球风靡,Darren也就顺势加入大疆,不过Darren在大疆短暂地工作了一年多后,也离职了。
其实不管是对于无人机还是无人车来说,要想实现自主导航,都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检测和躲避障碍物。
2016年初,大疆发布了精灵Phantom 4无人机,这是大疆第一次在无人机上成功引入双目视觉技术,做到了自主跟随和自主避障,这也正是促使大疆决定切入智能驾驶领域的关键因素。
汪滔那时对精灵4评价很高,说这款产品让大疆直接进入了机器视觉时代,也是他迄今最满意的产品。
精灵4上的自主跟随和自主避障功能最终由赵丛带领的视觉导航团队实现,随着大疆车载项目的成立,赵丛开始负责汽车自动驾驶里的AI团队。
最开始大疆车载有两条项目线方向,最初探索ADAS方向的产品负责人是封旭阳,他曾跟着赵丛做无人机跟随和避障。
在封旭阳负责ADAS产品线时期,其实大疆高层仍未想清楚汽车发展路线,但汪滔倾向于和车厂合作,走L2方向,想快速落地,让车变成大疆的第二增长曲线。
但由于那时做智能驾驶只能先对车进行后装改造,要想和车厂合作还要进一步做前装迭代,需要牵扯大量精力,再加上大疆内部从2018年起开始做组织管理改革,管理层动荡之余已无暇细想L2产品线路线,保留了更具想象力的L4方向。
大疆在深圳蛇口有个工厂,旁边有个专门的测飞场,16年那会儿经常用来做无人机的测试,后来就用来测试自动驾驶车。
对于L4团队的莽、大胆和野,当年的团队成员王超至今回忆起来觉得心惊肉跳,比如当时团队还有个Plan B方案,即如果hack车控协议不成功,就先通过机械臂控制刹车、方向盘,先让车跑着。
在大疆的蛇口测飞场,王超和其他工程师常常是随车跟在改装车屁股后边,一边吸着汽车尾气一边拿着笔记本调试,晕得让人实在受不了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车有没有出问题,“那时视觉检测也很不稳定,但大疆就直接用来做车的控制了,车只能跑到10-50公里时速,还挺容易出问题的。”
改装过的福特、锐界在测飞场上一遍又一遍尘土飞扬地跑着,到了2018年,车辆终于开始跑上了高速公路,这时整个车载团队规模已有100多人。
到了2019年,经过对研发体系的一番整顿调整后,大疆车载成为大疆内部独立的事业部,L2与L4路线又开始并行。
不过此时L4团队已被命名为“前瞻自动驾驶研发”,由衡量带队,主攻L4需要的高精度地图、定位、决策、规划等技术,但感知则利用原有L2量产部门已有的基础,走小而美模式,人数控制在30多人,做了一个 Robotaxi 方案并完成了数次在城区道路的demo,后来演变为 City Drive。
2017年的一天,汪滔冷不丁地向当时大疆的一个战投负责人抛来一个问题:你知不知道阿斯顿马丁上一轮融资卖了多少钱?
显然以大疆的体量,是拿不出这样一笔钱投资的,但汪滔确实是动过打造大疆高端汽车品牌的心思——那时在大疆首席科学家吴迪的推荐下,汪滔正在调研瑞典跑车公司柯尼塞格。
柯尼塞格成立已有十几年,品牌定位高端,跑车均为工匠手工打造,一辆车卖一两百万美元,市场需求不多,走小作坊模式。2017年底,大疆最终给柯尼塞格投了2000万美元,并计划在上海推动柯尼塞格跑车的量产。
2017年,大疆还和东风汽车成立了“丰疆智能”,大疆占了20%股份,研发L4级自动驾驶农机,但由于大疆并未给到丰疆足够研发资源,最后以吴迪出走大疆,转任丰疆CEO,而大疆撤出全部股份告终。
除此之外,大疆还曾组建过20多人的调研小组,扫描调研过大众等车企,研究如何造整车,最终作罢。
在车载方面,大疆备受外界关注的另一个动作,则是从0到100开始做激光雷达。最初大疆激光雷达项目由洪小平负责,洪小平在2017年加入大疆,目前已离职回归高校。
一开始大疆对激光雷达项目期待颇高,并在2019年注册成立了“览沃科技”这一独立公司,与大疆车载项目切割。
早期大疆车载团队也有采用览沃的激光雷达样品,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常常是用着用着就出了故障,再加上览沃也试图提供整体算法解决方案,而车载团队仅仅是需要激光雷达这一硬件零部件供应,因此后期车载量产团队渐渐冷落览沃的激光雷达。
除了因为背靠大疆这颗大树外,更重要的是,在各车企集中要将激光雷达上车的前期,尤其是在2019-2020年左右,凭借大疆多年累积的产业链优势,览沃是少数能够提供量产激光雷达的公司之一,也是最早上车国内新势力车企的激光雷达公司。
但由于览沃激光雷达产品上车效果不佳,大疆也并未在困窘时刻给览沃适时补充研发力量,导致览沃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间,迅速从车载激光雷达行业的头部梯队掉队。
而如今车载团队也脱离大疆的羽翼单飞,开始背负盈利目标,对于此事前景如何,新智驾采访的多位卓驭科技团队成员态度不一,有的表示信心十足,有的则又忧心忡忡。
目前卓驭科技面对的竞争对手颇多,前有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在「降维」的自动驾驶公司,后有同样要在近几年实现盈利的华为车载,还有与卓驭科技路线贴近的一众创新企业等等。
一卓驭科技成员说,为了让产品和方案过车规,团队花了相当多的力气——从ISO 26262到SL评级等,几乎大半时间都耗在了过车规上,“这也是我不看好小马、文远的原因,在车规方面,他们落下太多”。
但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由于车规、资质、功能安全等原因,以目前的订单量看,在2023年如何过产能这一关,对卓驭科技来说,将会是不小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