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画室联考250分有限公司(东风日产)工会委员会”的微信公号“NI+星球”25日发布消息称,”)起诉北京车千里互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车千里”)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二审胜诉。
2021年8月至11月,“牛车实验室”通过抖音账号密集发布53条针对全新一代奇骏(东风日产旗下品牌)的负面视频,对品牌形象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与“牛车实验室”多次交涉无果后,东风汽车诉至法院。
法院判决车千里删除相关视频并公开道歉,同时赔偿500万元。据悉,该金额“创下史上金额最高的自媒体侵权赔偿纪录”。
3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旗下的中国汽车企业首席品牌官联席会及成员单位共同发出关于抵制汽车行业网络水军的联合倡议。参与车企包括中国一汽、东风集团、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江汽集团、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比亚迪、蔚来、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等。
8月5日,法务部发布消息称来诉网络大V顾某侵害名誉权一案正常进行;7月24日,法务部官微称决定起诉龙猪-集车,要求其公开道歉并赔偿500万元;7月25日,发文称,已启动对6个自媒体账号的诉讼程序,索赔200万~500万元……
从行业背景看,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蓬勃,积累了大量财富,自然会吸引来大量市场参与者与媒体关注。
从产业特征看,汽车产业的发展由技术驱动,产业链很长,同时To B、To C,因此一旦某个环节发生变革,就会蔓延至整个产业链,从而吸附更多参与者与关注者。也正是因为汽车科技属性强,货值又比较高,C端客户需要像自媒体这样可以输出通俗易懂结论的人士,去帮助自己了解车型性能。因此相对其他消费品,汽车用户很依赖汽车自媒体,这也使得汽车自媒体在普通用户中颇具话语权。
某位在汽车行业深耕十年的从业者孙先生也认为,汽车行业的广度与深度是主要原因。
“汽车行业产业链庞大,产品零部件非常丰富,这就导致它能够被散发出来的问题很多,比如断轴、发动机异响、甲醛超标……而汽车消费覆盖面又很广,这就使得汽车成为了曝光与投诉的焦点。自媒体选择汽车作为关注标的,大有文章可做。”孙先生说。
孙先生还提到了行业内卷导致商战乱象。他认为,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不排除在混乱商战场中,有人利用一些手段,包括利用自媒体去攻击竞品品牌的可能性。
鲸平台收集了一些汽车领域创作者的想法——“阿贵看车” 创始人凌玉贵认为,车企与其发力威慑自媒体与消费者,不如把注意力放在强大自身。他认为,汽车传播只要产品质量过硬、传播到位,一粒“老鼠屎”是坏不了“一锅粥”的。有一些品牌博眼球,动辄以侵犯名誉权或影响品牌形象起诉自媒体或媒体品牌,哪怕赢了官司也会丢了口碑与形象,得不偿失。
“车哆哩” 创始人王智良认为,车企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利用维权转移注意力,回避自身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经济越发展,媒体就越兴旺。车企保持战略定力、保持自己良性发展的节奏很重要,能够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尤为重中之重,绝不能掉进施压媒体这样的思维局限中。
汽车行业从业者孙先生则认为,一些自媒体在打着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幌子牟私利。
“一些自媒体反馈的客观汽车产品问题是存在的。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小问题,被自媒体添油加醋,大肆曝光,持续发酵,从一个小水潭,扩大成一片汪洋,这不符合常理,是在有意而为之。根据我的经验,过去有一些汽车厂商,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愿意花钱去平息一些事情,这就导致一些所谓的自媒体人,通过刻意抹黑品牌去牟利。”孙先生解释道。
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重大疑难案件研讨中心负责人叶平律师根据以往处理名誉权纠纷案件的经验,为车企和车评自媒体提供了一些建议:
第一,战略层面,车企必须重视名誉侵权事件。商誉是一家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而一旦被别有用心的自媒体抹黑,苦心经营所得的商誉可能毁于一旦。尤其是如果侵权行为发生时未进行妥善处理,后续很可能二次发酵。因此,车企首先必须树立维权意识,在公司治理层面,建议建立网络名誉侵权案件的取证、预警以及应对机制。
第二,战术层面,公司一定要灵活运用多种法律手段。将纠纷诉诸法庭之前,公司要精准确认定侵权人以及被告、确定管辖法院、合理界定诉求;此外,公司还可以同时向平台发起投诉、向法院申请调查收集证据以及证据保全等手段,以及时降低损失并固定证据。
第三,公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救济,以求效益最大化。如果侵权后果较为轻微的,可尝试联系网络平台或向作者发送律师函等救济方式;如果属于侵权行为已造成一定影响的,可尝试行政举报和民事诉讼途径并用;若侵权行为极其严重,已达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或者侮辱、诽谤罪的刑事追诉标准,公司还可考虑将纠纷诉诸刑事程序。
总之,起诉并非目的,只是服务公司商业目的的一个环节,网络名誉侵权案件的维权,需通盘考虑各种细节、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方可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自媒体来讲,一定要重视发布物料的合规性审查,避免遭致高额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之沉重代价。
诚然,评价一辆车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不同的人对于同一辆车有不同的观点评价再正常不过。不过,不能逾越法律红线。自媒体合规的核心在于审查传播内容是否存在虚假、误导性信息、是否存在侮辱、贬损性言语。若是宣传内容存在不实,车企可能通过社交平台投诉、名誉侵权诉讼、商业诋毁不正当竞争诉讼、行政举报、刑事报案等方式维权。即便最终未被追责,应对前述程序也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此次判决具有示范意义,法院对于此类违法行为的判决可能趋严。叶平律师建议自媒体做好物料合规审查工作,必要时借助专业外脑,明确合法与非法的边界,避免高额违法成本。归根结底,汽车自媒体还是要保持初心,合规运营,为消费者提供客观、多元的汽车测评。
|